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嶸仔@運動公社
在剛舉行的國際足協大會上,除了選出連任卻又旋即請辭的主席白禮達外,還通過了國際足協的財政報告。報告指出,在2011 至2014 年國際足協4年間收入高達57億美元,當中最大的收入來源是電視轉播權的相關收益,有近25 億美元,第二大「財源」來自市場推廣的相關權益,有約16億美元。
這樣涉及巨款的財政報告,在七十年代以前是沒可能想像得到的。1974年,巴西人夏維蘭治成功爭取亞非拉國家足總支持,在國際足協主席選舉中擊敗競逐連任的英國人羅斯,成為史上首位非歐洲籍的國際足協主席。
前主席夏維蘭治開拓財源
他當選後,為了報答和鞏固第三世界國家對他的支持,就要尋找足夠資金來支持當地足球事業。但當年的國際足協雖是管理世界足球的最高機構,卻其實只得幾名職員。錢從何來?
適逢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經濟邁向全球化和後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不但見證先進資本主義地區製造業式微,也見證了商品化邏輯進一步擴張。競技運動的商業化或者是商品化當然不是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但足球管治者決定擁抱而不再抗拒商品化,則是在七十年代才出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