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民建聯人型紙板分身阻街 被指多次違規宣傳

楊學明在被投訴後搬走紙板。

(獨媒特約報導)區議會選舉將在年底舉行,社區幹事們紛紛落區擺街站、派單張,宣傳自己的政績及「成功爭取」。民建聯中西區支部社區幹事楊學明今早(8月3日)在水街擺街站宣傳時,在道路兩旁排滿多塊人型紙板向街坊報告工作,場面壯觀。有關相片在社交網絡瘋傳,不少網民均認為紙板「阻街」。有街坊更即時向食物及環境衛生署投訴及報警,楊學明在警員前來查問後隨即收起所有紙板。當區區議員民主黨黃堅成對獨媒表示,街坊亦有聯絡他跟進事件,他指民建聯並非首次違規擺放宣傳品,早前港鐵西港島線通車時,民建聯曾經在區內非法懸掛多張長度不合標準的橫額,又在週末沒有食環署職員當值時亂掛橫額,然後於星期日晚拆除,署方回應指「睇唔到」而不作檢控。

中大校友:劉遵義李國章是學界雙恥

(中文大學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前中大校長劉遵義今日於明報發表題為〈拯救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批評港大學生在上周二不滿校委會拖延副校長任期,衝擊校委會會議的行動是「暴徒式行為」,又指他們為「被寵壞的小混蛋們」,認為應該將他們監禁。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表示,學生只是表達訴求,問題是校方不予理會,而且校內有程序處理事件,劉不應干涉。曾為中大「劉遵義施政監察」成員的杜振豪認為,劉任中大校長時已十分蔑視參與抗議的同學,其眼中的法治是為政權服務;另一成員民主黨區諾軒批評劉的言論是不尊重校園言論自由。

劉遵義的妻子劉麥嘉軒是港大校委會成員,當日離開時被包圍,被救護車送走。劉遵義在文中指,此文並非為妻子而寫,他指對年輕人和香港的未來感到絕望,認為衝擊會議的學生沒有恰當地接受成年人教育,是一群「暴徒」,反問納稅人的錢是否應該繼續花在這些自我中心、對其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全無尊重和關切的「被寵壞的小混蛋們」身上。劉指應該將學生監禁一天或做100小時的社會服務,以作懲誡,又告誡學生不應以「強迫、武力和恐嚇」方式爭取民主。

馮敬恩:非劉遵義要監禁就監禁

維權律師關注組創辦人張耀良:若沉默或退讓,就見到我們堅持價值的力度

(獨媒特約報導)7月10日,中共大規模搜獵維權律師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打壓全國22省近230名律師。他們的罪名叫「抄作案件」,意思是「揭發不公獨裁社會中的弱勢社群的淒慘情況」。他們的維權工作令努力營造繁華盛世圖象的中共,顏面何存?新華社指他們搗破了「先後組織、策劃、炒作四十多宗事件的犯罪集團」,連日來央視播放各律師的招供片段,特別是周世鋒律師的懺悔片段;企圖以未審先判的方式震懾全國各地的法律工作者。廣洲的隋牧青、湖南的謝陽被控告煽動顛覆罪,其他人罪名不計其數。事件的重點打壓對象「銳鋒律師事務所」,職員無一幸免,被搜後一片狼藉。其中一位較為「磕死派」律師王宇,至今音訊全無,兒子包蒙蒙受到株連──被傳喚之餘,亦稱原來到澳洲讀書的計劃「不用再想」。

見到國內同業受到的對待,張耀良大律師對回大陸執業的想法非常決絕說不,「更何況,內地不讓香港律師出庭,怕你亂說話,控制不了。」但他卻往往在香港的範圍內站到最前線。

他是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的創會成員,在香港佔領運動期間,更到新成立的「台灣聲援中國人權律師網絡」呼籲關注維權律師及支持民主的民眾。他一句點出為什麼國家把維權律師當成是首要的打壓對象。「因為維權律師最大的武器,就是要用國家的法律來捍衛老百姓基本、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這是政權最害怕的。」

深水埗見光墟開幕 桂林夜市仍無期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小販政策落後,食環署只懂消滅小販及自發墟市,然經團體連年爭取及打壓桂林夜市的民意反彈後,當局今年終提出檢討小販及墟市政策,並容許區議會「由下而上」開設墟市。首個在新政策下設立的「深水埗見光墟」於昨日(8月2日)開幕,將於未來連續四個星期日於深水埗九江街及海壇街交界空地設置地攤。

成功游說區議會開設首個見光墟的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國權指,「見光墟」由選址、搜集地區居民意見、舉辦社區規劃工作坊、參與區議會會議、舉辦地區諮詢等工作,全由居民主導及推動,真正是「由下而上」。他感謝檔主、街坊、各部門的努力,認為需要各人很大的「勇氣和承擔」方可匯聚成墟。不過李國權亦明言,是次選址有考慮到政府部門及區議會的接受程度,難免未如理想(見另文報導)。

公眾查冊不宜倒退

個人的私隱權利與透明度之間的爭議,在過去幾年日益突出,例如2013年「起你底」程式容許搜尋多個登記冊資料(已下架)、David Webb網上公布公司董事資料(已宣布無限期停止運作),以及有意引入造成極大爭議的「被遺忘權」等等;私隱專員傾向從法律觀點和個人私隱權出發,立場屢受民間團體和記者組織批評為損害資訊自由。

2013年經修訂的《公司條例》限制公眾查冊,引起社會高度反彈,憂慮損害知情權,以及難以監察行騙、貪污和洗黑錢,結果政府暫緩執行新安排。兩年後私隱專員捲土重來,促請政府應對公共登記冊的公布、查閱安排等加強監控和約束。

雖然市民的私隱意識提高值得注意,但官商利益輸送日漸嚴重,提出任何會削弱資訊流通、公眾知情權和減低本港營商環境透明度的建議之前,必須小心考慮帶來的效果。

福島核災禍害未散 何苦對核電念念不忘

文:楊文友(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福島核災至今四年,核輻射的陰霾從未消散,但安倍政府不理國民反對,銳意重啟核電,妄顧國民的健康和福祉,顯然核災並未能埋葬核電利益集團的野心。

福島至今有數以萬計的災民家園被輻射污染,無家可歸。儘管日本政府強調已為災民「努力」清除輻射,但卻也經常被居民「踢爆」當地輻射水平仍然超標。安培政府在6月宣布將會陸續解除福島各地區的疏散命令,並停止發放補償金,迫使居民遷回原居地,試圖令民眾相信福島已經成功清除輻射,為重啓核電計劃舖路。

綠色和平在7月發表最新的核輻射污染調查,踢爆安培政府的「語言偽術」。我們的調查發現,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西北約二十八公里外的飯館區,其森林的輻射水平高達20毫希,比一般城市的輻射水平高出超過十倍。由於氣候和風向等因素的影響,核電廠附近的縣市的輻射水平已不可能回復「正常」。

安倍政府不理民意的反對,重啟核電,已激起日本各地上演官民對疊的核電攻防戰。京都附近的福井縣居民,成功透過地方法院,禁止關西電力公司重啟兩個核電機組,擊倒安倍政府的擁核政策。然而,位於九州鹿兒島的川內核電廠在7月初獲准裝填核燃料,九州電力公司也開始把核燃料移往原子爐,預計於8月中旬恢復運轉,成為福島核災後重啟的第一座核電廠。現時,鹿兒島面臨失守邊緣,極需國際的支援,請大家一同行動,要求日本政府停止重啓核電,不要讓日本國民活在核災的陰霾。

【文化論政】Josef L:趣味理論 - 好玩的民主文化

網路圖片

幾年前,德國福士汽車和瑞典政府合作,舉辦名為趣味理論(The Fun Theory)的活動。按此理論:趣味是改變人類惡習的最佳方法。

怎樣叫人多行樓梯,少用扶手電梯?趣味理論家會營造一個好玩的空間--把樓梯改裝成大鋼琴,人們行過,會發出鋼琴聲。結果,半數人捨棄電梯、改行樓梯。

原來,叫人行較難的路,不一定要大大隻字宣傳,不一定要打利益牌(你會更健康!)、悲情牌(求你行樓梯!)或恐懼牌(少行樓梯你雙腿會退化!),也可以打趣味牌。

美國的新遊戲運動

歐洲的趣味理論家,不是第一批趣味牌的信徒。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高漲,有藝術家推廣新遊戲運動(new games movement),希望設計一些可以改變社會的遊戲。例如,要使玩家享受遊戲、同時無意中體驗弱勢者的感受,明白改變社會需要身體力行的參與,而非冷眼旁觀;使玩家重新想像人和人的關係──不僅是上司與下屬、殘酷競爭的同事、管治者與人民,而是分享資源和經驗、一起改革社會的朋友。

近十年,有美國學者呼籲,在網絡遊戲和打機時代重演新遊戲運動。台柱之一,是成立於2004年的Games for Change(G4C)。在G4C的主頁,可以看到它解釋遊戲如何有助社會改革,意識和技術上的建議和經驗分享、舉辦遊戲設計比賽等。

消失了半天的Facebook網絡自由

文:陳劍青

Facebook 網絡霸權之隨機性與迅速,不同於學術霸權亦不同於地產霸權政治霸權,人民是難以透過實體空間的佔領來抵抗的:原來某日醒來,突然有個網絡工程師晚上收到不明指示要試驗改變網絡的遊戲規則,就不必向你交代,公眾留言的自由就會在你的專頁上消失,半日後突然又無聲恢復。一聲令下,其執行速度比起納粹更法西斯。

今天 Facebook 半日的專頁滅聲演習,正好讓我們思考什麼是網絡的自由。一般人會以為只有極權國家才有需要侵害自由,而市場化的力量可構成對國家權力介入網絡的護盾。然而今次大量媒體專頁消失留言功能,卻印證了網絡自由的商品化,正正就是對網絡自由本身最大的傷害。

這種自由市場的神話,先是以提供「網絡自由」之名,讓大家放下介心使Facebook 進入了你的日常生活,然後,他就每日把玩著「無形之手」壟斷你的生活資訊、調節你的人格及社交關係、任意塑造一種更適合圖取巨利及方便權力介入的網絡空間與節奏,然後定義著什麼才是日常模樣。

這正正黑色幽默地實現了邱吉爾的一句名言:「First we shape the Facebook, and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一種去除人民監督主導、追求利益至上的網路設置,未來就只會是有錢有權的人才可發言,付款的意見才會在你的News Feed出現。

一堆投錯胎的貓—大嶼山水牛故事

四年前,我人生第一個自費旅行就是去泰國,他們的神秘與迷信,至今仍然是我對泰國最深刻的印象。一個泰國朋友跟我說,泰國人是不吃牛肉的,因為他們相信,牛很有靈性,而且一生為人類服務,耕田、提供牛奶,如果老後死後還宰了它吃,實在殘忍。上星期開始,我不定期的跑到大嶼山,訪問老村民Jean的故事。她在大嶼山照顧水牛群將近七年,無論晴天陰天,八號風球,每天準時三點鐘開始,便出發到幾個水牛群聚居的地方餵牛。我很好奇,她這七年來是為了什麼千金一擲,不計時間、成本地餵牛,是宗教信仰嘛?好像不是,是父母留下的產物嘛,也不是。上星期我坐上Jean的餵牛車,不禁好奇地問,你吃牛肉嗎?她說,「吃啊,打邊爐都會吃肥牛的。」這就讓人更好奇了,一個惜牛愛牛但偶然也會吃牛的大嶼山居民,是怎樣開始她跟牛不一樣的關係呢?

也論「插水」——費特如何體現巴西足球神髓?

文:嶸仔@運動公社

在上屆世界盃揭幕戰,巴西中鋒費特成功誘騙日籍球證西村雄一賜巴西一記十二碼球,令巴西反超前克羅地亞,最後順利全取三分。

近年來,「插水」行為在西方媒體(尤其是英語世界)經常被猛烈批判,這類期望球證被自己騙到的伎倆往往被視為足球場上最不道德的行為。但在巴西以至是拉丁美洲世界,對這種行為的態度卻往往是另一回事。不是說巴西或者拉美輿論一定會認同「插水」或者欺騙球證,而是拉美足球文化對這類行為會有多些包容以至是肯定。要了解西方世界與巴西/拉美世界在這方面的分別,就要先認清兩地迴異的歷史軌跡。

首先,在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是先有國族認同才有現代足球。但在如巴西這樣的拉美地方在十九世紀獨立建國時,內部有掌握政經權力的歐洲白人殖民者、被壓迫的原住民和黑奴(及其後裔),他們當時之間根本難有一致的認同感。後來拉美各國統治者要進行建構國族的工程時,部分政權就視大眾歡迎的足球為團結國民的工具,因為足球可令國家內不同族群和社會地位的人的視線拉往同一個地方。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32
  •  2333
  •  2334
  •  2335
  • 2336
  •  2337
  •  2338
  •  2339
  •  234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