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擲催淚彈,逼使港人展開了一場縱橫交錯的兩傘運動。幾個星期前,佔領區暫時劃上了一個句號。風雨過後,尤其沈重,大家都帶著不同的傷痛與理想繼續上路。有些說話,在此談談,算是對運動的一些再反思,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社會運動,如果無法促使人心起伏、思潮更動、尋求變革為目的,最終當當然徒勞無功。如果一場群眾運動是一場反對運動,內要統合連結、外要維持支持,才能以協調、信任及希望把運動推進。80天的風風雨雨,盡見付出與犧牲等人性閃耀光輝,但惡意的攻奸與扭曲,同樣為運動留下不少陰霾。
有線電視的錯誤詮釋與信任問題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家五口是共用一塊番梘洗澡的。不知道從哪年哪月的哪一天開始 (大概是我上中學的年代吧),母親大人不再買番梘,改為買沐浴露、洗手梘液。漸漸地,超級市場或藥房裡的貨架上有越來越多的沐浴露和洗手梘液,越來越少的番梘。番梘廣告亦早已經絕跡於各個傳播媒介。如被問及改用沐浴露和洗手梘液的原因,相信有不少人會告訴你,用番梘不衛生、共用的番梘上面會有很多細菌。奇怪的是,如果真的是那麼不衛生的話,那我小時候應該常常生病才對。但那個年代的我健康卻是出奇的好。最近幾年我改回用番梘洗澡,亦沒有發現因此帶來甚麼疾病。是因為我褔大命大?還是因為這些個人護理產品的生產商在利用我們對細菌的莫名恐懼來牟取更高的利潤?
護理產品的生產商鼓勵我們相信使用沐浴露和洗手梘液比使用番梘安全衛生。
可是,實情是這樣嗎?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提問:「是否每個家庭成員需要使用各自的番梘,或我們應該乾脆改用沐浴露?」 文章引用一學術研究, 該研究指出,就算使用受細菌污染的番梘都很難會導致細菌傳播。紐約時報描述該研究做的實驗:
舊區街坊自主促進會
回應政府「長遠房屋策略」之聲明:
房屋應重實用價值 而不應作炒賣用途
房屋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應注重其實用價值,而不是其買賣價值。一個「長遠」的房屋策略必須考慮如何長遠地為普羅市民提供一個可以長久「安居」的家園。「安居」,不僅是指需要一個睡覺的居所,更關鍵的是這個居所能否帶給我們舒適感和安全感,讓我們相信這個地方能夠成為建立家園的「根」。「安居」,不僅是單純指屋內的環境,更關鍵的是與之連接的生活環境是否能夠配合人的生活需要,這影響著我們是否願意在自身的社區活動,建立互相支援的鄰里網絡,形成健康、有活力、互相關懷的社會關係。
以下,為根據我們的意見書,對政府及公眾作出的回應及呼籲:
甲)公共房屋政策及資助房屋政策
1)房屋問題不能單靠增加土地供應,必須考慮如何在增加公屋供應的同時,對私人市場進行有效規管,方能解決長遠適切住屋短缺的問題。
今屆政府上台以來的所謂控制樓市的辣招根本無法遏制樓市,就像最近深水埗市區重建奪來的土地上的建起的豪宅喜盈就以入場費五百萬的價錢一日內售罄,這就足見政府的所謂管理措施根本力道不夠。
位於港大港鐵站旁的西環大樓,1961年至今是社區的地標,色彩斑斕的外牆,絲毫不見老態,卻被田生地產看中,人去樓空。歷史上最大的強制拍賣的項目,45億的重建,已是恆基的囊中物,將來興建一楝600單位38層高的住宅,未來呎價達2萬元。
作為一直堅持關注本地足球的人,看李布倫這本自傳,當然特別關心他如何回憶他在香港的歲月。
假如你從不看本地足球又或者太年輕所以不知道李布倫是誰,那以下是個簡單的介紹。他在九十年代中曾在香港踢過駒騰、傑志(連維基都忘了他曾為傑志上陣)、好易通和南華。在好易通時期,他曾與前線搭擋巴古沙合稱「七十一組合」。李布倫在南華未能穩任正選,踢了半年左右就到希臘踢球。
這樣的經歷不足以有出版社為他出版自傳吧。但後來他先回到蘇格蘭的母會鄧費姆林效力四年。接著再南下英格蘭加盟錫週三。到英格蘭踢球時,他已不再是前鋒,而是後衛。在錫週三,他以隊長身分在卡迪夫千禧球場為球隊舉起甲組(League One)升班附加賽冠軍奬盃,之後更在英冠聯賽一季中在場上(包括守門員)所有位置上陣。以上兩件事跡讓他成為錫週三傳奇人物。最後他回到蘇格蘭投效費郤克結束球員生涯。現在他是錫週三的梯隊教練。
全書共有二十四章,以留港經歷為主題的不足三章。除了提到如何在香港結識現在已離異的妻子外,著墨較多的就是英格蘭在九六年訪港時發生的「牙醫椅」事件。自傳的銷售對象是不列顛人(甚至是英格蘭人?),故花較多篇幅在這件當年被英媒渲染一時的花邊身聞在所難免。
如果你是日劇迷,相信你一定有聽過宮藤官九郎這個編劇,他曾經編過《池袋西口公園》、《虎與龍》、《流星之絆》、《海女》等經典作品,胡鬧爆笑而有深度是他一貫的風格。最近在日本播映完畢的《對不起青春!》就是一套散發著強烈青春氣息的校園劇,探討何謂青春之餘,裡頭還有不少對社會的批判和人生大道理。
故事以靜岡縣三島市為舞台,講述校風嚴格的天主教女校聖三島女學院 (簡稱「三女」)與成績極差的佛教男校駒形大學附屬三島高中(簡稱「東高」),分別因為財政危機和收生不足的問題而討論合併大計。東高的老師原平助(錦戶亮 飾)和三女的老師蜂矢理沙(滿島光 飾)則分別擔任合併實驗計劃兩個班級的班主任,經歷各種笑中有淚的事件……
(劇透慎入)
由今年7月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平機會歧視條例檢討諮詢已經結束。仍記得平機會提議在《性別歧視條例》和《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的修訂中引入「事實婚姻」,筆者最初在文件看到「事實婚姻」(de facto relationship)四個大字真是一頭霧水。
結婚就結婚,好端端為何要加「事實」二字在「婚姻」前頭?原來「事實婚姻」,通俗來說,意思就是一對情侶同居。兩人未有註冊結婚,但事實上已經過著如夫婦般的生活,在生活各種層面也有交集,例如經濟上互相支撐。近年同居伴侶為數不少,不過往往缺乏保障,因此平機會提議歧視條例加入「事實婚姻」,使「事實婚姻」與婚姻有相似的保障。下文將舉出歧視條例加入「事實婚姻」的重要性。另外,筆者亦嘗試回應反對「事實婚姻」的說法。
「事實婚姻」之重要
隨著時代變遷,同居的情況漸趨普遍,同居但不結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家庭模式。原因繁多,可能一對情侶同居已久,有一定感情基礎,但就是感情不足夠去到許諾對方終生的程度,因此不想結婚;可能是打從心底裡不認同婚姻制度,覺得無需一紙婚書來證明兩人的感情;可能是同性伴侶根本沒有辦法結婚等等——這些正是「事實婚姻」要保障的群體。
圖:星島日報
立法會早前通過《2014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三讀,訂立三天有薪男士侍產假了。一經通過,大眾都放目光到工聯會如何出賣工人,與六大商會(在勞顧會之中)妥協後放棄爭取原定七日侍產假,同時也對條例中的限制感到意外。僱員放假期間只可取得每日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而且條例中要求工人在公司打工超過40個星期,而且要一早通知僱主並交上所需文件。然而,究竟其他國家是否亦如政府所說要求多多?僱員與僱主的關係又是否如此不平等?此文正想探討這些問題。
爸爸放假的國際標準
香港政府口口聲聲指此做法是有根據,並參考了本地調查及國際做法。其實在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之中,我們見到79個國家之中有71個都定下侍產假,而且通常是全薪的,政府文件中特別提及的英國只是六個例外國家之中的其中一個,採用了90%薪金或單一百分比的衡量標則。政府在報告中用了亞洲國家做標準,卻無視其他已發展經濟體的標準:英國、澳洲、丹麥、法國、紐西蘭等都採用了近兩星期的假期,但當然其他國家只有一兩天:希臘、意大利、盧森堡、荷蘭等。而且,侍產假薪金的供款亦非全由僱主資助,可以由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供款。這無非都是政府有意識、有責任去照顧工人的生育大計。
雨傘運動的集會在第七十五日宣告結束,但雨傘運動並未結束。離場之際,集會的眾人百感交集,在夏愨村內建立的情誼固然讓人留戀,然而我們真正不捨得的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不捨得香港逐漸成了一個極權無法無天的「中央直轄市」。雨傘運動期間,集會人士各司其職,在短時間內在金鐘建構了五臟俱全的小村落,藝術作品遍地開花。十月初建築設計系學生智豪與他的老師Carol製作印有民主訊息的便條簿,為雨傘運動的傳播出一分力。
Carol和智豪希望便條簿能如「號外」般打破資訊流通上的隔閡。
「媽咪,我係同性戀者...我同左一個女仔一齊...」
「恭喜你拍拖!同女仔一齊呀關菊英都係咁啦,幾好呀!」
呀君母親臨終前,接受了她「出櫃」。經過三年交往,呀Be向呀君求婚,兩人於今年十月在同性婚姻合法的紐西蘭結婚。
「好多人話兩個女仔拍拖冇好結果,我諗佢地所謂好結果係結婚!?其實我地兩個都可以結!」
香港同性婚姻未合法化,即使在外地結婚,在港沒有法律效力,明明已婚,法律文件均顯示為「單身」,傳統阻力重重,要大家接受絕非易事。
回港其一大事,昨晚,我很榮幸出席一對新人在港舉辦的wedding party,更有幸擔任主持人及部分攝影師工作。現場賓客眾多,「催淚彈」處處,由於良久沒當主持人,不專業的我一整晚在不斷拭淚。
「我們結婚是『出櫃』了,但同時我把家人『入櫃』了。」
呀君解釋,家人雖接受其取向,但他們還要跟親朋好友交代其同性戀取向,絕非簡單。
我,被她們的勇氣和愛所感動。
愛一個人是感覺。人海中碰到他,是一個約定。能找到跟你接軌的人難,能跟他好好相處更難,能願意跟你走下去難上加難。
如果,你愛他,他有天變醜了,你不愛?
如果,你愛他,他有天患病了,你不愛?
如果,你愛他,你發現他原來是她,你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