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外面看進去,可見豬籠車是由貨車改裝
文:雷丁
豬籠車冷知識:
香港五十年代的時候,由於二戰和國共內戰的關係,很多內地的人逃難到來香港,其中不少定居於新界北方,耕田為業。當時交通不方便,各個鄉村為了把農作物送到墟市售賣,豬籠車就應運而生。
一開始豬籠車是白牌(無牌)行車,後來政府發出了「超額載客許可證」,讓本身只能載5名乘客的貨車能夠載客超過20人。於是,各個鄉村陸陸續續都出現了這種車輛,最高峰時期香港有超過180架。
可是,政府政策把香港產業結構從農業變為工業再變為服務業(地產業),農業漸漸式微,越來越少人耕種,作為農村與墟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少人乘坐了。從高峰期的180架,到現在只剩下3架,服務粉嶺和上水的兩條線路。而其中兩架,就是由馮生和郭生駕駛的從上水到馬草壟的路線。
數個星期前,我與父親相約在上水廣成冰室吃午餐。在等位之時信步而行,漫無目的地閒逛上水舊區。走到巡撫街上,無意看到一輛藍色貨車正在泊車,定眼一看,竟發現貨車的貨斗坐有數名老人在歡笑聊天!平常只見貨車載貨,最有機會的活物都是魚或是狗,竟然在貨車中看見人,令我極其驚訝。當時以為只是司機人好讓老人家乘順風車,回家一問父親,竟發現這種車大有來頭,原來是以前的主要交通工具-豬籠車(又稱鄉村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