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今日中大開學禮上的發言稿)

校長、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歡迎各位新生來到中大。新學年開始,先祝校長和各位老師工作順利,同學則能找到新目標,過著充實的校園生活。

各位同學經過多番努力後,終於正式成為大學生。但大家又有否想過,為何非要進大學不可?大學生這個身份又有甚麼特別?

對我而言,大學最重要的作用,是教導我們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例如在學業方面,我們可以選修有興趣的課堂;在讀書以外,我們可以上莊認識不同朋友,我們又可以選擇實習,甚至當交換生到外地的大學體驗生活。我們今日作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將來的方向。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容許大家自主決定,學習如何選擇,大家應當好好珍惜這數年的生活。

中大即將踏入五十二年,回望過去,中大人都作出了不少的選擇,不但改變了他們自身,更改變了香港。香港社會運動,中大人從不缺席。為了反對四改三,中大師生發動過三次數千人的罷課集會;民主女神像落戶中大,有數千師生校友護送;前年反國教罷課,學界8000人於百萬大道參與課。中大最令人引以為傲的,不只是學術成就,更是一直以來關社精神的傳承,人文精神的實踐,以及校內外的抗爭歷史。我們,就在這樣的氣氛和歷史下成長。

曾澍基是火紅年代的經典人物,是同代和六、七十後的思想導師,盡領風騷幾十載。他最近在家中意外驟然離世,死因荒誕,充滿存在主義色彩,不啻是知識初戀時期深受尼釆哲學思想影響的曾基底生命存在荒謬的寫照。

曾基的一生,標誌着本土戰後新生代在中國與香港之間的歷史夾縫中的成長與掙扎、徬徨與吶喊,他的離去,亦象徵了一個時代終結的開始。因此,同代對他的辭世特別沉痛哀傷,我亦百感交雜,不期然墮入無盡的思憶裡,不能自已。

作為同年生的同代人,我慶幸在大學時期認識到亦師亦友的好友曾基。不必諱言,我真正的學問和知識基礎,不是從課室的教授學習的,而是與以曾基為核心的一群社運份子針鋒相對辯論和互相切磋得來的,那段歲月影響一生,永誌難忘。

曾基和我都是當年所謂「社會派」的核心人物,與受毛澤東思想和民族主義熏陶的「國粹派」激辯學運和社運的路向,以及中國和香港的主次矛盾問題。表面上,那些爭論已成歷史,實際上卻不斷重複,只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面貌呈現出來而已,至今仍然延續不斷。令人遺憾又諷刺的是,因着不同的人生際遇、練歷和思想轉變,今天大家已經各有所向,分道掦鏢,走上不同的道路,甚至對立面。

大抵是秉承了古人先輩的好傳統,現代華文作家寫吃的文字確實不少。例如張愛玲,從她寫老上海庶民尋常飲食的文章看來,她應該是喜歡吃的,而且很有自己的主張:「大餅油條同吃,由於甜鹹與質地厚韌脆薄的對照,與光吃燒餅味道大不相同,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有人把油條塞在燒餅裏吃,但是油條壓扁了又稍差,因為它裏面的空氣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從前我在台灣老吃燒餅油條,但總是照着常例將油條夾進切了口的燒餅,從沒想過分開來吃會是甚麼滋味,下回看來得聽祖師奶奶的話,試試這裏頭的分別。

張奶奶談吃,是大家都知道的有意思;可與她同代和她並稱的蕭紅呢?其實她也常常寫到吃,而且寫得觸目驚心,只是識者太少,往往忽略。

那天和許鞍華對談,宣傳她拍蕭紅的傳記電影《黃金時代》,我便提起了這一點,嫌她拍出來的場面還不夠「餓」。這是我對這部片子唯一的不如意,好在導演大方,點頭說是,並且說明:為了拍好那幾場在哈爾濱捱餓的戲,其實扮演蕭紅的湯唯已經先禁食兩天了。我性格殘酷,還嫌不夠,向她建議:「應該讓湯唯再餓一點,光是兩天不吃飯算不了甚麼,必須吃了一頓之後又禁食一、兩天,並且不使她知道下回能夠飽肚是甚麼時候的事。等到好不容易終於有麵包啃了,她心裏想的就是這餐必須好好吃足,因為明天或許就沒飯吃了。」

2009年,香港特區政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公眾諮詢》,筆者寫了一篇題為〈政改論述如何「教壞細路」〉的文章,批評政府和建制派巧言令色,弄虛玩假。5年過去,情况不僅絲毫沒有好轉,而是變本加厲。由中央和特區政權主導的政改劇情,充滿了偏頗「主流」、指鹿為馬的語言偽術;組織「反佔中」簽名遊行過程中出現的威迫利誘、戾橫折曲,這種種變化,已逐漸令香港走向一個「禮義廉」的時代。當文化與社會逐漸變質,厭惡「無恥」、拒絕「當奴」的港人,應如何思考和守護我城的未來?

集體玩假:「程序公義」和「真善道德」的消亡

日益氾濫的語言偽術,已逐漸變得制度化,成為政治運作中的常態。例如,政改諮詢報告中,不乏極之偏頗的用詞造句:「主流意見」支持特首應「愛國愛港」,或「普遍」認為2016立會選舉方式不必變動;又例如,禁毒委員會的社區驗毒計劃,於諮詢完結後再做民調「補飛」,這種結論先行,再補「民意」的做法,與「幫黨出聲」的簽名遊行異曲同工。自然還得加上廉署對泛民的高調調查、郵局對學民思潮單張的選擇性拒遞後,仍然在說與政治無關。

語言偽術的玩假,掏空了認真討論的空間,把政治論爭約化為立場的表態,甚至把爭論中的所有不同立場,都簡單歸結為政治(議席) 和經濟(物質)利益之爭,產生的效果,是令程序的正義與法治的公平失卻光環,讓濫權暢通無阻。

執教曼聯的第四場正式比賽,雲高爾仍然未能打開勝利之門。在買入迪馬利亞後,曼聯在這個夏天已經花費了超過一億鎊,面對最高轉會費只有三百萬鎊的升班馬般尼,明顯不能再用陣容不足這個藉口。最終曼聯只能和般尼賽和零比零,雖然控球率佔優,但般尼射門次數竟然要比曼聯為多,最後各得一分只能算是非常合理的戰果。

明顯高一層次的迪馬利亞

這場比賽的焦點當然落在六千萬鎊加盟的迪馬利亞(Angel Di Maria)身上,他這場比賽擔任中場中的位置,和馬達(Juan Mata)和費查(Darren Fletcher)一起搭檔中路。而他這場比賽已經充分顯示出他的身價,幾次在中圈附近的長傳都恰到好處,一次在左路的走位和傳中亦相當漂亮,可惜雲佩斯(Robin van Persie)和馬達(Juan Mata)都沒法把握,不然他的首戰將會十分完美。不過明顯他狀態並未十足,加上還需要時間去適應英超的節奏,戰至六十多分鐘就抽筋離場。除了體能還需要提升外,迪馬利亞的表現應該可能繼續令人期待。

(獨媒特約報導)添馬公園「公民發聲集會」結束後,學民思潮與近千名市民遊行至灣仔君悅酒店,狙擊昨夜抵港的中央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學民3名成員在酒店租房,下午起在內等候埋伏;至約午夜12時,其中2人手持標語走到酒店大門,隨即被保安抬離,另一人走出房間後,亦被保安禁止再次進入房間。

10628718_734849489885425_8115280350466484314_o

警多重封鎖

普選框架看中共對港路線之變

中共為普選設下極為狹窄之框架,不僅將八份之一的提名門檻提高至超過一半,二〇一六年立法會的選舉辦法亦是原地踏步,其保守程度連保皇黨中人都始料不及。

若果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法沿用二〇一一年,即繼續維持公司票,即連以唐英年、梁振英一二年入閘所得的提名也無法出線,更莫論連八份一門檻都通過不到的葉劉淑儀。

前有溫和人士苦口婆心,後有佔領中環如箭在弦,內也有建制中人試圖游說,結果中共仍是要以最強硬,最保守的姿態宣示其對普選的態度,不禁令人相信,中共是要借泛民之手否決政改,諉過於人,然後撲殺佔中,圖於「大亂中求大治」。

正如梁文道所說,中共一改以往七一前降溫的政策,推出白皮書激起民憤。筆者也早在拙文〈本土中華並行,追隨普世價值〉中指出,騰訊為陸港矛盾降溫的貼文被刪走,意味住中共有目的地讓陸港矛盾升溫,可再證實中共的對港路線,很可能已經從從鄧江胡時代的統一戰線轉移到習近平的鬥爭為綱。

寧為玉碎還是以退為進?

是次頭版改版,全個版面以塊狀相片組合成索引,除報頭外均採用黑字體,明顯受電腦(尤其window8作業系統)的版面設計影響。一改電腦中的視覺設計受實體影響之常態,這一方面証明電腦/網路/軟件視覺設計已趨成熟,另一方面則是展示紙媒對己身的信心匱乏、反過來要在虛擬世界提取養份。

頭版的作用不外乎營銷和傳達資訊。報紙每早都給陳列在報攤及便利店,於是頭版的受眾不單是付費購買的讀者,更是一般大眾:大家能在經過報檔的瞬間從各報頭版簡單了解新聞大事。是次改版後,摺起來(即在報攤的展示狀態)的遠看效果十分簡潔,就是報頭和頭條標題。於是頭條的相片變成最主要的吸睛工具。報紙這樣進一步圖像化後,要吸引讀者購買,就要倚重攝記及美術。這在(對游離讀者的)營銷上是得是失,長遠還看標題與攝影功力,但記者角色肯定被削弱,因其文章及小標題已無法置在頭版直面公眾。

5,000人集會發聲 啟動公民抗命

圖:集會播放〈海闊天空〉,市民舉起手機形成點點星光。

(獨媒特約報導)人大今午(8月31日)正式就政改「落閘」,公民抗命一觸即發。和平佔中晚上7時於政府總部添馬公園舉行「公民發聲集會」,超過5,000人參與,宣佈啟動抗爭行動,遊行、大專院校及中學罷課會一浪接一浪進行。現場一度下起大雨,但無損參與者決心。集會於約9時和平散去,學民思潮隨即遊行至灣仔君悅酒店,追擊今晚來港的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

batch_10622804_734799136557127_1903729916096605989_n

我們是一群在香港大專院校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的學者。

我們得悉,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已就2017年特首選舉作出決定,規定提名門檻為「過半數提委」,同時將候選人數目限定在三人之內。這個決定,容許不民主的 提名委員會操控誰人可以成為特首候選人,嚴重限制不同政見人士參選特首的機會,並徹底扼殺了繼續討論各種政改方案的可能。北京背棄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 一直強調的「民主治港」承諾,巧言令色地強迫港人接受指鹿為馬的假普選框架,我們對此感到極度失望憤慨。

事態發展至此,透過對話爭取2017年實現真普選之路,恐怕已經走到盡頭。儘管如此,我們可以憤怒,但不可以衝動;我們可以失望,但不可以放棄;我們可以難過,但絶不可以心死。

儘管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普選,在短期之內已經難以實現。但今天的挫折,只會更加堅定我們爭取民主的決心。我們深信,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共同承擔起時代的責任,真正的民主普選,終會在香港這片土地實現。

聯署人(依筆劃序):
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文錦燕(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王邦華(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王慧麟(樹仁大學法律及商業學系客座教授)
成名(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何寶英(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578
  •  2579
  •  2580
  •  2581
  • 2582
  •  2583
  •  2584
  •  2585
  •  258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