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向立法會提交議案,提出把現屬於東區的天后和維園改撥灣仔區。這看似只有地區影響的議案,其實反映了香港政府管治理性的徹底敗壞。如果立法會只作橡皮圖章式的通過,則等於默認了管治理性的再一次失守,香港又再向人治社會走近一大步。
首先說明,區議會的劃界更動極少發生。香港分18個區議會,每個區議會再細分為若干個小選區。這些小選區的界線雖然時有改變,但18個區議會之間的界線卻基本不變,不因城市發展而有所更動。最明顯的例子是將軍澳,儘管近20年來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民和九龍的往來已遠遠比西貢為多,卻仍然隸屬西貢區議會。又例如位於大嶼山竹篙灣的迪欣湖,原來隸屬荃灣區議會,只因當年劃界的時候沒有想過這兒會填海興建迪士尼樂園。凡此種種,從社區完整的角度都值得探討是否該重新劃界,但政府多年來都不為所動,可見更改區界的門檻理應甚高。
更改區議會的劃界,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學術研究都會帶來很多影響。一旦東區和灣仔之間的界線改變,所有東區和灣仔的統計數據都要重新做一遍,以往數十年的數據則因為覆蓋的範圍不同而變得不可比較。如果有灣仔居民想藉灣仔過去30年的人口變遷提出政策倡議,在更改區界之後將不可以靠自己翻查紀錄來進行研究,因為所有歷史數據都會在改界的一刻失效。
既然18區的區界甚少改動,而更改區界又會帶來極大問題,為何政府還要提出把天后和維園一帶從東區歸灣仔?從社區完整的角度來看,現有的改界方案同樣令人難以理解。翻開地圖一看,港島北明顯可由維園劃分東西兩半,現有界線已是對社區完整影響最少的分界。天后和銅鑼灣隔着一個維園,從天后沿英皇道開始往東走則是一條連綿4公里的城市帶,天后和炮台山是兩個互相構連的社區,現在政府竟然提議把東區的界線搬到天后和炮台山之間,未免違反常理。
短短100米內來回跨界3次!
還有更奇怪的現象在天后半山。按照現建議的重劃界線,天后港鐵站將會位於灣仔區,但只要離開港鐵出口步行橫過英皇道便會進入東區,再多走幾步上樓梯到達天后廟道則又回到灣仔區,但再上另一條樓梯到雲景道卻又會變回東區。在這個人口密集的地帶,短短100米內竟然可以來回跨界3次,大概可以申請世界紀錄。對了,到時候北角仍然屬於東區,但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和北角協同中學卻變成屬於灣仔區,夠奇怪了吧?如此擾民建議,政府為何還要提出?
官方的解釋,是灣仔區議席數目較少,而東區則議席數目較多,改界是要平衡兩區議席數目。但這說法有兩個問題:首先,現建議只會把東區不足5%的人口改劃灣仔,勞師動眾卻只換來杯水車薪。第二,離島區的議席數目比灣仔更少,卻不見得政府按同一邏輯提出更動,例如把馬灣和欣澳從荃灣區改劃至離島區應更有利社區完整,平衡議席數目之說似乎更像是砌詞。
政壇耳語曰,改界背後是政治動機多於實際需要,涉及建制派的內部矛盾,甚至是為個別議員「度身訂做」。如果此一說法屬實,則筆者不得不為香港管治理性的徹底敗壞慨嘆。筆者不厭其煩提出上述種種分析,是因為筆者相信久經歷練的政府官員肯定也知道改界的問題所在,然而他們仍然繼續強推,地區的諮詢活動和呈交立法會的文件變成了為人抬轎的工具,不就是香港政府崩塌的寫照?曾以專業持平見稱的公務員隊伍,你們甘心嗎?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