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立法院行動超過三個星期,4月10日學生走出議場,轉守為攻,出關播種,進行全國社會基層組織工作。
文:黃國富(馬來西亞人,現任職於台灣的大學研究單位)
去年505變天未成後,憤怒的在野黨與群眾展開一波波黑潮集會,對選舉可能出現舞弊問題表達抗議。然而,該如何向國陣施加壓力,迫使其面對選舉舞弊與民意弱勢卻掌權的正當性問題時,曾出現不同主張,其中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停止抗爭,透過體制內的司法途徑挑戰選舉成績;二是繼續抗爭,甚至不排除采革命式的推翻政府,最後顯然是前者成為被實踐的策略。若當時採取的是不同策略,今天會是什麼局面?
除了以上兩項主張,當時有論者提出可展開「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也譯為公民抗命)行動,對選舉問題進行抗爭,然而,這項主張並未獲得太多重視與討論。近期在台北發生群眾占領立法院(國會)與行政院事件,引發各地關注,雖然台馬兩地社會條件有一定落差,但仍有參考與對照價值,有助打開對民主實踐的想像。
抗爭游擊戰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