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街市更新系列】食環署管理街市不力 無理驅趕記者

(獨媒特約報導)街市無人去,點搞?食環署轄下的街市,常被批評為欠缺人氣、空置率高企及營運效率欠佳,去年度虧損達3.2億元。當局在2013年建議外聘顧問,研究改善措施。本月1日提交予立法會的顧問報告建議,選定駱克道街市、牛池灣街市、雙鳳街街市、荃灣街市、榮芳街街市及油麻地街市六個街市「活化」作為樣版,下周一續會。然政府將討論重點設定為街市安裝冷氣,完全是有意轉移焦點。獨媒記者走訪六個街市,看看六個街市面對的問題。其中記者到訪位於灣仔駱克道街市,遭身為業主的多位食環署人員無理驅趕,除拒絕透露身份外,又謊稱記者採訪要向「食環署新聞部」申請,做法野蠻。

顧問報告維護食環署

邵家臻獲任命兩年 憂學術自由陷寒冬

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左)、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

(獨媒特約報導)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早前獲選連任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但遭浸大社會科學院院長貝力行以「公眾觀感」、「不受歡迎的觀感」和「高曝光率」為由,要求邵主動要求放棄職位。邵家臻今日指,今早收到院方委任信,形容收到委任信的速度是「歷年最快」,而且破天荒獲任命兩年。但他表明事件不是是否獲委任的問題,而是關乎學術自主、院校獨立,故勢必要求浸大清楚交待事件。陪同出席記者會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張超雄及張國柱指將聯署去信浸大,要求校方徹查並交待事件。

浸大署理校長黃偉國於6月24日回覆葉建源的信件指,貝力行在接到提名名單後,沒有要求任何人退出,並於6月15日給中心主任的電郵中表明支持提名,他提及的「unwelsome attention」並非指任何教職員,而是強調研究中心要保持獨立性。信中又指,貝力行於6月23日同意任命安排。

邵家臻:學術界陷被打壓寒冬

創新市集 人人共享 民間團體保育中環街市新方案出爐

圖:John Chan

中環街市關注組公佈最新「原面積復修及建設創新市集」的保育方案,建議將中環街市發展成現代市集和創業空間,為中環注入創新元素。關注組早前向市建局代表介紹方案內容,提議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除了為大眾提供舒適的休憩空間,亦希望能成為鼓勵本地生產、本土創意、跨界協作、共享經濟的社區空間。在租金昂貴的中環,創造空間讓小店、老字號、社會企業、本土創意和創新項目等能「平行生存」,保護本來被「中環」壓迫的種種文化和小商業形態。

關注組強調,他們憧憬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並不是「另一個倒模式商場」,而是標誌著香港多元價值和生活的創新市集。關注組聯合召集人羅雅寧表示,方案提出原面積復修的方法是為了保育建築物的整體性,以及保留這個近百年社區空間的真確性,讓它有再生的機會。因此,在設計保育方案的時候,除了從技術層面中探討如何將日久失修的中環街市原面積復修之餘,成員都有仔細考慮如何將中環街市當時承載的內容、活動以及當中體現的價值一併傳承下來。「當時中環街市服務不同階層的人士,而且售賣的多是本地生產貨品。無論達官貴人又或是平民百姓都會在這裏買菜買肉,當中展現的包容性和多元選擇等價值是值得我們繼續傳承下來的。」小組希望,日後的餐飲和零售空間,都能希望能一同肩當初的精神,堅持本地健康食材和生活消費的多元選擇,共同實踐保育的真正意義。

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

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

作者:陳培興/書寫隨興

早前流傳廣州玉林荔枝狗肉節的新聞,使得最近動物權益的討論又再熱烈起來。的確,有些議題和我們的生活很貼近,看著現代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當素食也足以維持所有人健康的身體的時候,我們總會問是否還有必要吃肉。甚至,生產技術的革新也可望在將來以人工肉類取代飼養食用禽畜,那時候我們還應該為了滿足食慾而殺生嗎?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不少倫理學家,也驅使人們反思一直以來供作食用的禽畜和其他寵物(例如貓狗)的差別對待(differential treatment)是否有充分道德理由證成。如此種種,都有待我們給予合理的回答。在接下來的部分,我想疏理常見的論點,並以過往修讀道德哲學課的認識,嘗試介紹幾位哲學家的想法。

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釐清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問題,例如有關吃肉是否「必要」的意思通常都不太清楚。但就觀察所見,一般也是以維持人類生存來界定的。意思即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之下,不吃肉而改為其他食物能否維持所有人健康的身體,如果能夠,則吃肉是非必要的;如果不能夠,則吃肉是必要的。有了這種界定之後,讓我們接下來檢視一些討論中常見的論點。

釐清與反對的常見論點

不要對曾鈺成存有幻想

一直以來,曾鈺成透過其「高明」的言行,例如叫蔣麗芸少講廢話,又以不批准「世界末日」等諧趣手段得到開明建制派稱號。然而,開明建制派的光環,被一段WhatsApp對話粉碎了。

曾鈺成曾公開承諾做主席後不投票、不參加民建聯黨團活動以及不發表政見。可是,「絕密WhatsApp對話」當中,我們可清楚看到他有份參與建制派的行動部署,提示建制派發言及留力策略。什麼「留力仍是首要」、「一定要迫大舊先講」,我們一一看在眼內。暗地裡參與民建聯的策略討論,還算「不參加民建聯黨團活動」嗎?還可確保自己沒有利益衝突嗎?

稍為心水清或記憶力良好的人,都應該記得曾鈺成曾經幾年前的拉布戰時,當召集議員歸位的鐘聲響起後那兩句「返嚟就郁」,和交給黃宜弘的兩張紙條。復會後,黃宜弘隨即向曾鈺成要求終止辯論,曾鈺成便引用議事規則92條剪布。事後他亦承認早已得知黃宜弘有意提出終止辯論。究竟當時他是否有份部署建制派行動?大家心中有數。

連同多番表明支持假普選方案的取態,曾鈺成已經違背「三不」的「不參加民建聯黨團活動」及「不發表政見」。「做主席後不投票」這項承諾,還值得大家相信嗎?

中大研究:劏房戶4成收入交租 人均居住面積僅47.8平方呎

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

(獨媒特約報導)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與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合作進行研究,訪問66個劏房戶,發現劏房戶的平均租金上升至佔收入41.1%,但人均居住面積則下跌至47.8平方呎,反映劏房戶居住情況持續惡化,比官方數字更嚴重。

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認為,租金越來越貴,而收入升幅遠比租金升幅低,所以租戶只能「越搬越細、遠和差」。他指出「住戶需要不斷壓縮人均居住面積來達至可負擔水平」,人均居住面積甚至比公屋標準下限的7平方米更低,更遑論與國際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比較。

姚松炎指出,政府的數據是以全港中位數來作指標,沒有處理質量上的變化,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而是次研究以「一比一」方式調查,即就66個劏房住戶的租金、家庭收入和居住面積等多方面作研究,更能反映香港租金房屋的嚴峻問題。他續稱,希望是次研究可以讓政策制定者清晰知道,現時需要新的政策去紓緩劏房住戶的問題,他又指「過往把錯脈、不能斷症」,政府的數據有誤導性,使大眾及政策制定者誤以為情況屬正常,實情是過去十年租金都比家庭收入更高。

租收比兩年升一倍

管理層收巨額津貼 工會轟保良局肥上瘦下

(獨媒特約報導)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指,保良局每年籌得款項及收取資助達數億,多年來壓低前線員工的薪酬待遇,管理層則收取巨額「現金津貼」。工會代表邱智恆批評是「肥上瘦下」,保良局1.6億的巨額財政儲備,是由剋扣離職員工增薪而來,要求保良局交代管理層花紅的來源及涉及的捐款,並立即改善員工待遇。保良局否認工會的指控,指員工增薪安排依照社署指引及勞工法例,「現金津貼」為員工升職獲發的津貼,不涉公眾捐款,並否認財政儲備超過社署的規定。

工會曾於本月10日曾約見保良局總幹事余陳麗萍及林木崑討論事件,林解釋因管理層要負責特別職務而有此收入,但前線員工指即使負責特別職務都不獲額外收入。

促交待管理層津貼來源

根據保良局提交給社會福利署的2013至2014年周年財務報告,保良局該年度財政儲備達1億6千萬,佔該年營運開支的35.1%,工會指是違反了社署25%財政儲備的規定。

【七一遊行】拒開公民廣場及發小販牌 民陣質疑當局政治打壓

(獨媒特約報導)民陣將於7月1日以「建設民主香港 重奪我城未來」為題舉行七一遊行,訴求包括撤回人大831決定、梁振英下台和落實真普選等,是政改表決後首個大型集會。民陣召集人陳倩瑩質疑當局拒絕開放公民廣場及警方要求食環署勿發臨時小販牌照予集會人士,是政治打壓。

民陣表明希望當日能在進入公民廣場集會,但不獲行政署批准,民陣表示會再與立法會保安委員會溝通。此外,食環署又以「該路段狹窄,妨礙遊行通道」為由,拒絕民陣在銅鑼灣希慎至鵝頸橋一帶擺街站的申請,民陣質疑是警方要求食環署勿發臨時小販牌照予集會人士,陳倩瑩指街站是起宣傳和協調之用,該路段更是往年市民加入遊行和發佈消息的重要位置,失去擺街站權利是政治打壓的行為。大愛同盟,民主黨及公民黨等團體申請使用該路段的申請也被食環署駁回。

民陣籲市民參與後政改抗爭

民陣召集人陳倩瑩又強調「政改未完,不會放棄」,籲將焦點放在政改後續的事情上:「政府強調政改表決後會把焦點放在民生議題上,然而民生議題並無退讓空間,應由下而上地著手解決問題,例如透過區議會及社區行動。」

街工發起反對標準工時「落三閘」  工人追討熊貓酒店加班費

(獨媒特約報導)街工及香港廚師聯盟籌委會葵芳工友組星期四下午到悅來酒店地下追討酒店拖欠的加班賠償,又發起簽名行動,反對標準工時「落三閘」。街工要求悅來酒店發還酒店一眾廚師多年來的加工費,並完善加班補償制度,又促請政府儘快就標準工時立法,拒絕就現時提議的「合約工時」立法。

街工成員指最近標準工時委員會建議的合約工時只立法要求僱主在合約上列明工時、有否休息時間及加班補償,但在現實環境中處於弱勢的工友卻沒有議價能力,勞工法例根本未能保障工友獲得加班的補償。

廚師加入追討「補水」加班費

去年被解僱、在廚房工作逾8年的阿輝是新加入追討的廚師,他形容自己是被突然「無理」解僱。酒店的人事部才解僱前三天才通知他,他又指每天實際工作時間至少十小時,很多時候甚至更長達十多小時,但酒店從來沒有「補水」加班費。他又不滿總廚自2005年起就沒有記下加班時間,導致加班時間不詳,只能追回每日一小時的加班費:「只係想追回屬於自己的錢。」

劇場專訪:存活於地圖無法標示的真實城市—— 從《電子城市》到陳炳釗

(獨媒特約報導)演員把身體摺疊,化成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演員重覆動作,一次又一次被輸送。然後,輸送帶化成跑步機,演員輪流在上狂奔。他們似乎在追趕著甚麼,卻未曾意識到,儘管動作有多猛烈,也只是回到原地。

有人說網絡世界是一座無法標記的真實城市,而它是虛擬還是真實,取決的,是那運用的人。陳炳釗,《電子城市》的導演,猶如那彌留於城市縫隙的人,一直試圖在劇場標示出他心中的真實城市。

《電子城市》二度公演:回應全球化下的城市變化

時間回到2003年。香港經歷沙士,社會、經濟陷入困境;另一邊箱,政府急推基本法23條並首次引進自由行,最終50萬名市民在七一走上街頭。同年,德國的李希特 ( Falk Richter ) 寫下了《電子城市》,陳炳釗則努力地在更著重營銷的消費時代經營劇場。

《電子城市》裡有一段:「全世界一式一樣,我覺得自己不斷check in,但就從來無check out 過。我周圍去,但就無郁過……我住喺呢度,但係呢度唔係我屋企。」

全球化為我們帶來的,除了世界經濟一體化;似乎連迷茫二字,也成為了普世的共通語言。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46
  •  2347
  •  2348
  •  2349
  • 2350
  •  2351
  •  2352
  •  2353
  •  235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