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街工前組織幹事班頓
文章部分刊登於《街工報》5月號(街工報是基層勞工團體街坊工友服務處編輯出版的地區報,報導社區議題及推動對工人權益的重視。報紙定期在區內派發,5月號電子版見此)
本週日(6月21日)公共交通工具港鐵又將加價,是港鐵連續第6年加價,亦是6年來第2高加幅。百物騰貴,好鬼閉翳,往往加價熱潮帶頭者,都是衣食住行所必須的公共事業!普羅市民對此既無奈又憤怒,究竟公共事業所為何事?服務市民還是追求最大利潤?街工報為大家盤點香港四大牟取暴利、搾乾基層市民血汗錢的公共事業營運商!
什麼是公共事業?
所謂公共事業,意即為社會大眾提供日常必須品的機構,舉凡醫療、教育、運輸、基本住屋提供等等。一個城市要順暢運轉,以良好的公共事業為市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是必不可少。前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潘納羅薩就說過,
「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窮人也有車的地方,而是富人也搭乘大眾運輸的地方。」
現時香港的公共事業,很多都採用專營權制度,即政府與私營機構簽訂合約,由私營機構以自負盈虧形式為市民提供服務,政府只負責監察營運情況及定期檢討續約事宜。官方立場一般認為,公共服務由私營機構提供可確保競爭,由市場機制尋找在該範疇最專業的機構,並以利潤作為精益求精的誘因,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但現實,私營企業營運的公共服務,又能否惠及香港普羅大眾呢?街工報為大家盤點的四大暴利公共事業機構,正正反映私營化的問題所在。
(一)獨市生意 九巴獨攬專營權
九巴母公司載通集團,本身是新鴻基地產的附屬公司。載通去年純利四億一千五百萬元,相較75.5億營業額,毛利率約百份之五。其中,作為集團主要業務的九巴,就錄得兩億盈餘。
不過,近期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九巴卻未有回應會否減價回饋市民。月前引起街坊迴響的巴士路線重組計劃,亦深深反映私營巴士公司的荒謬。葵盛及葵涌邨一帶巴士服務長期為居民所詬病,尤其33A及34號經常脫班。不過,九巴對於改善上述地區服務,卻是態度冷漠。早前九巴回覆街工,關於新增葵盛接駁鄰近鐵路站短途路線的訴求時,直指該建議對九巴無利可圖,故沒有意欲順應街坊要求。以私營機構經營公共服務,惡果其一即在此。
服務又差,價就識加,載通亦利用九巴服務專營權的地位,發展其他業務套取利潤。載通除了經營九巴之外,還經營龍運巴士、陽光巴士及皇崗口岸的巴士服務,此外它還全資擁有五間與地產項目相關的公司,以及擁有路訊通於九巴車廂內的流動媒體Roadshow路訊通73%股權。九巴多年來的公司架構重組,不斷將有盈利的業務分拆出去,正是新鴻基將本屬服務市民的資源,化為集團牟利用途,再拿著爛攤子,向政府要求補貼。
載通集團旗下的土地資產,大部份都是從巴士用地手中得來。新鴻基地產當年購入九巴,最大的目標便是這些車廠用地,並以財技將之肢解分離於巴士業務。如荔枝角車廠已重建成豪宅曼克頓山,為九巴帶來逾四十億元盈利。與此同時,政府就以短期租約方式,批出十二幅地皮供九巴作臨時車廠,令九巴既毋須付巨額地價,又可長期使用地皮。除此之外,路訊通於2008年啟播,由路訊通總裁、梁粉盧瑞盛主持的時事評論節目《RoadShow開講》,內容更疑似維穩、為政府背書。九巴亦外判巴士車身及巴士站廣告業務予路訊通經營,進一步將有利可圖的巴士相關業務由九巴分拆開去。
換句話說,九巴盈利多寡、是否有需要加價,全憑新鴻基在旗下各子公司「左手交右手」。九巴母公司,實為透過經營公共服務,為集團套取利潤的棋子!
(二)中電利潤管制出貓 穩賺不賠大茶飯
去年綠色和平調查發現,元旦剛加完價,賺逾百億的中電,制定電價表時仍然採取雙重標準,向大商業用戶傾斜。中電住宅用戶的最高用電量電費,在過去11年來加幅高達60%,但商業用電大戶的電費卻不加反減。
由於香港電力市場選擇單一,政府一直與兩間壟斷市場的電力公司,簽訂利潤管制協議。不過,由於壟斷情況嚴重,利潤管制變相等如利潤保障,在協議利潤範圍內,兩電都有權賺盡。
更大問題是,在現時中電的利潤管制協議中,准許利潤是與固定資產直接掛勾。換句話說,只要中電持續高估整體用電量,便可大條道理興建新的發電機組,然後藉詞加價,既搶劫小市民,又浪費能源。
為「引證」香港用電需求增加,中電對商業大戶提供用電愈多愈平的累退制收費政策。中電住宅用戶的最高用電量電費,在過去11年來加幅高達60%,但商業用電大戶的電費卻不加反減。此外,現時中電備用電量達26%,即平均有約四份一發電機組處於閒置狀態,比諸東京的10%及台灣的15%都要高,可見中電「篤數」的嚴重程度。最近,中電又再建議在龍鼓灘興建兩座天然氣發電機組,如最終落實,相信電費又要再增加了。
另一方面,為鼓勵環保,現時利潤管制中容許中電的可再生能源投資有較多回報,現實卻變相令市民需要在支持環保和加電費之間作兩難抉擇。過去幾年的財政預算案,有為協助市民應付電費高企而津貼電費,變相在利潤保障之外,再用公帑補貼壟斷本港電力市場,餵飽壟斷市場的中電和港燈。
雖然政府在檢討利潤管制協議時,將建議調低准許利潤百份比,但當發電機組、電網等基建和相關技術擁有權仍在中電手上,政府一方的議價能力仍相當有限。
(三)上蓋物業好和味 港鐵年賺百五億
港鐵將於6月21日平均加價4.3%,部分路線加幅逾6%。去年港鐵大賺158億,毛利率迫近四成,當中收取本地乘客的直接收入達162億,相對92億的成本,利潤為70億,毛利率高達43%。在其402億營業額中,只有162億屬於本地客運服務的車費收入,其餘收入中,車站商務收入及物業管理相關收入,便佔了逾90億,另外尚有逾百億內地投資及業務收入。
截至去年底為止,港鐵資產淨值已達到2271億元,原因當然不單是香港鐵路網絡發達,更是因為鐵路沿線上蓋物業之故。政府一直將鐵路上蓋物業發展權批予港鐵,近年發展的東涌線、將軍澳線、高鐵總站等,皆有大量上蓋物業隨之興建,粗略估計平均每年佔房屋供應量約三份一。作為上市公司,港鐵在考慮發展時,往往利潤行先,過往幾年多次在邀請地產商合作時,因招標者作價未符港鐵期望而流標,結果嚴重影響房屋供應,進一步影響普羅大眾的生活。
港鐵一面收取遠高於成本價的車資,一面乘發展鐵路網之便在樓市興風作浪,已是食兩家茶禮。在發展其他業務後,不但沒有回饋市民,反而繼續加價,還形成對樓市的操控,難怪坊間直指其為「港鐵霸權」。
(四)領匯每收十蚊淨賺七蚊 真正暴利王
在幾大公共事業中,領匯堪稱暴利之王。領匯自2005年上市至今,在旗下公共屋邨商場不斷加租趕走小商戶;為吸引區外消費者光顧,更大興土木翻新商場,令本為走街坊路線的屋邨商場,日益脫離基層市民可負擔的物價水平。根據領匯去年年報所指,旗下商場營業額約71.5億,盈利竟高達49.8億,即商戶與市民每向領匯「進貢」10元,扣除成本後領匯可淨賺7元!
事實上,在房委會將公屋商場上市前,房委會一直透過公屋住戶以及商場租戶租金自負盈虧,並在有盈餘時上繳庫房,同時維持廉宜租金及有人情味的社區環境。自從將商場分拆上市後,房委會轉盈為虧,以至近年公屋住戶與商場租戶同時加租,全因當年急於上市套現,才致鑄成今日大錯。
近年,領匯更計劃改名「洗底」,擺脫壓搾公屋居民及小商戶的形象,並進軍地產及內地商場市場,包括夥拍南豐集團以58.6億元高價投得觀塘海濱大型商業地皮,以及今年以31億港元)收購北京歐美匯購物中心。領匯上市,十年浩劫,還厚顏企圖改名洗底,拿出百億民脂民膏來錢滾錢。我們小市民身受其害,實應效法當年隻身力抗領匯上市的盧少蘭婆婆,敲這無良政府的老虎頭!
衣食住行連年加價 基層叫苦連天
就港鐵加價,關注公共交通事務聯盟成員、街工幹事黃詠芝就指出,港鐵由2007年起年年加價,累積加幅已達17%,令市民被迫以遠高於成本價格搭貴車,「有加無減機制,市民遲早乞米」。雖然港鐵每年都會推出新優惠,包括「即日第二程車費九折」、都會票、「港鐵節折賞」等,但都是想吸引更多的乘客乘搭,而且限制多,不是人人受惠,相對於所賺取利潤,只屬九牛一毛。而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卻任由港鐵如一般私營企業賺到盡,可謂向市民收取「交通稅」。聯席要求港鐵立即凍結加價,並盡快檢討可加可減機制。
還富於民 回購才是王道
本為方便市民生活、無後顧之憂為香港打拼的公共服務,卻淪為壓搾市民的工具。各大公共服務機構,無視基層市民負擔,透過壟斷生活必需品,扣住市民咽喉賺錢,是一個國際都會的恥辱。
長遠來說,要以可負擔的價錢享用合理的公共服務,回歸公營才是王道。常有人提出開放市場鼓勵競爭,但公共事業的本質是,大部份服務都沒有直接替代品。舉例說,葵盛東邨商場租金高企,東邨街坊被迫到葵芳和荃灣買餸,是合理的市場競爭嗎?33A脫班嚴重,街坊為免遲到而被迫截的士了事,這是合理的市場競爭嗎?而引入另一巴士營運商與33A直接競爭,亦是不切實際。電力供應市場方面,開放市場引入內地電力公司面臨香港能源自主的爭議;地區小型發電設施的概念,短期內亦難以實現。
縱觀世界各地城市,公共事業由政府提供,根本是常識。以鐵路系統為例,東京、巴黎、紐約等地,均由市政府直接營運,或由政府控制的公營機構營運。在這種營運模式下,公共事業提供的服務,只需收回成本價、甚至由政府提供補貼,便可減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此外,在市民監察下,各服務機構亦能回應市民需要,不會動輒削減無利可圖的服務,又或將大花筒玩弄財技的成本轉嫁在市民身上。
回購各大公共事業,是否不可能?
回購公共事業,政府庫房能否承擔?以港鐵為例,現時政府持有港鐵76%股權,約有13億股仍在市場流通。以5月19日收市價$38.4計算,以770億價錢,便能以50%溢價的價格,收回所有港鐵股份。770億看似大數目,但政府單在上個財政年度已錄得638億盈餘,現已嚴重超支的高鐵工程,作價亦超越此數。
與其將錢幣無了期存起,以及興建只服務有錢人的大白象工程,倒不如回購公共事業,將平易近人、優質的公共服務還給市民,才是真正的還富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