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施政報告】點名批評學苑  總編輯回應:梁振英踐踏言論自由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的引言中特別點名批評《學苑》的《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專題及出版的《香港民族論》一書。他指「對《學苑》和其他學生,包括佔中的學生領袖的錯誤主張,我們不能不警惕。我們並要求與學運領袖有密切關係的政界人士勸阻。」梁又提到在剛開展的政制諮詢中,他指「香港問題,香港解決」的口號有違憲制,強調中央有實質的決定權,並重申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學苑》時任總編輯梁繼平認為梁振英言論踐踏「言論自由」和誤導公眾《學苑》要「搞港獨」。

《學苑》總編輯回應:梁振英踐踏言論自由

2013-2014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總編輯梁繼平回應時表示,譴責梁振英於施政報告點名批評其《香港民族論》是踐踏「言論自由」的舉動。他質疑梁振英於任內發生了最大規模的民主示威,示威者大多為年青人,但他卻一直沒有正面回應示威者的訴求,現在卻於施政報告公開批鬥年青刊物,是要拿《學苑》來「祭旗」,壓制大膽前衛的思想。

他又指出梁振英是在「扣帽子」,誤導公眾《學苑》要「搞港獨」,是要抹黑《學苑》,進行青年人的思想指導工作。另外,梁繼平亦譴責梁振英打壓學界自治刊物,是逾越職權,踐踏「言論自由」,令學界備受壓力,不合理。他表示不介意特首借用其刊物作例子,但點名批評的形式是絕不能接受。

【施政報告】5歲小朋友近年至少第3次出動 解說房屋問題

(獨媒特約報導)繼2013年9月地區諮詢論壇及去年施政報告後,小孩又再出動解說土地政策!今年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引述的是一位5歲小朋友,去年施政報告則是一位幼稚園生,2013年9月則是一個「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梁振英的房屋及土地政策思路一如以往,指香港不缺土地,缺的是可供發展用的土地,關鍵則是「地區及其他人士必須給予支持」,暗指反對聲音太多、「不合作」。

三次引述小朋友:

『若現在有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問他,將來其結婚後會住在哪兒,「我唔可以答佢:我唔知道,因為我只會做行政長官4、5年。因為我們要對他們負責」。』——2013年地區諮詢論壇(引自報章報導

『我經常想,如果今天幼稚園的小朋友問:「特首,我第時大個住邊度呀?」我如何回答?「冇地方住」是不可接受的答案。我們一定要有目標,有計劃,有辦法。目標是香港人一 定要有得住,而且住得愈來愈好,計劃是既要有三五年的計劃,也要有30年的計劃,辦法是不斷開發新土地。』——2014年施政報告

『一位5歲小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行政長官,我長大後住哪裏?香港還有沒有足夠土地?」』——2015年施政報告

【施政報告】泛民離場抗議 批施政報告賣港媚共 重推國民教育

(獨媒特約報導)梁振英今日宣讀施政報告,在梁振英進入立法會會議廳,準備宣讀2015施政報告時,泛民主派議員撐起黃傘、拉起「我要真普選」及「梁振英下台」標語集體離場抗議。人民力量兩位議員陳偉業及陳志全在議場抗議,會議一度休會,最終遭保安抬走。

泛民議員集體撐傘離場後,在會議廳外見記者,公民黨梁家傑指梁振英不值得尊重,用87顆催淚彈對付和平示威者的人,不配當特首,不配宣讀施政報告。他認為很多香港人都希望今次的施政報告會包括撤回831決定、重啟政改和梁振英辭職,但報告完全沒有這些內容。他稱日後會就報告的仔細內容質詢政府官員質詢,市民不用擔心。

10923211_814873638549676_2308267889668217500_n

德國記者被屈策動佔中,「外部勢力」如何成為現實?

特首特梁振英再一次強調,不容忽視「外部勢力」。為什麼許多老親中,包括曾鈺成和吳康民等均說「看不見外部勢力」,梁振英卻咬著「外部勢力」不放呢?

熟知親中左派政治的評論人阮紀宏認為,梁特把中共的「政治宣傳」當真,借此「卸責」。阮的分析把中港的政情連在一起閱讀,甚有啟迪,不過,情況也許比起阮的描述更令人擔憂。

「卸責」是個人的行為,但若我們了解大陸在過去幾個月,如何逮捕和審問國內支持香港雨傘運動的異議者,「外部勢力」明顯是某些人要「屈」出來的「政治現實」,並以此加強國內及香港的社會與政治控制。

德國記者策動佔中?

昨天,德國媒體 Zeit Online的記者 Angela Kochritz 講述其新聞助理張淼因為採訪佔中被捕及扣留的經歷,更鉅細無遺地紀錄了大陸國安機構如何靠嚇靠屈,製造「外國勢力」策劃佔中的情節。

現年40歲的張淼是 Zeit Online 駐京辦的新聞助理,過去幾年一直協助該刊物駐京記者 Kochritz 採訪中國及華人地區新聞。她們於去年9月24日到港採訪佔中抗議,第一時間報導了9月28日的催淚彈鎮壓。

【施政報告】政府強迫同學交流 教育自主何去何從?

編按:施政報告在教育方面,宣佈資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並會推行試辦計劃,在2015/16學年起的3年內將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至約600所,「讓姊妹校之間進一步分享經驗及提升教與學成效,並減輕負責老師的行政工作」。又會與內地各省市研究擴大和加深交流合作。學民思潮發表聲明回應,全文如下:

政府強迫同學交流 教育自主何去何從?
—— 學民思潮就2015年施政報告對於學生往內地交流政策聲明

在2015年施政報告發表前,有消息指出,政府將每年津貼12萬元予與內地學校結盟為「姊妹學校」的中小學。施政報告之中亦提到,政府希望在3年內,將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至約600所,並要求每位同學在中學和小學階段分別擁有至少一次往返內地交流的機會,但卻未言教育局會提供多少金額資助和甚麼樣的專業支援。

正如施政報告第157項的「姊妹學校計劃」便以「國家發展一日千里」作開首,學民思潮認為有關安排難免被質疑為赤裸的政治操作,目的是以資源為誘因,令每一位香港的學生,透過這些「交流」活動,片面地認識中國。

巴勒斯坦代表隊的故事

巴勒斯坦,一個你只會於國際新聞時段聽到的國家,一個長年被戰火摧殘的國度。而足球,本身就是草根階層的運動,是勞動階級於週六下午逃離沉悶工作的藥方。當巴勒斯坦碰上足球,就令足球從草根階層的忘憂草昇華至國民逃離現實戰火的藥方。

今屆亞洲杯,出現了一隊意想不到的參賽球隊 –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於1998年才正式獲FIFA認可,授權參與國際賽。巴勒斯坦自1998年正式被列入排名至現在,平均世界排名為153。在去年初仍排世界第165位的他們,於最新公布的排名榜上已殺上至第85位﹗2007年,他們曾因隊中大部份球員未獲發簽證進入新加坡境內而未能出戰作客新加坡的世界杯外圍賽,更因此被FIFA重罰剔除該隊於當2010世界杯外圍賽的參賽資格﹔但在2015年的今天,大半隊都是半職業球員的他們卻首次打入了國際賽事的決賽週﹗

借刀殺人的漁護署!

一個官僚僵化的政府部門。

一班沒有承擔、沒有願景、不肯面對問題的官。他們讓錯誤重覆發生,厚著面皮任你批評指責,卻沒有半點勇氣去檢討,去改善。

2009年,漁護署借出誘捕籠給電氣道一幢大廈的管理公司捕捉流浪貓。貓被捕捉後,卻被人隨便棄置一旁。不知過了多少小時,在零晨約三時許被人發現,但小貓已被雨水淋至濕透,即使警員與愛護動物協會到場將籠撬開救出小花貓,但花貓疑嚴重缺水,體質虛弱休克,最終死亡。做官的可能說,貓被捕捉後最後都不是要人道毀滅嗎?但我反問你,貓咪難道被你殺害前也要受到你不必要的虐待嗎?被雨水淋濕然後活活冷死是什麼滋味??做官的有想像過嗎?

這是五年多前的事了。這是明顯有人涉嫌虐畜吧!當時當然有人報警,而之後當然也是不了了之。沒有人需要為事件負責,沒有人的良心受過譴責。

往後幾年,漁護署不單沒有為事件檢討過,反而變本加厲,不斷將誘捕籠胡亂外借,大廈可以借,屋村可以借,學校可以借,積極鼓勵社會各層面不同市民用既負面又卑劣的手法去解決社區動物和市民之間的問題。其間多次發生學校和學生之間因捕貓而產生不快,為愛護動物人和市民制造對立。但罪魁禍首的漁護署就置身事外,樂見其成。

中國不是機會,香港才是

雨傘運動讓香港特區政府關注青年的社會流動和就業問題,典型的官方思維是香港年輕人應該更大膽積極北上中國找工作。

香港知名社會學者呂大樂最近連續為文戳破這種樂觀。他以政府統計數據指出,在大陸工作的港人的數目,早已由2004年的高峰(當時達24萬多人)逐年減少;到了2010年,人數只有17至18萬人左右。

然而,對於這個客觀數據趨勢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大陸的發展和就業機會還是很多──「市場大了,機會多了,是非常簡單的邏輯問題。」但問題在於,「現時這一代,就顯得更為內向,把到大陸工作和就業放在相當低的考慮」(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

另一種看法如呂大樂教授,則認為「香港的中學生、大學畢業生只要一改其內向性格,敢於踏足內地,機會便會擺在他們眼前,這是我近年聽過眾多有關「中國機會」的說法中,最有趣及令人鼓舞的一個版本。」根據調查,「自2004年至05年,在內地工作的港人的職業,超過八成是屬於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且「超過九成的港人是透過香港公司外派他們到大陸工作的」。換言之,現在港人去中國找工作是大不易的。因此呂大樂教授提醒港府不能盲目地鼓勵青年北上作為青年就業的靈丹。

一米一世界──巫魯朋的《稻米之歌》

文:譚以諾

近年泰國電影冒起,不論是類型片,還是藝術電影,都受到世界各地的關注。他們的驚慄恐怖片早已聞名於全球電影市場;藝術電影名氣最大當然是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泰國藝術導演共有一種「緩慢電影」的風格。以致,驚慄和緩慢成為近年泰國電影的標記。然而,對於紀錄片,泰國導演又有甚麼新嘗試和新實驗呢?

停電已成為尼泊爾的 icon

「今天的停電時間是幾點到幾點?」這是尼泊爾每天都會出現的問題。到過尼泊爾的人,大概都會對停電見慣不怪,早上起床後通常都是停電的開始,白色蠟燭總在左近,小店點蠟燭做生意,旅店點蠟燭在樓梯間,到小餐館吃飯也會不時出現燭光晚餐。

電力短缺是尼泊爾其中一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普遍而言,夏季每天「只不過」大約停電五小時,而冬季每天則會大約停電十小時,以往曾經停電十八小時。莫說電力問題更嚴重的小城鎮或鄉村,即使首都加德滿都,也是分區分和分時段停電。尼泊爾只有大約40%的人口有電可用,而這當中90%都是大城市中的人口,從中可見尼泊爾的城鄉之別。

尼泊爾是全球水資源第二豐富的國家(第一是巴西),是以水力發電的國家,夏天是「超級」雨季,冬天是旱季,所以夏天的尼泊爾電力供應相對上「穩定」。尼泊爾擁有高達83,000百萬瓦的水電蘊藏量,當中一半是可以用作商業化開發,但尼泊爾至今只開發了接近700百萬瓦水電,這完全不能應付尼泊爾的全國用電量。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61
  •  2462
  •  2463
  •  2464
  • 2465
  •  2466
  •  2467
  •  2468
  •  246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