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社總設光明磊落博物館  助市民抒發對警不滿

圖:光明磊落博物館內觀

(獨媒特約報導)針對警方在雨傘運動期間及清場時的濫權及使用過份暴力,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與一群社工近日設立「光明磊落博物館」。社總代表倫智偉表示,成立博物館是想關注市民對警方負面情緒,從而能夠正視他們對警方負面的感覺。社總又收集了和警察相關的物件,物主透過該物件講出對警察的「特別感覺」。

為撫平佔領者和市民的心理創傷,社總曾發起行動,表達市民對警察執法的不滿,例如10月15日數百名社工及市民到警察總部舉報警察毆打示威者。而在12月中警隊招募日,亦有多名社工到輔警總部門口向應徵者派發單張,呼籲他們當上警察時要「尋回良知」。倫智偉認為,單靠以上行動並不能抒發大眾的負面情緒,加上心理輔導只能單對單進行,所以社總想到運用博物館的形式,進行危機處理,更能符合大眾面向。

「台灣也有地震博物館,希望撫平市民的傷痛,紀錄歷史真相。」他解釋建立博物館是要讓市民藉著提供對警察執法感受的展品,將不愉快的情緒放下之餘,更加表示不忘記前事,並期許將來會變得更好。此外,這形式也提供一個情緒窗口,希望佔領者及市民的負面情緒不再以傷害性的行為去解決,例如辱罵警察。

亞視須置死地求生

亞洲電視股東爭拗、拖欠員工薪酬、賣盤和通訊局建議不續牌的新聞持續多時,但社會普遍漠不關心,同業雖不至於幸災樂禍,但大都是事不關己,冷眼旁觀,連兔死狐悲的哀傷也沒有。

亞視近八百個員工被拖欠十一月份薪酬近一個月,已經嚴重違反勞工法例,至年底仍未獲發已到期的工資,按照《僱傭條例》,等於僱傭合約已被僱主終止,僱主必須支付遣散賠償,情況之惡劣,與過去曾經常拖欠員工薪酬的《成報》沒有兩樣,但理應維護新聞從業員權益的組織如記協、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至今亦沒哼一聲。如果亞洲電視真的突然停播,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感到惋惜,恐怕連憑弔的緬懷也欠奉。

原因不難明白,因為在絕大部分港人心目中,包括份屬同道、擁護建制的觀眾,亞視生猶如死,早已當作不存在,停不停播又有何相干?至於拖欠員工薪酬,在資本主義的商業社會裏,成王敗寇,閒過立秋。根據法例,亞視員工大可申請法援,入稟法院,要求向僱主發出清盤或破產呈請,同時向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申請特惠款項,以墊支欠薪及代通知金等。

亞視員工不作此圖,以所謂顧全大局、恪守專業、服務大眾為由,維持新聞有限度廣播以符合發牌條件,避免通訊局收回牌照,根本得不到公眾的回應和支持,反視之為懦弱,不敢為自己應有的權益抗爭;說得不好聽,真是自作孽,與人無尤。

美麗小城蛻變 感嘆澳門變得污濁 ──專訪聖若瑟大學教授施萬樂

施萬樂約6年前來澳,現時任教於聖若瑟大學。

文:哲盧

在九十年代的後過渡期,不少在澳門生活的土生葡人都面臨走或留的艱難抉擇,有的憂慮前景未明,也有不願加入本地公務員編制等原因而離開澳門。○二年賭權開放,澳門經濟迅速起飛,反而吸引了一批葡籍人士來澳生活,施萬樂(José Manuel Simões)就是其中一個。

來自葡國大學城科英布拉(Coimbra)的施萬樂,現年51歲,在葡國取得新聞系碩士學位後,曾在葡國最暢銷的報紙《晨郵報》(Correio da Manhã)擔任記者,他曾經訪問過許多國際巨星如絲蓮.迪安(Céline Dion)、米克.柏頓(Mike Patton)等,現時則在聖若瑟大學擔任傳播及媒體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想過簡單生活 放棄高薪移居澳門

施萬樂移居澳門前,曾兩度來澳工作,「第一次是採訪澳門回歸,第二次是採訪一支葡國樂隊來澳演出。」當時,他認為澳門是一個寧靜、富有中葡特色的小城,是一個相當宜居的城市,可惜當時正是他事業的高峰期,即使有一份澳門葡文報紙欲聘請他當編輯,他也婉拒了。

怎樣成為手語譯者?──採訪傳譯的培訓和事業道路

圖:10月初,一群聾人到金鐘佔領區接達需要手語翻譯的訴求(取自佔中手語新聞啟動Facebook page)。

(獨媒特約報導)在Google網頁鍵入「手語翻譯」、「香港」二字,出來一大堆「訓練班」的宣傳資料。香港手語傳譯人才缺乏,急需培訓,聾人社群早已常在媒體控訴。其中有一個慈善團體是這樣引人入行的:「手語翻譯員頓成高薪厚職,時薪港幣$230至$320」,仔細看該訓練班內容,手語初、中、高三個階段,每課兩小時,合共37課。即是說,從完全不懂至完成高級班,只需57小時,然後就能投入翻譯工作。

手痕,再隨意鍵入「日語課程」,有夜校開辦基本至高級日語,全課程需花502小時。

手語譯者是聾人和健聽社會之間的橋樑,這個我們都知道了。問題是,這道橋,該怎樣建?因着這個問題,採訪了香港復康聯會的手語翻譯課程工作小組、嶺南大學翻譯系的教授,還有兩位聾人朋友,看看這「人才貧乏」的表皮以下,藏着怎樣的問題。

金賢重的亞洲人氣偶像獎,在那裏?——香港雅虎和「鳩嗚」

2014年12月香港Yahoo!2014人氣大獎頒獎禮,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南韓藝人金賢重本來應得的亞洲人氣偶像獎項,變成亞洲年度熱搜韓國男藝人獎。一個獎項,在沒有任何通知下,竟然在最後一刻,由A變成B,實在兒戲。

香港雅虎和「鳩嗚」

或許你覺得這些娛樂圈事,不值一晒,但香港雅虎在美國的總公司Yahoo! Inc.,是一間跨國的互聯網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的商業行為,應有規範,公眾對上市公司的商業道德,亦有一定的期望,更何況雅虎是全球入門網站巨擘,是美國NASDAQ-100的指數成份公司。你認同:「OK, 上市公司這樣做,的確不妥,但與我無關。」,無關?

假設你是香港雅虎用戶,用電郵動員朋友去旺角「鳩嗚」或「報佳音」,如果警方想拘捕你,所以向雅虎索取你的個人資料,你自然會關注,在協助執法及保障用戶私隱的平衡上,雅虎是否能勝任。人氣大獎獎項名稱,在最後一刻換掉,即遊戲規則可隨時改變,商業道德大有問題,見微知著。當然,如單憑這點,就認為香港雅虎會向警方傾斜,有點牽強,但看雅虎近來港聞立場的轉變,加上它這方面的過去「業績」,我們實在有理由擔心,香港雅虎會不會對警方有求必應。

回應明報偵查組的「報導」

傳媒是公器,如涉及我個人家庭背景之報導,究竟對世道人心,有何益處?這對爭取公義政制的議題又有何助益?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對話訪問,我會保護家人,不多談有可能波及他們的細節。然而,小報式的調查上了港聞版A3,箇中的原則因由我實在不明白。

在過往的一段日子,我慶幸得到父母的無限關懷,作為孩子無言感激,但是次報導卻為我家帶來極大困擾,亦傷害我對傳媒的信任。對私人背景之起底所帶來的壓力,如同替極權政府打壓個人,阻嚇公民參與政治。明報是次報導,與早前盛傳親中報章會為運動領袖起底的行徑有何分別?

此報道出自明報偵查組之手,偵查組過往的報道,包括天匯天價成交,梁振英大宅僭建案及地政高官買農地自肥等,為小市民監察權貴,一直備受讚賞。我認為,這些才是公眾期望調查報導應該着力的地方。希望前線記者頂住壓力,好好捍衛公器,勿再讓同類事件重現。共勉。

Gmail在中國徹底被封:「國家局域網」還有多遠?

文:卿子衿

Gmail在大陸徹底被封鎖了,與封鎖其他各大網站不同,此次危害頗為嚴重,郵箱是大多數網友工作和私人溝通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各網站的註冊、密碼找回的必要手段,在安全意識的提升下,大陸用戶在選擇上更加傾向於谷歌。黨宣紅旗文稿正式斥責「翻牆技術」,恐慌感突增:會不會將來的某一天連VPN都被禁止使用了?大陸網友距離「國家局域網」還有多遠?

Gmail電郵徹底被墻

小麗民主教室:真實的佔領人心

(獨媒特約報導)她,一名大專女教師,沒有政黨背景,沒有財政支持,亦沒有許多社運經驗,由佔領運動開始,與「青年重奪未來」的戰友親身走到各佔領區進行民主講堂,邀請不同學者分享,每天只有四五小時睡眠,為的只是希望透過理性討論改變人心。筆者曾為小麗的學生,曾親身感受她沒有知識份子身段,願意花盡心思教授學生的熱誠,無論在校內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她亦給予學生支援及參與,而佔領行動中,她更把講堂由學校帶進社會。對於未來,她希望把民主教室延續,繼續轉化人心。

小麗在佔領運動本只打算透過行動去支持群眾,卻有趣地被友人「擺上枱」,為她成立facebook專頁,更以她原名命名為「小麗民主教室」,頓時叫她哭笑不得,「如庫斯克、無待堂般亦是以筆名寫文,但自己的真名卻出現在facebook專頁上,初時的確有些難以適應,而自己並非一個高調的人,佔領旺角時,周圍的人都認識自己,當時的確有點驚訝,但自己現在亦認為此為一個重要及緊密的人際關係。」

佔領後的改變

香港農業政策諮詢前瞻

政府很快就會推出近年罕見的農業政策諮詢。事實上自從梁振英咬著粟米上台開始,民間農業關注團體都遍尋蛛絲馬跡,希望了解政府心儀的農業型態是怎樣,能否讓受內外夾攻多年的本土農夫安心耕種。

首先管理漁農業的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農業政策是:

「奉行自由市場的政策原則。除特殊情况發生,社會的資源概由市場力量決定,政府積極不作干預;政府負責因應發展現代化、生產效率高、安全及環保的農業生產所需,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援服務,但業界仍需按照市場力量自行作出調節;漁農自然護理署除研究引進適合本地環境的生產技術(環控溫室精耕蔬菜)之外更致力協助業界掌握市場新機會。」

明眼人也看得出,153字內的潛台詞就是:「我們只做技術支援,其餘一切農夫隨市場自生自滅。」同時間,掌管土地規劃的規劃署也在今年的年報中有城市農業研究的專題,但竟然對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於2011年底公布,香港六千七百公頃的農地隻字不提。最後食衛局副局長陳肇始在日前談及農業政策諮詢時,終於「明張目膽」地拆開禮物:「香港可用作農地的土地有限,政府一方面希望農業有良好發展,另一方面亦希望發展用地較少的高端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真的可以不理農地嗎?

不能說的農業政策:以農地解決偽房屋問題

一旗一會 ——和興旗家

旗 —— 其實我對旗這件事是沒甚麼概念的,就知道是一些用作紀念品的物事 – 年少時於區議會兒童合唱團工作,每每演出後就會獲頒發一支「紀念旗」。但僅此而已;之後收到的,都是紀念狀,連同一些醜醜的相框。

是以,明明和興旗家就在自己以辦公室不到5分鐘的腳程,就是一直未曾留意;直到最近朋友告知「一旗一會」的活動,走過去,方驚覺此店一直在自己附近。

也驚覺自己是多麼的粗心。

幸好有有心人 – 店主德哥的女兒Nova,央了老爸為大家介紹,找來朋友一同舉行「一旗一會」這個導賞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手造的旗的過程 – 更重要的,是那種質感。而香港還會用人手製旗的店,實在也沒幾間了。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80
  •  2481
  •  2482
  •  2483
  • 2484
  •  2485
  •  2486
  •  2487
  •  2488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