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21日,26年前的今天有百萬人上街,創下香港史無前例的群眾大遊行紀錄。當年更有報章呼籲,應把5‧21這個「光榮日子」載入香港史冊。
不止5‧21,那段期間,全城投入的程度乃空前絕後。香港人掏心掏肺,重拾理想,也不止政界和社運圈,更包括大、中、小學校園、市井平民、娛樂圈,甚而親中左派,都一一捲入對抗暴政,告別馬照跑舞照跳的愚民詛咒。
可是,今天我們談八九六四,卻往往遺漏了八九香港的這一頁,因而無法客觀重整這段歷史,為什麼呢?而大部分歷史記述,也只強調天安門的部分,甚少提及香港史無前例的種種,又為什麼呢?這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這跟運動「失敗」有關。一些香港人看見中共的殘暴,因而轉向現實犬儒,覺得無得鬥,甚至患上斯德歌爾摩症候群,認同敵人。
二,當年香港人「支援愛國民主」的定位,不合當下本土右翼的胃口。他們的政治第一信條就是跟中國「切割」。因而,他們心目中的六四教訓也只得一個,那就是在六四一夜揭示出解放軍的兇殘之後,尋求自保。
因而本土右翼大多不談六四前那表現人性光輝,力撐北京學運的支援運動,而是企圖將「支援」修正為「自保切割」。
三,這跟支聯會的紀念傳統有關。當年,屠城的震撼實在過於壓倒性,以至事後,香港人都活在一份難以名狀的政治創傷之中,並以哀悼死亡作為回顧的主軸,而且,人們往往不願談及八九香港的這段過去,特別是自己有份參與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