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取自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門Facebook page)
(獨媒特約報導)死亡乃每個人生無法避免的必經階段。作為人生的終結,死亡是一件倒霉的事,在中國人的社會裡更是一件要避諱、不鼓勵討論的話題。然而在現實的層面來看,死亡乃是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需要詳加討論的重要話題。如何死、在哪裡死、何時死,對人來說有極大的差別。到底如何才算是「死得好」?一個社會的醫療政策、殯儀制度和設施、社會服務等,與人類可否「好死」、死前和死後的處理是否適當等問題息息相關。香港大學的通識教育部門最近舉辦了一系列的「生死學堂」,請《死在香港》一書的主編陳曉蕾主持,與不同的講者討論和剖析「死」在香港是什麼一回事。在10月23日,靈實護養院資深長者住院服務負責醫生朱偉正、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安老服務部(圓滿人生服務)經理霍瑞賢及東華三院船灣安老綜合中心計劃經理鄧智誠便介紹了現時的安老制度及設施,並對這普遍不受注目的議題進行了討論。
現實中的「好死」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