曼聯惡鬥車路士和曼城尚且能夠保住一分,這個結果照理是可以「袋住先」的,但從比賽的內容看來,雲高爾的遠慮與近憂卻越來越多,並不是某些球迷強調的「魔性重現」便可以解決。
從迪馬利亞看核心競爭力
季初時筆者的文章嘗試指出,曼聯欠缺的是控球能力強、能突防的進攻球員,在三十碼區域穩住控球,為隊友的無球跑動以至整隊的進攻推進爭取時間。這個問題本應通過迪馬利亞的加盟而得到緩解,而迪馬利亞只能是緩解,而不是根本解決:因為由皇家馬德里到阿根廷,他充其量只是一位出色的副將,而不是一位有能力擔當進攻核心的球員。
論突破水平,迪馬利亞跟許多頂級的南美進攻球員比較,應該說尚可,但不屬於頂尖的盤帶高手之列。他的控接球能力頗佳,但連續觸球的精細度和節奏感較一般,不太能利用上身晃動調動對手重心,所以他的盤帶不如夏薩特、馬利奧哥錫或者伊斯高一般順滑,加上他的爆發力一般,所以也不能如洛賓、傑斯或者奧華馬斯一般瞬間爆發。頂級的盤帶和突破高手可以在防守者已經站好防守位置時,依然通過超強的個人能力形成突破,迪馬利亞在這方面的能力稍顯不足,正面面對防守球員,他的辦法不多,很多時候只能持球等待對手先上搶再通過他的敏捷性形成突破,如果防守者足夠有耐心,迪馬利亞則沒有太多的手段了。
但迪馬利亞實際上每場比賽的突破次數不少,原因在於他超強的體能和比其他球員瘋狂的積極跑動。他不需要和防守者形成一對一的時候才啟動突破,而是通過勤勉的無球跑動率先到達有利的突破位置,之後他面對的是一個重心尚未完全調整好的防守球員,只需要一個晃動或者一個加速就能夠形成突破了。這也是越到比賽的末端,迪馬利亞越能蹂躪後衛的原因。能力一般的邊後衛,很難頂住迪馬利亞貫穿全場的騷擾和穿插,到了比賽的末端,迪馬利亞經常只需直線加速就能夠扯開空間了。
所以,一對一的突破遠不是迪馬利亞的最大價值也遠不是他的強項,他不具備在主動進攻的戰術中充當持球攻擊核心的能力。但雲高爾仍然相中他,是因為他在接球、傳球和射門等基本技術環節都具備不錯水準的前提下,無論是陣地戰中能提供的拉開邊路或者直縱深,還是防守時高效率的前場逼搶和反擊時的高速推進,這些都具備極大的戰術價值。
縱觀曼聯前場看似巨星雲集,實際上明顯缺乏持球攻擊核心。迪馬利亞從來是活在美斯和C朗光環下的副將,馬達最合適的位置依舊是二前鋒,等而下之的朗尼即便發揮最大潛能,也只能是列馬倫式的中轉站(他在曼城一戰的爆seed推進也是對手沒有緊纏下催生出來的,而且身體質素負荷不了他在高速行進間起腳),以上三人都不是能穩定地正面持球行進,壓迫、收縮對方防線的高手。所以,現在的情況是曼聯每個人都輪流控球,但輸出品質堪憂。退而求次,雲高爾還是應當努力把能力最低的朗尼控球時間降低、讓損害減至最小,但這個基本困局不改變的話,曼聯陣地戰的進攻效能很難提高。
高位壓迫的成敗關鍵在於技術化的中後場
雲高爾一貫的足球哲學,無非強調兩點:一、進攻時對空間的利用(意味著邊線始終要配置兩位靠上的攻擊球員);二、 防守時的整體壓迫(意味著後衛線的積極前壓和前場攻擊球員呈扇形站位壓迫)。所以,他的球隊總存在兩個問題:一、兩閘經常等不到回防的翼鋒,必須一對一單挑;二、陣形經常被拉開,前後場容易脫節。
彌補這兩個不足,一則需要中場球員的全力上落,才能保證攻守的到位率。目前看來只有迪馬利亞勉強符合要求,而無論迪馬利亞居左居右,另外一側目前均沒有合適的人選。暫時較為穩妥的方案,應當是右側同時放上華倫西亞、拉菲爾和費蘭尼(贊奴沙的執行能力簡直不忍直視);至於前後場脫節的問題,雖然雲高爾努力把陣型收縮壓扁,但仍有一個關鍵問題尚未妥善解決:中堅。
綜觀季初超過十場的聯賽,雲高爾無論是採用三後衛陣式還是改踢四後衛,都在嘗試搞高位壓迫,其激進程度猶甚於莫耶斯,但結果大家有目共睹:進攻半死不活,防守心驚膽戰。曼聯後防太弱,連帶拖累整體攻守,當下只能依賴前場的震攝、壓迫減輕後場的重擔,但偏偏前場球員只能做到延緩對方的進攻節奏而已。而中後場的協調配合極差,一旦用上高位壓迫更沒有辦法搶回球權,對方只要轉移皮球成功便可以迅速推展至腹地施以致命一擊。
高位壓迫實在太倚重球員的個人能力,不僅是通過壓迫奪取球權,甚或在高位壓迫之後迅速組織進攻。莫耶斯、雲高爾在戰術上的改造,到目前為止都改變不了一個inconvenient truth:以英式球員為骨幹的曼聯出球能力偏弱,尤其是整條後防,無法讓整體陣形向前移,而中場傳接球的能力太差,最後導致的就是接應點太少,前後場脫節問題更趨嚴重。
為何雲高爾掌控的球隊,更追求後場球員的個人技術?這是阿積士的11打10技戰術理論:有兩位傳接球技術俱佳的中堅和一位左右腳均衡的門將。如是者,後場能從容、容易的搓波,使兩閘壓到中軸線,於是防守中場可以跑到中圈附近接應。這樣中後場有四個固定點在搓波,前面有4至5個點可以接應,而兩閘既拉開了寬度又同時吸引了對方兩名防守球員,讓翼鋒和Box-to-Box中場有更好的跑位。
但曼聯現階段無法滿足這個要求。迪基亞的守門技術和反應再好,也掩飾不了左右腳不夠均衡、傳接技術也不到位的問題,而偏偏門將這個位置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練出左右腳傳接球均衡的,所以對曼聯中堅的傳接球能力要求也就更加嚴格(這也就能解釋為何曼聯和清道夫門將域陀華迪斯會走在一起)。洛荷、史摩寧的傳接球技術在進步,但是還遠遠不夠,相對做得最好的已經是阿積士體系出身的白蘭特了。
這也就解釋了白蘭特當下的窘境:在曼市打吡戰的上半場,兩番出現白蘭特往中圈附近拿球,方圓5米內竟無隊友接應,即使曼城球員不上搶,但已經站好了位置封鎖白蘭特的傳送路線。而白蘭特的窘境,也正好反映了曼聯的攻守轉換的困難。
中堅即戰力不足,在內部提升、挖潛不太符合現實所需,加上洛荷缺陣三四個月的重傷,似乎活華特的工作早已展開了。而且,曼聯更需要添置的,是兩位頂級中堅。
總結
遠慮近憂加起來,這支曼聯爭取前四的前景還是不太值得樂觀的。但哪怕在悲觀的前景我們還可以預見一點希望:在收拾亂局之餘仍然何以駕馭一支青黃不接的球隊,既不致崩潰猶又能繼續改進,始終是雲高爾比莫耶斯歷練的地方。相對執教巴塞和拜仁,雲高爾要在曼聯推土重來更要顯示逆天之能,而十一月分面對不少中游球隊和保持勇態的修咸頓,已經是不容有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