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廣德(低碳亞洲行政總裁)
從本地到國際,過去兩周的大新聞都離不開颱風和水災:從「天鴿」襲港到澳門淪陷,從「哈維」重創美國德州到南亞三國逾千人葬身於洪水之中,大家驟然醒覺,現代城市原來脆弱不堪。究竟是大自然向人類的愚昧報復,還是我們沉醉在工業文明的虛幻之中,明明警鐘早已長鳴,大家卻聽而不聞?
香港人在「天鴿」過後,看見澳門滿目瘡痍,對比之下少不免內心慶幸,連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視察水浸災情嚴重的大澳時也沾沾自喜,認為「緊急應變計劃發揮重要作用」。可是杏花邨巨浪湧上三樓,地庫停車場數十輛汽車沒頂,政府卻好像事不關己。事實上,無論從大澳到杏花邨或西營盤到鯉魚門,只要細看因由,都能找出兩項威脅香港可持續發展的致命傷:城市設計嚴重滯後,應變方案似有若無。
海平面上升 世紀末一米變兩米
今天全球平均氣溫較1979年上升攝氏0.6-0.7度,由於熱空氣可容納更多水份,科學家早已發現,大氣溫度每上升攝氏1度,水份便多7%。1989年日本研究員運用電腦模型確認這些增加的水氣會化為更多暴雨而非微微細雨,所以全球暴雨成災的情況在過去二十年激增。聯合國數字顯示,截至2015年為止的二十年間全球因暴風及水災造成的損失達1.7萬億美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因颱風引起的損失正以每年6%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