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這個名字,對今天仍尊稱其爲國父的港臺兩地的這一代人而言,到底仍存在著何種意義呢?易智言導演嘗試用《行動代號:孫中山》這部電影來給予我們一個關於答案的提點,且分享一些個人觀點。
其實電影講的是一個非常平凡簡單的故事,兩班貧窮的高中生策劃把孫中山銅像從放置被遺忘物件的儲物室内「拯救」出來,去換錢來解決各自的生活問題。是否成功「拯救」在此不便透露太多。電影裏各種年輕人的天真行爲惹人不斷發笑,卻不是取笑,而是會心微笑,因爲都是我們曾經做過的傻事。在大部分的輕鬆調子裏卻有三個鏡頭特別讓人黯然。
第一個鏡頭是,阿左追著那個撿走行動筆記本的同學,一直追到超市,看著他在超市裏吃免費的東西。這一幕或許沒什麽特別,卻埋下了阿左,以至觀衆對那位同學的同情和希求理解。
到了第二個鏡頭,阿左和那位同學比窮,比到要去彼此的家裏去看誰更窮。此時,阿左和我們依然不認識那位神秘的冷酷同學。自己家裏雖然狹窄,卻還有奶奶和鄰居,可是那位同學家徒四壁,有腳的,包括人和家具都跑掉了,就除了一個會打人,被兒子撞一下就倒地,然後埋怨兒子打老爸的沒用男人。善良的阿左同情這位冷酷的同學,希望邀請他一起行動,還他帶到儲存行動裝備的地方,讓他有個容身之所。接下來發生什麽事情也不劇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