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西九新動力鉛水專家團 多次稱鉛水損害不大

圖:梁美芬facebook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鉛水風波愈鬧愈大,政府再驗出三條屋邨食水含鉛,其中紅磡邨二期的水辦含鉛量更錄得高達每公升44.4微克,超標3.4倍。隨事件牽涉愈來愈多屋邨,西九新動力亦組成「支援西九鉛害居民專家團」,由律師、醫生、區議員及社區幹事組成。然翻查資料,專家團成員在上月多次淡化鉛毒事件,其中黃敬曾在《城市論壇》指「智慧話畀我聽飲「頭啖水」係蠢豬!」。

當區區議員、西九新動力的勞超傑昨日(8月4日)舉辦居民大會,約50人出席,本土派團體「紅磡人紅磡事」到場狙擊,發言人Hinson指西九新動力沒有運用社區重點計劃的1億元撥款協助居民,該黨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更在立法會否決以特權法調查事件,不是真正幫助居民,一度與街坊罵戰。

球迷自組平台 Lilywhite HK  團結本地熱刺球迷

圖:身穿淺色球衣「本地刺迷」,而深色則為「外國刺迷」,友賽開始前眾人高叫︰「Come on you Spurs」

(獨媒特約報導)英超是全球最受歡迎足球聯賽,香港球迷對英超的熱愛程度近年亦有增無減,Big 4球會的球迷在港佔最多。然而,在Big 4外,其他球會外又如何呢?其中熱刺在香港的球迷便自發組織平台「熱刺香港 Lilywhite HK」,組織球迷聚會及聯誼活動。成員歐輝對獨媒表示,香港其實有很多熱刺球迷,希望有一日能見證球會再次打入頭四名。

球迷斥舊有平台獨裁 另起爐灶集結球迷

Lilywhite 為網上群組,目前已有一千多名球迷加入。有成員批評舊有平台管理員獨裁,胡亂封禁球迷留言,故另成立該新平台。群組成立目的旨在一班「刺迷」能聚首一堂,而群組亦不時舉辦聯誼活動予群組成員參加,他們在星期二晚的聯誼節目為球迷友賽:在修頓球場上演「外國刺迷」對「本地刺迷」。

【地區政治系列】居民的事,如何叫居民做?——姚松炎的社區自救計劃

攝:Manson Wong

(獨媒特約報導)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可說是近年本地學術界的奇葩。測量師出身,一直從事房地產研究,但當同行們一味附和政府搞大規模徵地開發,他卻以數據力陳香港房屋供應「不患寡而患不均」,關心基層蝸居劏房困境的同時,又極力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佔領運動期間,他頻頻「落區」開課,教育「村民」〈認清香港住房問題真相〉。佔領之後,姚教授竟又亮出了他另一重身份──港島南區置富花園居民協會副主席。原來過去四年,他一直在屋苑裏推動節能減廢計劃,更在過程中發展出一套投身社區政治的民主原則。

我們是難民,不是非法入境者

用以描述遷徙的語言從來都帶有政治色彩。在這「混雜遷徙」(mixed migration)的趨勢下,難民以及移民均要離鄉背井踏上艱難的旅途。難民是指具有正當理由畏懼會在家鄉遭受迫害而被迫遷移的人;移民則指因為貧窮、疾病、天災或缺乏機遇而離開家鄉的人。國際社會並沒有責任為移民提供保護。

國際特赦組織上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們現正面對「本世紀最惡劣的難民危機」。在這樣的氛圍下,傳媒及社會大眾均被「難民」與「移民」這些詞彙搞得一頭霧水。另一邊廂,各國政府卻非常小心地選擇他們的用語。

比如香港政府最近便把所有在香港尋求庇護的難民稱作「非法入境者」。在港府向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所有難民以及酷刑聲稱人均被稱作「偷渡入境的外國人,以及「在香港逾期逗留的人」。換言之,他們全是「非法入境者」。

文件又道:「聯合國《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及其1967年議定書從來未曾適用於香港;在香港要求免被遣返的非法入境者不會被視為『尋求庇護者』或『難民』 。舉例而言,無論他們的聲請結果為何,處方都不會批准他們在港合法定居,只會暫緩遣返他們。」

救救大圍大興玻璃!

我經常和孩子踩單車到大圍,天冷時,我愛吃坤記腸粉,沒料到今次協助的事主正是腸粉店的街坊「大興玻璃」,一間毫不起眼的老店。

廖家兩代人經營近六十年,突然被地政總署指他們的寮屋編號不存在,要拆舖,要檢控。我站在積富街細聽八十五歲的老店主廖啟能先生的故事,他反覆向我說店鋪由來,還揭開底衫展示戰績,原來颱風溫黛襲港時,廖老先生守着舖頭,被玻璃破開胸膛,老人家的堅韌讓我致敬。一個又一個路過的老街坊,聽到地政署指大興玻璃無寮屋登記要拆舖,一句又一句「黐線!」「我同佢一樣咁老,點可能無登記?」廖小姐翻開文件夾,一張又一張1960年代的電費單,發黃了的名片,1978年的商業登記證明,訴說了兩代大圍人的歷史。

我自畢業後,一直處理個案或調查案件,怎樣看,這個案無論人證、物證都相當充份,就是不明白地政署為何視若無睹,堅持拆舖呢?

資訊或無價、公信力有價

圖片來源:FringeBacker FactWire集資網頁

說的就是最近集資得如火如荼、由資深記者吳曉東發起的調查報道通訊社FactWire,目標為300萬元,招聘7位編採人員,試行營運一年。而距離截數日子不足一個月,集資金額現時僅約150萬元,如在8月28日前無法籌得300萬元,所有金額將歸零,全數退回給捐款人士。

為甚麼要發起這個集資行動?吳曉東表示,他希望能成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通訊社,主力做調查報道。為確保報道中立,通訊社拒絕廣告資助,亦不會有財團在背後支持,營運資金及員工薪酬全由民間集資而成,換言之,所有曾捐款的人士,都是FactWire的股東。

現時社會分裂,資訊爆炸,主流傳媒和新興網媒的幕後金主,未必為人熟識,傳媒有時也立場含糊,叫讀者難以分析報道的可信性。如不希望在獲取新聞時「飲鉛水」,荼毒腦袋,花費$300(當然可捐款更多)買一條「乾淨的喉」,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一個無所顧慮的平台去調查事件,是必須且值得的。

《遺棄》──不要用你那一點點善意去掩飾你的麻木

港台劇集一向緊貼社會現實,是兩間免費電視台因循劇集以外之選。近年燃眉時刻系列屬外判劇集計劃,孕育出不少精彩的劇集,其中一套是去年4月19日播出的《遺棄》。

故事以真實個案作為藍本,講述一個問題家庭的坎坷,少年阿賢與單親父親阿威相依為命,但父親患有嚴重哮喘,不時需停工服藥,而阿威的父親又臥病在床,父子與哥哥一家關係疏離,弟弟只間中接濟阿威,並說服他申請綜援,阿威因自卑,不常開口向人求助,但家裡的困境已難以支撐下去,阿賢放學後亦需賣紙皮幫補家計。

一天,阿賢放學回家發現父親自縊死了,但他把飯吃完才報警,警員到場後反問他為甚麼這麼遲才報警,阿賢說:因為我肚餓,我知道你們來了就不能吃飯,既然飯也煮好,就不要浪費。

這是多麼悲痛又真實的畫面,對啊,誰敵得過肚餓呢?窮人連傷心的機會也沒有,因為把肚填飽才是正經事。

警員把阿賢帶到警署落口供,找了叔叔大半天才來到,但叔叔竟說不想接走阿賢,連住幾天都不行,因為家裡不方便。一個孤苦無依的13歲少年,死了爸爸,唯一可投靠的親戚也將他拒諸門外,阿賢陷入更無助的光景。

後來叔叔跟他回家收拾物品,叔叔竟在阿威櫃裡擅自拿走了一隻金錶,人死了,錢財身外物,不是嗎?弟弟取了也沒相干吧。回到叔叔家,嬸嬸又冷言相向,追問到底阿賢要住多久,家裡沒閒錢養多個小孩……

呼籲國際特赦組織需要支持性工作非刑事化

圖:不少荷里活明星包括安妮海瑟薇反對國際特赦組織把性工作非刑事化建議

荷里活影星與性工作

除了在大銀幕中扮演美艷的性工作者,我們鮮有聽到任何一個荷里活的影星或名人會談論到性工作。但日前一群荷里活影星,包括梅莉史翠普、凱特溫斯蕾、安妮海瑟薇以及其餘近四百個多個團體或個人聯署反對國際特赦組織採納性工作非刑事化的政策建議書[i]。國際特赦組織將於本年八月六日至十一日舉行兩年一度的會議,會議中將決定是否採納其就性工作非刑事化所撰寫之政策建議書以保障性工作者之權利。反對者認為性工作非刑事化會引致國家人口販賣大幅增長,特別是在貧窮國家的年輕女性,事件亦因名人效應引起傳媒的關注。

作為香港關注性工作者權益的團體,我們希望國際特赦作為歷史悠久的人權倡議組織,會接納性工作非刑事化為他們的政策倡議目標,以改善世界各地正面對劣境的性工作者的現況。

什麽是性工作非刑事化?

致劉遵義—我們不需要你拯救

一眾建制人士在過去一星期利用不同渠道斥責學生於港大的升級行動。昨天,身為前中大校長、港大校委會委員麥嘉軒丈夫劉遵義發表《拯救我們的下一代》一文,以假裝見解中肯的文筆批評學生,狠批學生不配擁有民主,甚至應該對我們這些「被寵壞的孩子」、「暴徒」小懲大戒,令人聯想起劉遵義在任中大校長時狂妄而自大的作風。中大學生會對於劉遵義擺出前中大校長的頭銜而不斷說三道四,但漠視議會暴力、港大校長被架空,實在深感遺憾,並要求劉遵義就抹黑學生道歉。

自雨傘運動後,中共政權為加強統戰學界,瓦解反抗力量,接二連三干預大專院校人事任命。然而,劉遵義無視學生訴求,批評學生為「被寵壞的孩子」、「暴徒」,更公開要求監禁學生,一方面強調法治,一方面擔當道德判官,自摑嘴巴。我們不會忘記劉遵義上任時發表的「茶餐廳理論」--管理大學如開茶餐廳,校長是老闆,有權決定聘請何人,學生則只是顧客,若不喜歡可以不來。劉遵義迄今仍貫徹其戀棧權力、傲慢的作風,撰文否定員生共治精神,認為學生只是校園的「顧客」,無任何權力參與校政,恐怕才是其文中所指「以自我為中心,對其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全無尊重和關切」。

本末倒置 助紂為虐

東北村民德福廣場抗議官商勾結

(獨媒特約報導)約10名反對新界東北發展的市民今日下午於九龍灣德福廣場默站抗議,衣服上分別貼上「保衛東北,還地於農」的字牌,手持馬屎埔種植的節瓜,向市民派發資料冊子,講述新界東北規劃的不公義。期間有市民上前大叫「收皮,搞搞震!」馬屎埔村民區晞旻反對官商勾結,要求政府中止原址換地政策,還地於農。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中,政府推出「四萬呎原址換地」政策,只要業權人在發展範圍內擁有四萬呎或以上土地,就可以向申請原址換地,再補少量地價即可將農地轉為住宅用地,加速逼遷東北居民及摧毀農田。

反對官商勾結 要求中止「原址換地」

村民區晞旻表示,選擇到德福廣場默站抗議,因廣場是有參與發展規劃的新世界發展旗下的商場。她指出早在16年前,新世界已計劃囤積土地,興建不供發售、無人居住的空置「鬼屋」,而現時政府又推出原址換地政策,允許地產商原址換地,又提升其地積比率,「簡直就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她要求政府馬上中止原址換地政策,還地於農。她希望港人可以一起守護新界東北,反對地產商逼遷居民及摧毀農田。

她又指出手持馬屎埔節瓜的示威方式,是希望港人記住東北這個鄉郊地方,它可以為港人提供有機的蔬菜,維持本港的蔬菜供給率,希望港人明白東北鄉郊的發展對香港十分重要。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29
  •  2330
  •  2331
  •  2332
  • 2333
  •  2334
  •  2335
  •  2336
  •  2337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