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五千萬如何亂洗-觀塘海濱音樂噴泉

新一年度施政報告鬧得滿城熱烘烘。如果大家沒有善忘的話,在2014年的施政報告中,梁振英曾經提及會在全港十八區推行社區重點改善項目及計劃,預計每區預留1億元款項。觀塘區議會經一輪爭拗過後,終於落實花費約5000萬元,於觀塘海濱處興建音樂噴泉。長遠目標是打造該處成為東九龍的新地標。而剩餘的五千萬元用作計劃興建觀塘瑞寧街升降機塔。兩項工程公佈後,尤以音樂噴泉的建議引發最大的反對聲音,當中有聲音認為項目浪費公帑,並且未有實質用途,擔心整項工程最終輪為大白象工程。

音樂噴泉的建議始於觀塘區議會──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 及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社區研究工作坊於2013年制作的《觀塘工業區的活化和發展研究》,作為一份全面的地區研究,該報告除了研究觀塘工業區的發展外,亦包括問卷及焦點小組等的數據研究,最後得出八項焦點工程建議,其中第三項工程──────

觀塘海濱興建大型音樂噴泉的研究表術如下:

研究團隊亦建議善用觀塘海濱,發展成大型音樂噴泉,美化觀塘區的生活環境,並吸引來自啟德的郵輪旅客。政府現時的規劃未有加強觀塘工業區和啟德的融合,興建音樂噴泉,相信能吸引居民及遊客到啟德跑道的休憩地帶。與此同時,興建音樂噴泉等亦能鼓勵工業區內,特別是跑道對面的海濱道一帶工廈,活化成商業用途或特色旅遊設施。

Serrini:我係廢青,你吹咩!

(獨媒特約報導)獨立音樂人Serrini近日翻唱《話你戇鳩怕你嬲》一曲惹起網民關注,原唱者以憤怒情緒表達粗口歌詞,Serrini卻以溫柔及婉約的唱腔唱出粗口,網民認為唱法非常新穎及獨特,有強烈的矛盾感覺。香港八九十後青年人時常被稱為「廢青」,大學畢業後走上獨立音樂之路的Serrini大膽承認:「我係廢青,你吹咩?」,她認為接受自己「廢」,才會有改進空間,令批評者刮目相看。

反諷文化有助重新思考

以溫柔唱腔唱粗口歌產生反諷效果,Serrini認為直接表達會容易令受眾立刻拒絕訊息,反諷則能首先以趣味方式引起注意,再喚起思考。「社會上直述表達訴求的例子實在太多,太過口號式及單一化,甚沒趣味,例如『我要真普選』橫額鋪天蓋地。以溫柔少女的感覺唱出粗口歌為大眾帶來不同感受的延伸,因為沒有人預期一首粗口歌能以溫柔來帶出大眾對政府的無奈,聽眾會在一本正經的氛圍中感受到滑稽。」她指出,社會需要多元文化,而反諷文化正正是剛燃起的多元文化之一。

為甚麼要「預約拘捕」,然後「無條件釋放」?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今次「預約拘捕」把十數人叫到警署,一般正常來說是要他們保釋;但他們都拒絕保釋,警察亦「好合作」在短時間內把所有人「無條件釋放」(保留日後起訴權利)。但大家不知道,一旦放虎歸山,釋放了大家,下次正式落案起訴時,所有程序都要再做一次,包括落口供(睇錄影),以及影相打指模等。若果是保釋的話,要定時回去報到,但起訴時不用重做所有程序(曾經有警察誠懇地請求我續保,因為他不用寫簿仔,結果我心軟順了一次意,但下次再用這招,就被我毅然拒絕了,結果到真的起訴時又再重新做一次程序)。

為甚麼警察這麼笨,明明不起訴,卻又讓他們「無條件釋放」,等下次正式拘捕又要重頭做一次程序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警察以及律政司根本完全沒有準備好上庭的資料。哪為何不等到準備好才出擊大肆起訴拘捕呢?答案也很簡單,因為警務處處長曾偉雄在清場後曾聲言要在三個月內把佔領者「緝拿歸案」。

農業瞻前不顧舊 才要毀滅重來

「肯」檢討農業政策和「敢」檢討農業政策是兩回事,翻翻那50多頁諮詢文件,政府推動的「現代化農業」,是「講求創新、科技發展以及研究開發,而非傳統農業生產般以投入密集的勞動力為主」,這種「農業要毀滅重來」的霸氣,用「現代」取替「傳統」,本身隱含著政府「瞻前不顧舊」,不敢正面檢示、改善沿用一套農業機制,無法回應新時代對生態、綠色生活、社區關懷、食物自主等訴求。檢討農業,除了農業園、農業持續發展基金,的確還有更多。

農業合作社何去何從?

如菜聯社一套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在過往五、六十多年的農業生產、運輸、銷售環節,無可否認帶來一定影響力,也就更值得探討與反思。菜聯社屬下現有26個蔬菜產銷合作社,一些菜農依然選擇將蔬菜交到合作社的菜站,然後菜站將蔬菜運到菜統處的批發市場批銷,合作社日常營運開支由批銷過程中的佣金支持,其餘全數歸農民手中。

【傘下人文01】繪出一百位傘下的臉——專訪陳海雅

(獨媒特約報導)「任何人有赤子之心,都可表現出美。」

陳海雅,Etta Chan,笑時雙眼像兩條彎線,讓人想起兒時畫紙上,天空裡永遠翱翔的飛鳥。

心善就是美 用插畫參與佔領

「心善就是美。如果我對他們的印象沒有前設,就不會把他們畫得美。就是因為我認同這班佔領者所做的事,所以,我無論如何都會把他們畫得很美。」

Etta,現為自由身插畫師,在雨傘運動期間發起名為「100 faces under umbrella」的計劃;在金鐘佔領區找了一百位佔領者,畫下人像。

Etta坦言,最初只是去「計人數」,並未想到會用畫畫這個方式參與運動。後來,在金鐘佔領區成形時,她在那裡遇上一位畫人像的女生,讓她想到,自己其實也可以透過畫畫,參與運動。

編輯室周記:石器時代的施政報告發表巡禮

預料之內,本周網站被施政報告相關文章「洗版」:有本網的自家報導、業界的回應、專家點評、網民感想等等,數量約八十餘篇。立場新聞和852郵報的相關報導及評論亦有上百篇,更別忘了社交媒體上的眾聲喧嘩。網絡媒體和社交網站以光速發展之際,網上議政網上回應的趨勢只會有增無減。偏偏,政府仍然停留在互聯網的石器時代,只把網絡當作壁報版和展示屏幕,上載的施政報告全文(版面設計還要非常不user friendly)和直播行政長官相關發言片段,視急速冒起的網絡媒體如無物。政府有多少誠意推進和支持新聞及言論自由,可見一斑。

按照慣例,特首先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下午出席記者會,晚上出席電視台舉辦的論壇。翌日再到電台烽煙節目,緊接是立法會答問大會,還有些中英文電台的個別專訪。不翻查資料,還忘記了政府發表施政報告後到電台出席烽煙節目,乃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開先河。他每次發表施政報告後,均會到電台出席烽煙節目,想不到就成了三任特首的施政報告「巡禮」一環。九十年代香港回歸中國在即,人心惶惶,議政節目日盛,時事烽煙節目亦乘勢而起。被形容為政治家的彭定康選擇當時受歡迎的大眾傳播媒介,接受市民直接質詢。

王俊杰:命運自決非港獨 周浩鼎:港獨主張影響區域穩定

圖:游清源(左)、馮煒光

(獨媒特約報導)《城市論壇》討論施政報告批評《學苑》及《香港民族論》的民族自主討論,青年民建聯主席周浩鼎直指港獨主張危險,是挑動內戰、影響區域穩定,以「個人身份」出席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亦指自己「絕對不會拋低中國人身份」。《學苑》前副總編輯王俊杰解釋自決不等於獨立,時事評論員游清源質疑文章就能導致港獨,是上綱上線。

batch_10933316_10152926375280358_597077655_n (1)
圖:王俊杰

民間為名,官方為實的「青少年軍」

雨傘運動後,政府認為問題在於國民教育出了問題,將加強愛國教育視為首要任務。惟不欲洗腦教育再次引起市民關注,於是奉行「只能做,不能說」的原則 。汲取12年國教科爭議的教訓,所有項目重新包裝,以擴闊視野和學術交流之名,大搞交流團和姊妹學校計劃;一直傳聞甚久的「青少年軍」,則跟近年其他愛字頭組織一樣,標榜是非官方組織,(暫時)不涉公帤,甚至在宗旨上明言「會避免與香港及其他地方的政治組織有任何聯繫」。總之,民間建軍,不涉政府開支,你們這群反對派還可以說甚麼?

說是民間建軍,實質官方色彩濃厚,試問有哪位「民間人士」有這樣的本事,可以邀得梁振英、張曉明兩大管治梯隊之首,加上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成為「名譽贊助人」?又有誰搞一個制服團體,可以在駐港解放軍軍營舉行建軍儀式?據悉這隊「青少年軍」主力招收曾參與「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的學生,這個夏令營本身就是由教育局、解放軍駐港部隊和由董趙洪娉擔任創會會長之羣力資源中心合辦。根據之前見於傳媒的一些消息,官方的劇本是先由民間開辦,運作成熟時就由官方開始資助。去年政府把對制服團體的資助提高一倍,說明政府早就留下這條伏線。民間為名,官方為實,意圖明顯不過。

簡東拿談《查理周刊》遇襲案:不要恐「回」

《查理周刊》遭受恐怖份子襲擊,固然使人心酸。當世間再次談論文明的對立、言論自由岌岌可危之際,曼聯足球的傳奇人物簡東拿卻傾向以另一種角度解讀這樁悲劇,並由此談起他對足球場內外的種種想法。

日前(14/1)法國電視媒體 Euronews 記者問及簡東拿對於《查理周刊》遇襲事件的看法,簡東拿首先想到的是1988年巴黎聖米高劇院的襲擊事件。「(《查理周刊》事件)是教人震驚和遺憾的,但不幸的是言論自由受到攻擊並不是前無古人。1988年10月,有人在聖米高劇院故意縱火,當時裏面有人觀看馬田史高西斯執導的《基督的最後誘惑》。施襲者是極端保守的天主教徒。四十人受傷,四人情況嚴重,這就是一樁有意的犯罪襲擊,要把裏面的五人活活燒死。」在簡東拿心目中,極端的宗教行為豈獨伊斯蘭?

相隔三十年,這點情況可有改變?「上述的事在今天剛巧沒有用來對付伊斯蘭罷了。宗教狂熱到處都有,但涉事者只是少數,剩下的天主教徒、佛教徒、穆斯林都很單純。我認為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它,只重視今天發生的事會限制我們的視野。追溯前事很重要,它們都在非伊斯蘭的恐怖組織身上一一發生。」簡東拿如此總結。

簡東拿會否擔心眼前局勢會日趨惡化,甚至導向種族仇恨呢?他說:「危險的是人們都會跑出來說所有穆斯林都是這般德行,但我堅信百分之九十的穆斯林都會為這樁悲劇不安和慚愧。」簡東拿更強調,把伊斯蘭標簽成極端宗教就是危險所在。

我們的照片

偶爾會拿著菲林相機到街上拍照,總會遇到一兩個人好奇查問:「咩相機嚟㗎?」說不上很有研究,但對菲林攝影卻有莫名的鍾愛。縱然論規格,日新月異的數碼相機一定比機齡數十年的菲林相機先進;縱然智能手機盛行,隨手拿來也可照相,使用攝影應用程式,更可調校出層出不窮的效果,不費吹灰之力;縱然菲林買少見少,沖晒亦花費金錢。但是,那令人期待的三十多格底片的畫像,卻叫人著迷。

慣用的菲林相機大都生產於五至七十年代,是浪漫的玩意。他們來自不同國家,透過鏡頭看過我沒有看過的風景。我有時幻想,有些較古舊的鏡頭,說不定上過戰場,拍過戰爭的紀實照片。手握著一台台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的相機,感覺著他們身上歷史的痕跡,我知道,喜愛這玩意的大都是愛懷舊惜今的人。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57
  •  2458
  •  2459
  •  2460
  • 2461
  •  2462
  •  2463
  •  2464
  •  246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