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樓的「命名」與慣稱的消失](/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近來,嶺大百忙中卻不忘整頓宿舍簡稱。為了「尊重Donor」,要抹去由來已久的HALL A - F六宿,慣稱,要改為捐獻者的名義。若論梁政府搞清潔運動是轉移視線,鄭國漢這一番舉措,也可算是一脈相承,無事生非。
大學樓宇以捐贈者冠名,幾成通例。但這種通例,卻不是自古已有。曾經,在善長之外,大樓是都冠以於大學貢獻良多的前輩之,例如中大的錢穆圖書館,便是一例。
初進嶺大,處於本部的四座大樓已被買下,但簡稱仍是「BU, AR, GE, SO」,Be a Good Student,很好記。後來才知道,那是分別是「商學、文學、通識、社會科學」的英文簡稱,在被買下之前,四座大樓正是以三所學院和通識命名,正好代表了嶺大學術上的核心。
即將畢業之際,主樓易名為「李運強教學大樓」,七隻字刺在正門,面向青山公路,比「嶺南大學」的牌坊更加顯眼,幾乎以為是李運強大學了。然後四座教學樓的英文縮寫,也改為捐贈者的英文縮寫,「BAGS」不復再,難以記誦不在話下,原名所盛載的意涵,也漸漸消失。其實「主樓」原義也不在教學大樓,是嶺大的主要建築,包括圖書館、幾個大講堂、電腦室和行政部門辦公室,「教學大樓」並不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