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文學與行動的學習年代

「香港從來不在乎文學,何況董啟章式的書寫。但因為有了董啟章,香港有了另類奇觀」,這是王德威為董啟章的《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下稱《學習年代》)寫的序言中最直接明了的一句話,它有兩重意義:小說本身的獨特,以及在香港這樣一個環境中寫作這本小說這一行為的獨特。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奇書,它的生成方式訴諸形而上的思辨而不是訴諸對形而下生活細節的把握,也是它有別於其他的主流「先鋒」小說的。目前漢語文學有一種潮流是逃避難度、掩飾難度、甚至貶抑難度(無論它本身是否具有難度),以至於像董啟章這樣直面寫作難度的小說家成為了難以理喻的異類。

這個難度不止存在於小說作為文學的構成上(小說的一半內容是對其他作品的討論,議論而非敘事成為了小說的另一個重心,挑戰著讀者的耐心和細心——如何在議論中尋找到未來敘事的走向?),它更觸及兩個長期質問著每一個嚴肅寫作者的、讓人非常為難的問題:第一,作家作為一個創造者,他的自由有沒有限度?這是董啟章一貫反思的一個主題;第二,文學與行動之間關係如何、思考者能否對現實採取行動、而行動又能否取得結果?這重問題在「自然史」三部曲的這第三部上篇終於大面積地起動,然而並不提供答案,也許寫作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答案,也許並沒有答案。這一切的發生就像觀看喇嘛辯經,我們聽論辯如音樂,但在最後的沉默與擊掌之間,意義獲得了自足或者說我們所不理解的自由。

仁愛圍一片的小街,平常是小巴的停泊場,有時會一、兩位老婆婆推着載滿廢紙的四輪車到街角的回收店,兩旁是掛着一個個LV、Parada的補鞋店和堆滿輪軚的補軚店。翻開四十年前的地圖,這條小巷規劃原是公園,街坊說因暴動後,我們發明了小巴,但無處停泊,便落戶此處。

平日只見小巴,不見小巴師傅,今天,很多師傅,沒有小巴,停車處車不見了,變作臨時公園,伴隨着濃烟,使兩眼差點流淚。新開僻的公園放着大大的祭壇和祭品,大燒豬、大發包和和興隆的潮式甜點,廣東話在公園中成了外語,師傅人人說潮語,問他們為甚麼辦盂蘭節,他們第一句會說是「我是渣小巴」,小巴師傅的盂蘭節和紅色小巴,真是碩果僅存,買少見少,只餘下官塘和九龍塘。

往昔,坐高速列車來往英法是一個惡夢。法國段的鐵路非常順暢,然而英國段卻在老舊的路軌上走走停停,全程需時三小時。

不過,在2007年11 月,英國全長109公里之High Speed 1鐵路開通了,問題不再,車程縮短為兩小時許。

然而,英國政府受財困所擾,現時卻把這段鐵路標售,意向價為15億鎊(182億港元)至20億。李嘉誠的長江基建已表示有意競投。這段鐵路今年的收入估計為2.63億鎊,未計折舊和攤銷前的利潤為1.35億鎊。

也許李嘉誠覺得這是難得的商機,但對香港政府來說卻是一個醜陋的警示。香港那段剛動工、造價670億元的高鐵,下場可能十分慘烈。

有些人堅信高鐵一定會準時峻工而且不會超支。曾幾何時,英國的High Speed 1也被人寄予同樣厚望。於1996年,它的預期造價為28億鎊,可是僅僅兩年後,承建商已需要政府出資40億鎊救亡,不然已經破產。到最後完工,其造價估計為58億至62億鎊,亦比法國段的鐵路遲了14年完工。

收益方面,自2007年投入營運,乘客量一直不及預期的一半,即使歐洲之星已行走超過15年,它在最近的12個月乘客量只有900萬人次,香港政府卻預期廣深港高鐵首年將接載3600萬人次,樂觀得瘋狂。

澳門政府推動「公帑告民」的魔鬼惡法

編按:澳門政府最近制訂「因執行公共職務的司法援助」的法律,原意是讓公職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惹上官非時,可以得到司法援助。但是,法案中第四條容許公務員可獲司法援助控告市民,引起公眾嘩然,因為,這條款偏離了司法援助的保護性,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以下文章為澳門青年動力會長阮佩嫦撰寫,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

政府在六月下旬提交俗稱「因公法援」或「公職法援」的《因執行公共職務的司法援助》法案,當中對言論及新聞自由的影響引發社會極大爭議。因此各界有心人士紛紛表示反對法案。

在社會壓力下,特區政府雖有讓步,刪除第四條中「名譽」兩字,但仍然堅持保留帶有魔鬼味道的「公帑告民」等相關條例。因此在社會上仍然憂心重重。

自五一以來社會上不斷有「反河蟹」的訴求,社會公民意識逐漸提升,強調「知情權」的重要性。更望澳門的公共廣播媒體有所改革。青年動力於六月十三日更舉辦「動力論壇」,期市民可以多多重視「河蟹問題」及關心社會。因此對會令「言論自由倒退」之法案無法接受。從傳媒界的角度來看,他們亦怕被官員告以誹謗等罪,寒蟬效應會令他們在報導新聞時更要「三思而後報」,河蟹現象更甚。

小休回港便病了,病好了便到期交編輯室周記。

繼大浪西灣與撐粵語後,特約記者與民間作者非常努力,繼續報導社會不平事,包括馬屎埔村民系列、拆解醫療霸權,到吸煙與巴士等日常生活中的權力與不平……

本周大事之一,當然是「八十後文藝青年」參選- 啊!可不是立法會,而是每年只有不到二億撥款,直轄於民政局之下的「香港藝術發展局」。普通香港人對這個小局可能沒有什麼印象,可對大部份本土藝術家來說,卻對這個局愛恨交纏。藝發局一方面可說是大部份中、小藝團的主要、甚至唯一米飯班主,但因為避免像「綜援養懶人」,所以申請與撥款程序複雜。至於掌管香港藝術政策的唯一具「民主成份」機構,為何會淪為派錢機構,而未能就整體藝術以至文化政策成為特區政策大腦?本網下周另有專文作歷史剖析。本文上載之時,剛收到非正式候選人名單,略作形勢分析。

藝術行政:張朱宇 吳壽南
舞蹈:何浩川 余慧娟 鄒文輝 傅潔恩
文學:王偉明 鄭煒明 鄧小樺 鄧紀生 蔡益懷
視覺藝術:李錦賢 葉浩麟 郭志立
藝術教育:向壘 韋政 謝小華 陳偉倫 蔡芷筠 何玉菁
電影:杜琪峰 崔允信
音樂:費明儀 林振國 林國彬 劉小梅
戲曲:阮兆輝 區文鳳

上個禮拜,最大聲的社運議題,應該係城巴車長罷工,八方仲跟足 Facebook 群組的指示,上車時放左張「支持車長加人工同罷工」的紙仔入去。但呢場罷工,可以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媒體敲鑼打鼓咁做預告,結果罷左都唔係好覺。呢種「狼來了」式的呼喊,到最後有害無益,要反省反省。

講起巴士,呢條「搭巴士,真陰公」的片子,傳遍網絡四圍,引起公憤。國內的貧富仇恨,通常以「寶馬撞死人」的方式於網絡流通,香港則以「七人私家車佔巴士站」,「四眼車主吋乘客:坐巴士,咁陰公」的日常矛盾散開。雖然芝麻綠豆的小事,但真係睇到好激氣,八方差唔多日日都搭巴士呢!你呢啲狗眼看人低的仆街!八方禁不住學高登班網絡超人,放大個車牌號碼,以後見到呢架車,超多個四眼仔幾眼。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Youtube 的短片,威力真係好大。同一件事係報紙,我估無咩人理,但係當佢作為一個 reality show,係你眼前,仲係你好有機會遇上的情境,一股氣湧上心頭:下次遇到咁㗎事,自己可以點做呢?學定粗口同佢爆過?

IMG_2709
三位參選人,左二:葉浩麟(視覺藝術),中:鄧小樺(文學),右二:蔡芷筠(藝術教育)

「八十後」參加選舉?本星期一八月十六日,上圖三人葉浩麟、鄧小樺及蔡芷筠,組成「八十後文藝青年」,參選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當日是報名參選的截止日,三人在凌晨向傳媒發出新聞稿,夾附宣言,邀請記者下午四點半到負責是次選舉的公關公司樓下採訪,結果是一個主流傳媒的記者也沒有。也許是採訪通知發得太遲,更可能的是,有誰知道這個「推選」是什麼東東來?

TMT02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1998年,紅潮大規模襲港,香港水域大量魚類死亡,漁民損失高達三千萬。當時董建華政府除賠償損失外,又成立香港紅潮監察小組,防止同類事情發生。十二年至今,再沒1998年的嚴重事故出現,這是機制成功,還是純粹的幸運?

《被哀悼日改秋興八首》

廖偉棠


玉樹凋傷汶川沉,禿山盲峽氣鬱森。
  人間惡浪兼天湧,天朝風雲結地陰。
  叢菊強開今日淚,孤舟一曲誰疚心?
  山河處處催人悔,世博亞運又昇平。


  京府孤城逐日斜,難倚北斗夢中華。
  影帝空下三聲淚,飛霜難抗六月法。
  央視衛視唯樂枕,豆瓣微博隱悲笳。
  請看網上藤蘿爪,已鎖窗前自由花。


  劫後山廓靜朝暉,日日江樓困生微。
  愛國愚人誰汎汎,去國公子早飛飛。
  縣長抗疏簽名薄,劉傻傳書心不違。
  同學少年蝸居賤,五環地主已輕肥。


  聞道左右又弈棋,百年德賽不勝悲。
  華洋學將護共主,優孟衣冠勝昔時。
  安知大內金鼓震,雙手互傷羽箭馳。
  共產寂寞革命冷,黨國誰解馬克思。


  名門夜宴八寶山,天上金莖垂人間。
  西望春晚有國母,東來蒼井空閉關。
  建國霸業繪宮扇,唐山廣告催淚顏。
  一怒德綱驚世晚,幾個姜昆封朝班。

「單車友善」城市 無煙交通楷模

在這個愈來愈炎熱的夏天,「香港對抗氣候變化聯盟」(CCCC)20多個團體終於可以與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見面,面對面討論氣候變化危機與香港政府的政策回應。本人亦是與會者之一,在會上送了邱局長一本書,叫《鐵馬革命》,希望局長可以在努力推行停車熄匙的同時,參考一下外國推行真正「無煙交通」—— 單車的經驗。

英星視為正式交通工具

單車夠環保、健康、省錢,這些大家都知道;但說到要在城巿中的馬路上踏單車,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好危險喎!」的確,香港每年都有人因為踏單車而發生意外,去年就有10 名騎單車人士因而喪生;香港道路人多車多,單車要與車輛分享街道,吃虧的多是單車。但政府回應問題的方法,卻是進一步限制和檢控單車,而非改善騎行者面對的路面環境。

怎樣可以令到騎行更安全?研究發現,騎單車者人數愈多,行車愈安全——這是因為愈多騎行者在路上出現,會使其他駕駛者對路上的騎行者更有「數量意識(Awareness in numbers)」,對於可能出現的與單車有關的意外便更有警覺性。

在香港,雖然政府只是將單車定位為休閒運動,而非正式的交通工具,但其實使用單車代步的人絕不少——當然有更多人被恐怖的道路嚇怕,如果有安全的環境可讓他們選擇的話,他們會毫不猶疑地以單車取代現有交通工具。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938
  •  2939
  •  2940
  •  2941
  • 2942
  •  2943
  •  2944
  •  2945
  •  294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