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一些評論毛記(計劃)上市的文章,其中股評人渾水認為,毛記上市最大問題在於招股文件「與控股股東的關係」:
毛記的業務本質是以人為主,而毛記最大價值就是那三位腦細。如果腦細們私下喪接job,那公司的價值會被掏空,利益直入腦細們的口袋中,尤其是私下接job的性質也是創作、演出、content marketing等,跟毛記公司構成直接競爭。
我完全不認識股市的遊戲規則,我感興趣的也不是其保薦人的背景、往來銀行及註册公司所在地問題,而是接近渾水所提及的創意被掏空問題。
去年勁曲金曲和毛記台慶瘋狂洗板的情景早已不復再(今年還有沒有搞?),利用港人熟識的歌曲和人物玩二次創作而爆紅,似乎越來越難。其一是因為同一條橋用得多就會悶,其二,是能夠令香港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都感熟識、惡搞起來很容易有共鳴的icon,真的買少見少。情深咖啡未曾飲,唔飲得幾多次。這是香港流行文化由盛轉衰,集體回憶日少的後遺症。偏偏毛記式的創意,很依賴有一個為人所熟識的模仿對象。當CCTVB的新聞主播都遭觀眾唾棄,黃慘盈和東方昇也就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