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不同血緣,如何姊妹?— 談施政報告風聲之「姊妹學校計劃」

《施政報告》於星期三出爐,政府已急不及待先透過無線新聞及各大報章放風,交代來年的重要政策,其中教育方面打算每校提供12萬鼓勵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結為「姊姊學校」,消息一出,即令教育界同工倍感憂慮。「如何推行」﹑「推行目的」和「效果」都是值得關心的問題。由於筆者任職的學校屬「回娘家取經」的先行者,筆者與「姊妹學校」接觸時對兩地學校管理文化差異有深刻體會,故撰文分享,望能引起關注並討論。

1.「姊妹學校」搞邊科?

首先要弄清楚「姊妹學校」跟「遊學團」的分別,「遊學團」一般遊覽地方的著名景點,欣賞都市景貌,而參觀學校只屬行程之一,多半在校園走走就算;設「姊妹學校」的做法是安排兩地兩校學生定期交流,模式或是安排觀課,或是進行小組討論,或由兩地學生各充當對方的小老師(香港學生教授英文/內地學生教授普通話)。

2.用家感言

你可能會說:「多一個機會出外拓展眼界,比較差異,也是好處呀﹗」 根據筆者經驗,學生回內地交流,最常見的感想如下:
(1) 某些校園很大,有些重點學校設備先進,令他們眼界大開,因他們一直認為內地很落後;
(2) 至於設備較為簡陋破舊的,學生會明白自己很幸福,之後要努力學習;

何俊仁辭職  民主黨飲鴆止渴

民主黨何俊仁宣佈於政改表決後辭去超區議席,引發補選公投,幾乎全城撥冷水,甚至泛民陣營也有爭議。民主黨評論團認為,整件事可用四個字總結:飲鴆止渴。

何俊仁聲稱辭職是為了延續兩傘革命的理由,大部份人均不理解,直指此舉純粹出於選舉考量。筆者不是何肚子內的蟲,但在11月區選期間舉行補選,客觀效果的確是,民主黨一來可以「風車效應」帶動整體選情,二來提早讓乳鴿入議會,有利明年立會選舉力保議席(建制派揚言杯葛、泛民不會陪跑,補選幾乎可以肯定是民主黨唱獨腳戲)。現時黨內也多爭議,皆因何俊仁上周五宣佈消息前,只在中常會討論過(據悉也並非一致通過),結果黨宣傳機器也要在宣佈後才啟動,本周五(16日)才召開黨內諮詢會(宣佈完才諮詢,怕未?)

力場之死︰港資地產霸權的末日?

長和系的遷冊重組,放棄香港,部署已久,長實近年已甚少投地,現在再減持地產的股分,預示向本地地產前景說不;多次在珠三角與長實合作,專攻市區重建(舊城改造)的國內房地產公司佳兆業內亂,坐擁94億的現金,疑因政治理由,創辦人下台,弄至債務違約。早前,大孖沙入獄,香港的地產模式在國內和本地都「頭頭碰着黑」。公民社會對「豪宅劏房」、「發水賺盡」嘩然,地產商如過街老鼠,唯有在報章上都改稱發展商,掩耳盜鈴。樓價過高,遠離實體經濟,地產商唯有使出非常手段︰劏細、延長按歇期,殺雞取卵,更天怒人怨,港式地產霸權尚可維持多久呢?

港式地產霸權必須重看許仕仁案,坊間提出收緊利益申報機制及官員入職前的品格審查,減少高官貪污。真的有用嗎?問題出自土地制度上,80年代至今建立的土地和發展的模式千瘡百孔,官員剩餘權力過大,政府有意將制度專業化,表面上令制度看似中立,實際是有意使制度過度複雜,城規會成為過場儀式,變成官員說了就算的橡皮圖章。

一切機制和政策背後都有理由,但許案告訴社會,發展看似為公眾利益,實情是合理化發展的私相授受。香港沒有政治,只有土地政治,沒有政策,只有地產政策,官商合一的發展機器(growth machine),所有理由被轉化為地產的同義詞。

官商的借口

與其辭職公投  不如區會表決

何俊仁前兩日講嘅辭職公投,又俾人鬧到飛起。的而且確,大家都要唔知表決咗先嚟公投有乜意義。

社民連劉偉忠(大家先唔好以黨取人,做個有獨立思考嘅人,睇埋先) 尋日提出咗個棄超區公投,而用區議會選舉做一個公投嘅平台,其實係幾值得討論嘅。

AV 仁嘅超區公投其實有唔少問題嘅,我諗呢兩日大家都講咗好多㗎啦,我都廢事浪費大家嘅時間睇我又重申一次。不如直接講區議會公投有乜好處啦。

1. 為泛民支持者投票提供誘因

區議員一直俾大家嘅感覺就係廢,我諗有九成嘅香港人根本從來都無同區議員有過任何交流。呢個係區議會投票一直偏低嘅最基本原因。你有無投過區議員?你知唔知自己果區嘅區議員叫乜名?佢又做過啲乜呢?

區議員係廢嘅,我連投都廢事。呢個就係我普遍聽返嚟嘅感覺。既然係咁廢,我哋點解唔因利成便用區選嚟做公投平台?反正區議員都係花瓶,實權又無乜,除咗掛成功爭取banner,放埋自己個樣上去影響市容之外,根本乜都做唔到。

但你用區會做公投又唔同講法,起碼大家多咗個原因去投。而且投票係有意義嘅,雖然政府好大可能最後都係唔會理你,但個結果的的確確係會出咗一班區議員。如果大家支持果個公投,你哋就會選出咗一個支持呢個議題嘅區議員,而得返嚟嘅資源亦都可以延續返成件事。相反,如果大家真係唔支持嘅,選咗個建制出嚟都係理所當然。

漁民.小販.筲箕灣—老漁港的文化衰落與再現?

漁民,小販,筲箕灣,未必是主角,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舊東西變得越來越模糊。有人喜歡到冷氣商場購物,有人喜愛到市集,與小販寒暄、看街市運作、小販叫賣,這些人做的都是小生意。在城市發展下,政府用衛生安全、發展規劃的口號,讓它們漸漸地式微吧。曾幾何時,漁業被稱為香港的祖業、一個地道、老香港的象徵。一群漁民與一群小販、再加上一個露天街市,建構了一個重要的本土文化區—筲箕灣老漁港。這個世代,我們會重視文化?一種著重原味性、感受性、多元的文化旅遊?我自小在筲箕灣長大,父母是漁民,近年見到政府政策方向,心痛的埋沒了本土特色,同時又捧一些「文化特色」出來。

筲箕灣—昔日漁民福地

筲箕灣是昔日漁民福地,因它鄰近海域,漁船駛至今將軍澳海面捕魚,已經足以養活一家,故大量漁民聚居於此。筲箕灣海港是深海漁船、拖網船的基地。漁船停泊在筲箕灣避風塘,鄰近的小漁村—筲箕灣東大街,開了不少漁民用品的小商店,售賣捕魚用品如罟網作業用的照明燈、電線、細繩等。筲箕灣東大街成為漁民用品的商業中心區。至今這條街道亦保留這種特色。走進這個區,你會看到商品店門外掛著一對對水鞋、魚網,當然也有先進的雷達、發電機。這條街道見證了漁業的興起。

漁民—被輕視的一群

根本冇同紐約城簽約,淺談林柏特的騙局

林柏特是加盟曼城,而非租借曼城。

2014年7月24日,美職球隊紐約城在官網發佈一則消息:「繼韋拿、保斯基、辛度斯後,林柏特加入球會,簽約兩年,合約由8月1日起生效。他會穿上8號的球衣。」在這篇消息的最後,紐約城以此作招徠,吸引球迷買季票,「可以見到林柏特及欣賞紐約城整個美職球季的季票已經有售,大家可以聯絡……」

事過半年,時間把這件事一層一層地揭開,人們逐漸發現背後的騙局。據最新得到的資訊,林柏特從來沒有簽約紐約城,曼城與紐約城之間也沒有任何租借協議。對外名義上,林柏特是紐約城的人,實際卻是曼城的人,但歸根究底,他是阿布札比投資發展集團的人。

2014年8月6日,紐約城宣佈林柏特加盟曼城,而曼城亦在官網發佈消息。筆者翻查這兩篇聲明,發現用字十分小心,完全沒有借用(loan)的出現,兩支球隊都是用加入(join up)的字眼。當時傳媒及球迷都沒有為意,先入為主覺得這是紐約城外借林柏特予曼城。現在再看這兩篇聲明,筆者不得不感嘆魔鬼在細節。

在林柏特的加盟曼城的聲明中,沒有明確標示限期,就寫住:「在會合紐約城為處子球季備戰前,林柏特會在曼城比賽及訓練。」美職球季3月開鑼,大家都相信林柏特最多最多會在曼城留到2月,而根據傳媒的消息,林柏特則會在1月離開曼城。全世界都覺得沒大問題,因為韋拿、卡卡等的情況亦類似。

十大中文金曲之謎

我寫這一篇之前我先讀了去年我寫十大中文金曲的,因為我想了解會不會原來他們死不悔改,而又要不要將寫過的再寫一次;另外,我也有看看官方網頁,希望了解一下當中的獎項定義。

你們看到這篇文,原因當然是我真的不明白有些事情,想寫出來讓大家幫一幫忙,看看能否解開某些謎團。你知啦,有份交稅,間接有份俾錢辦呢個頒獎禮架嘛。

首先我要讚的,肯定是暖場司儀曾志豪,羅啟新,黃冠斌。若果你是經過港台電視收看的話,廣告時段他們都會出來,說一些Gag。他們說的大都很好笑,而且非常貼近社會現況:粉筆少女被捕,慈母警察,亞視欠薪,免費電視台的定義,掛極都有的我要真普選,還有黃藍雨傘等等。好笑,好抵死,完全拋開官台的包袱--所以節目完結,我看見他們其中兩個跟那位廣播署署長交談,都是笑笑口的,希望,沒事。至於司儀方面,我只覺得李志剛出色,其他,不要也罷。

恐怕兩頭唔到岸的事後公投

前幾天,何俊仁先生召開記者會,宣佈擬於政改表決過後,以辭職方式推動變相公投。馬上引起質疑,為甚麼在公投時機上,不在時值雨傘運動而公投,為甚麼不在表決之前而公投,而偏偏在表決之後才發動公投。何俊仁表示,表決後進行辭公投是讓市民以選票有表達聲音的機會。

的而且確,市民有表達意見機會是好事,就像在茶水間執到粒糖一樣,有總好過無。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思考究竟辭職公投可以造成甚麼實質影響。從理想主義來說,公投的作用乃是因政策方針茲事體大,需要非常手段,付諸公決;從現實運作來說,公投乃是爭取民意的手段,志在影響提案勝負,更觸動政治形勢版圖轉變,甚至執政者垮台。

我們要問,辭職公投究竟要達致哪一個政治目標,是理想主義地呈諸公決,抑或現實操作上實現目的,定抑或,這純粹是一個與戰略目標無關的動作,旨在取得曝光、鋪排選舉等邊際效益的操作?

看見有文章指出,希望辭職公投是一個契機,借迫使政府重啟政改,又或者區議會選舉政治化,填補政改否決後的空窗期,讓民主理念深入社區而為新一輪大型運動鋪路。但這種隔山打牛的做法,當中的邊際效益是否如此理所當然地這樣推斷呢?

唔搞 沒有損失的保本操作

垃圾桶圍城 減得了垃圾?

『台灣導演齊柏林在《看見台灣》裏說:「我們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便會有一個相應的城市樣貌。城市裏的各種樣貌,則反映了人們對這塊土地的價值觀。」

那麼,我倒在想,香港一街的垃圾桶,在在映照出怎樣的香港價值?又究竟,多少才夠?』

全港的公共垃圾桶超過4萬個,是首爾、台北的10至12倍。按政府說法,市區垃圾桶的平均間距是60米,那請你到灣仔修頓球場數數看——5分鐘就走完一圈的球場,原來擺了28個垃圾桶。打球而已,要這麼多垃圾桶幹啥?

垃圾桶陣 五步一崗十步一哨

有關垃圾桶之多,常聽到兩個說法:第一是遊客多,少放垃圾桶怕髒怕亂;第二是「方便」,無理由要大家拎着垃圾通街走。

我沒忽視旅客因素,但遊客再多,也不該布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垃圾桶陣。如果無公德心的遊客亂扔垃圾,請按本子辦事予以處罰,告知何謂文明,而不是垃圾桶圍城。

撇開遊客區,我倒留意到在不少住宅區內,垃圾桶多得不成比例,這又所為何事?

難道「方便」就是我城被垃圾包圍的因由?或者要問,為何出門就一定要製造垃圾?是生產商的過度包裝和即棄產品「整蠱」我們,還是政府不住刺激消費,鼓勵浪費?抑或兩者皆是?

回應黃錦星局長─其實我有睇份計劃架.docx

豐剩昨晚分享了三堆一爐全數被通過的新聞,並質疑政府源頭減廢的措施不足,與回收的比例失衡,然後發現黃錦星局長也在下面留了一張《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書》的圖片(但又不貼Link)作回應,局長可能認為這份計劃書完整地寫滿了政府對於源頭減廢、減少廚餘的抱負。我們當然老早就看過這份計劃書,既然局長認為貼張圖就可釋公眾對政府施政的疑惑,我們就藉此機會分析並回應一下到底這份計劃書可否實現政府減廢四成的進取目標。

我們承認,三堆一爐確有其存在必要。那是前頭我們沒有環保意識而留下的債,我們不懂得居安思危,所以現在需要「埋單」。但是,我們回觀藍圖,政府由過往至今都一直發展末端處理設備,但對於源頭減廢的政策仍然處於非常保守的態度,這令我們不禁懷疑,政府強勢推行「三堆一爐」到底是大刀闊斧,還是將問題一推再推呢?

計劃書提出一個進取的目標:政府打算在2022年將每日運向堆填區的3600噸廚餘減少至1500噸。處理方法如下:1400噸廚餘(39%)將會用作回收再造,另外684噸(19%)透過源頭減廢,而餘下1516噸(42%)則仍然運向堆填區。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69
  •  2470
  •  2471
  •  2472
  • 2473
  •  2474
  •  2475
  •  2476
  •  2477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