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政府決定拒絕發免費電視牌給香港電視,成了全城關注的事件,這已不只是一場電視風雲,而且可說演變成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因為事件觸發十二萬人上街,繼反國教運動後再次向梁班子發出了警號。
是次拒發牌照,表面上是行政會的集體決定。然而,從許多蜘絲馬跡看來,拍板者極可能是特首梁振英一個人。因為,事件發生後,行政會絕大多數成員都沒有正面回應,而回應者也只是含糊其詞。至於召集人林煥光所謂「行會成員只是顧問身分,最終決策由特首作出」的說法,也被解讀為與梁振英適度切割。因此,不少港人將行會說不發牌有「一籃子因素」戲稱為「一男子因素」,以為是特首梁振英個人的政治決定。
梁振英在剛舉行的行政會會議時,發表長篇說法回應事件。然而,許多說法只是之前政府說法的重複,貫徹了其常被港人批評的語言偽術。以下對其主要謬論的回應:
1.行政會議保密制是全世界政府內閣的做法,因此,不能公開解釋拒發牌的細節。
破斥:保密制主要是為了保護行政會成員在討論政策過程中能暢所欲言,然而,討論的結果及其理據,並不是保密的項目。況且,發免費電視牌涉及重大的公眾利益,不可能以保密原則作擋箭牌,政府必須將其拒發牌的理據向公眾詳細交待。當然,行政會會議中誰說什麼觀點的細節並非公眾所關心的,即使保密也毫無問題。
2.發牌涉及新聞和劇集節目質素、電視產業的持續發展等一籃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