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後的民主運動](/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三家大學的滾動民調,跨越「黃金交叉」,反對政改比支持者多1.8個百分點。面對不利的民意,建制派議員認為民調不可信,不該問「你支持定反對政府提出嘅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方案」,而應問「你認為立法會應唔應該通過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嘅建議方案」。後一種提問方式,正是由親建制組織團結香港基金,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進行的民調所設計的問題,根據這民調的最新數字,認為立法會應通過方案的佔49.4%,認為不應該通過的則佔39.5%。兩種不同的提問方式,得出超過10個百分點的差距,反映了什麽問題?
民調問題隱藏的政治邏輯
兩種提問所隱含的政治取態,其實很不一樣。問支持政改方案與否,直接指向的是個人的意願喜好;而問立法會應否通過,則相對離身,也同時召喚策略性的考量。這其實反映了政改爭論的一種根本分歧:政權建制所代表的,是控制或管理欲望與訴求的邏輯,嘗試壓抑和抹殺民衆的真正意願,只提供在8.31決定框限下立會通過與否的間接選項;相反,三大滾動民調的問題,則相對尊重受訪者自身對政改的觀感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