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蕙與趙剛商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理念
文/劉紀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破土編者按:破土近期刊載了幾篇關於臺灣社會運動的文章,引起了讀者的廣泛熱議。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劉紀蕙教授特惠賜本文參與討論。她在本文中指出,包括太陽花運動在內的臺灣社會運動,反映了臺灣不同階層與不同角落的民意,將其歸結為缺乏階級視野的台獨運動是非常武斷的。她認為,真正的敵人不是任何具體的民族國家,而是一種新自由主義的跨國資本邏輯,也因此,臺灣真正的出路並非是依附於任何區域經濟霸權,而是構想一種新的和平共處模式,以便為自下而上地制衡資本主義創造空間。破土期待本文能為我們思考臺灣社會運動以及兩岸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也歡迎不同觀點的讀者加入討論。破土真誠希望兩岸人民在未來能聯合在一種新的「中國」框架下,反抗新自由主義的資本邏輯,謀求共同的福祉。
要充分理解趙剛2015年6月4日在北京清華大學的演講《台派「烏托邦」》,需要聯繫他去年6月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發表的文章《風雨臺灣的未來:對太陽花運動的觀察與反思》(轉載于《文化縱橫》2014.6),甚至要參考汪暉在《當代中國歷史巨變中的臺灣問題:從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談起》(《文化縱橫》2015.1)中所討論的統派式微與「獨台」主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