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路女喊唔喊並非重點](/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攝:Manson Wong
連續多個周日舉行的反水貨客行動,近日明顯有升級的跡象。進入金舖指罵客人、包圍指罵疑似是水貨客的人士、飛腳踢向疑似是水貨客的人士的手拉車……有些人將焦點放在一位小朋友哭泣一事上,但那並非重點。以下是筆者的數點評論:
(一)
水貨客、自由行旅客等問題嚴重影響民生,相信大部分香港人,包括筆者,都清楚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同意示威者的訴求。但問題是,我們應該用甚麼手段去爭取我們的訴求呢?其底線究竟是甚麼?難道只要「目的」合理,就可以合理化一切的「手段」嗎?
過去數周的行動,究竟是反對水貨客(包括內地人和香港人),還是反對內地水貨客(不包括港人)、內地自由行旅客,抑或是反對口音不純正的內地新移民或任何拉手推車的人士?究竟那些指罵和飛踢行李的行為,對解決水貨客問題有沒有幫助呢?為何不把「勇武」的精力用於狙擊政府官員?
(二)
過去多次反水貨客行動均反映出,這類行動「成本高」,而「回報率」成疑。先談談「回報率」的問題,雖然示威者稱要親自驅逐水貨客,但行動在週日舉行,其客觀效果只不過是引起社會對水貨客問題的關注,製造輿論壓力給予政府處理問題。而暫時的「階段性勝利」是成功把水貨客和自由行問題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的其中一個議題,但距離「取消一簽多行」還是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