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公佈早前訪問了1001名市民,了解他們對香港房屋土地供應及發展的看法。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香港房屋土地「不足夠」,在政府建議增加房屋供應的各種方法中,逾九成受訪者支持加快舊區重建,八成受訪者支持發展新界東北,四成市民表示贊成填海。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上午更重提民調結果,表示市民與政府所想一致,會盡快開發土地。
先不論中大亞太研究所待相榷的背景,其內部亦曾宣傳相關既定立場。此外,研究所過往更牽涉不少民調爭議,每次皆有學者指出其民調 在學理上和方法學上的問題。
反而首先一論今次民調的本身問題。民調中第一題即向受訪者提問「香港房屋土地是否足夠」。而明顯地,提問時受訪者的認知是決定結果的關鍵,如果受訪者沒有認知到香港2100公頃閒置住屋用地,以及大量未被善用的前公屋用地及地皮被政府拍賣,又如何談「認為」香港可建房屋的土地足夠與否?如果絕大部份受訪者在這些學術層面毫無了解,民調又不去問及受訪者對香港土地概況的實際認知,這只是變相在問教育「地少人多」、政府聲稱「土地荒」的宣傳效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