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劇集一向緊貼社會現實,是兩間免費電視台因循劇集以外之選。近年燃眉時刻系列屬外判劇集計劃,孕育出不少精彩的劇集,其中一套是去年4月19日播出的《遺棄》。
故事以真實個案作為藍本,講述一個問題家庭的坎坷,少年阿賢與單親父親阿威相依為命,但父親患有嚴重哮喘,不時需停工服藥,而阿威的父親又臥病在床,父子與哥哥一家關係疏離,弟弟只間中接濟阿威,並說服他申請綜援,阿威因自卑,不常開口向人求助,但家裡的困境已難以支撐下去,阿賢放學後亦需賣紙皮幫補家計。
一天,阿賢放學回家發現父親自縊死了,但他把飯吃完才報警,警員到場後反問他為甚麼這麼遲才報警,阿賢說:因為我肚餓,我知道你們來了就不能吃飯,既然飯也煮好,就不要浪費。
這是多麼悲痛又真實的畫面,對啊,誰敵得過肚餓呢?窮人連傷心的機會也沒有,因為把肚填飽才是正經事。
警員把阿賢帶到警署落口供,找了叔叔大半天才來到,但叔叔竟說不想接走阿賢,連住幾天都不行,因為家裡不方便。一個孤苦無依的13歲少年,死了爸爸,唯一可投靠的親戚也將他拒諸門外,阿賢陷入更無助的光景。
後來叔叔跟他回家收拾物品,叔叔竟在阿威櫃裡擅自拿走了一隻金錶,人死了,錢財身外物,不是嗎?弟弟取了也沒相干吧。回到叔叔家,嬸嬸又冷言相向,追問到底阿賢要住多久,家裡沒閒錢養多個小孩……
那邊箱,故事回到阿威生前到社署申請津貼,因不懂申請程序又「填錯form」,諸多阻滯下希望放棄申請,社工與阿威見面並作了解,她希望能幫助阿威,但當她向上司匯報時,上司以「你已經有很多case在手」推搪。
故事中這些人情冷暖的例子不斷,而這些個案在香港只是冰山一角,可以看到,在香港地,當一個人/一個家庭遭逢巨變時,到底能得到身邊人多少幫助,也難怪有些一時看不開的人士會選擇走上絕路。導演麥志恆在簡介上寫道:「他們都曾在自己微妙的立場上釋出過善意,但那一點點的善意粉飾不了內心的麻木,繼續將冰冷的觸感傳到別人的手上。」這就是香港的現象,香港人有善心,少少錢願意捐,簽名聲援沒問題,因為這些都是一次性的幫助;但要他們長期甚至無止境地幫助或者了解弱勢社群,例如參加義工做探訪,不斷開解身邊有困難的親友,對不起,香港人很善忘,亦很忙,他們會選擇中斷援助,因為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作息了。
不是說香港人都很冷漠,因為好人也有很多,但站在弱勢社群的角度來看,在這一個自私的城市,是很難生存的,因為大家都以「各家自掃門前雪」為做人宗旨,可能我們都不經意地「遺棄」了誰,拿出勇氣用冷靜的目光直視這個悲劇故事,才能改善我們對受困者的態度。
故事以阿賢憤怒地用石仔擲爛曾投訴父親工作阻街的商場保安公司為結尾,閉路電視把過程都拍低,警察問阿賢為甚麼要這樣做,阿賢只說:因為他們欺負我阿爸。
玻璃門碎了或者沒甚麼大不了,但那顆石子已代表了阿賢能發出的所有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