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回應大律師公會指責「違反禁制令破壞法治」 一説——誰在破壞法治?

圖:蘋果日報

佔中者是否在破壞法治首先讓我們先了解兩個概念

1.)法治精神(Rule of Law)

2.)以法管治(Rule by Law)

1.)法治精神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障全公民的公民權利,生命,財產。公民必須克盡公民責任去守法。而法律的制定必須以保障全公民權利,生命,財產,由具廣泛代表民意的立法機構在公平,公義,公正的原則下諚立。

而你不知道港超聯是什麼?

首屆香港超級足球聯賽(港超聯)自九月開幕以來,入場平均人數竟較去季的甲組人數少,除了四支勁旅(傑志、南華、飛馬與東方)的埋身對決尚未正式登場外,究竟有什麼原因令升格了足球聯賽入場人數不升反跌?

說穿了就是宣傳上出現了斷層。其實今季無論香港足球總會或是各支球隊都大花心思在球場佈置和網絡宣傳上,問題是這些宣傳尚未到位,未能通過更多渠道,讓更多潛在球迷入場。

曾與一位愛看外地球賽的友人閒談香港足球發展,在他的印象之中,原來還停留在港甲記憶之上,並未知悉全新的「港超時代」已經開始。

以一個廣告人角度去看,港超聯單靠傳媒與網絡宣傳並不足夠,參考外地球隊發展模式,港超聯各支球隊必須與各地區區議會合作,讓球隊走入社區,凝聚社區力量,讓比賽成為地區活動盛事,入場人數才得以持續增長。

參考過鄰近的日職、韓職或中超的球賽氣氛與文化,並試以分析,發現有些地方值得彼此參考。首先,每逢比賽日球場附近定必旗海處處,就如同選舉前夕宣傳拉票一樣,氣氛熾熱,如同嘉年華一樣;另外球隊球衣或精品銷售方法與渠道亦較為多元化,市場宣傳細節亦較為成熟,無論是便利店或商店櫥窗皆見到球賽的蹤影。

雖然途長路遠,但作為一個香港人,我深信港超職始終有一天會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盛事。

關於柏林圍牆和自由

德甲球會多蒙特球迷在一場賽事中舉起「Refugees Welcome」的標語,表明反對種族主義。在歐洲右翼政黨乘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崛起(聽聽匈牙利右翼政黨Jobbik的排猶和反移民言論,你會以為自己身在1939年的德國;英國UKIP不遑多讓,而北歐右翼抬頭亦早就不是新聞),排外和反猶﹑反移民的民粹論述得到愈來愈多支持之際,這樣的舉動實在難得。德國是個曾被極右意識形態控制,為世界製造了血淚歷史的國家,然而今日建立的早已超越了起點太多,樂觀而言,歷史看來仍是會進步的。

當年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終於重新成為一個國家,當然是歷史中振奮人心的一刻,然而最重要的是,東德人民掙脫枷鎖,是否真的奔往了自由?東德共產政權專制,箝制人民自由,是否又代表「自由世界」就是烏托邦,一點問題也沒有?德國今天自然是世上其中一個最進步,最自由的國家,有免費大學教育,完善的醫療和社會福利系統,貧富差距遠窄於遵行新自由主義那套論述的地方,如美國和香港。然而近年默克爾遵行緊縮政策,迷信收支平衡,不肯在基建上花錢刺激經濟;於是這些經濟危機在整個歐洲都形成了惡性循環,人們在這個downward spiral裡,就開始把憤怒和無助轉嫁到移民和難民身上。

糾察制服施襲者反被捕 質疑警有政治目的

(獨媒特約報導)昨日(11月12日)下午有人於金鐘佔領區向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投擲動物內臟,現場糾察將該男子制服。警方以涉嫌普通襲擊罪拘捕3名施襲者,但同時以涉嫌在公眾地方打架拘捕兩名糾察工黨郭紹傑及民主黨柯耀林。兩人質疑警方有政治目的,打壓佔領人士。

制服疑犯 到警署作證反被捕

昨日金鐘佔領人士與在場糾察發現一男二女,懷疑該名男子正是日前向梁國雄掟雞蛋的人。該男子向黎智英投擲動物內臟,在場佔領者及糾察上前阻止,過程中雙方均有受傷。

其中一名糾察民主黨黃偉賢展示傷勢,指昨日阻止該男子離開,被推倒至木箱,頭部及左上臂受傷,須留院觀察一晚。物資站有自發義工指被推倒至地上,到醫院後嘔吐,至今仍感頭痛並需要服藥。黃偉賢指救護車到場後第一時間載走該男子,約3小時才有救護車載走自己。郭紹傑則指自己在醫院受到電話滋擾,其電話號碼於網絡上被公開,擔心此乃威嚇糾察及佔領市民的一個手段。

編輯室周記:雨傘下的獨媒

原圖見

雨傘運動至今超過一個月,為文之際。坊間廣傳警方準備在星期四清場,結果難料。然而無論如何,「香港已經不再一樣」。

香港的媒體生態亦然。

筆者上週應教協民主教室的邀請,到金鐘佔領區談雨傘下的新媒體,談著談著,其實發現力不從心,我們還沒有好好整理運動以來媒體生態的變化,甚至是獨媒自己本身的變化。雖然在教室上「講到亂曬」,不過聽眾都興趣滿滿,熱烈提出問題,本文嘗試系統一點,寫下運動以來的一點想法及經歷。

網絡媒體關注度激增

最明顯的變化,是各個網絡小媒體在facebook的關注度,有爆炸性上升。截至今日(11月12日),〈香港獨立媒體網〉專頁運動爆發前,專頁讚好數為18萬,目前則為39萬。讚好上升幅度大增的另外兩個媒體為〈熱血時報〉及〈SocRec社會記錄協會〉,分別由約6萬及5萬上升至26萬及18萬。學民思潮創辦,延續主場新聞包裝新聞運作模式的〈破折號〉亦有近10萬讚好。(某些主流媒體facebook守專頁,也有不少的升幅,如〈蘋果日報〉、〈明報即時新聞〉等)

信徒反思:舊妹仔和新奴隸有多大分別?

圖片來源:註一

928催淚彈轟向人民,無論你在現場、電視機前、電腦螢光幕前,沒有躲避得了。當人人對此議論紛紛,對於日日高舉上帝公義及慈愛的香港信徒,更是不可迴避。教會當中有的固守中立,不表立場;有的更甚是迴避討論,恐怕帶來分裂,破壞聖經中的「合一」。我預見佔中標誌著香港民主爭取已踏新一步,帶來的分歧只會更為尖銳,教會及信徒更應趁今次好好整理信仰與社會關懷的原則,做好聖經中要求鹽和光的功效。

教協一班義工在每晚於金鐘舉辦民主教室,我於2014.11.6邀請到馮國強傳道暢論基督徒的社會關懷。書寫此文,特別向大家分享當晚所得,也希望大家再思考信徒與社會的關係。

洗腦、公關與民主

本人從事大企業的公關工作超過十年,工作是透過廣告以外的方式,宣傳企業品牌及其產品。不用廣告的原因,並不為節省成本,而是因為讀者傾向相信報刊內的文章,多於直接的廣告。

我的工作包括安排飯局,為公司高層與記者建立關係,提升其見報率;籌辦記招宣佈公司資助的「獨立」市場研究,製造新聞以曲線告訴讀者,你需要我們的產品;舉辦活動安排代言藝人出席,期望佈景板上的公司logo,能出現在第二天的娛樂版上;又或是為老闆寫講辭、新聞稿等企業文字工作。雖然在行業十年,但有如其他同行,我們多沒深究公關行業背後的理論和起源。

我最終因受不了每天寫沒實質意義的假字而辭掉工作,因成為freelance多了時間思考,才認識到公關的歷史和當中的關鍵人物-公關之父Edward Bernays。Bernays對近代歷史具關鍵性影響,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沒聽過其名字。Bernays 創造了公共關係這行業,是他開創了product placement,focus group,名人代言商品等現今常用的市場推廣技倆。我希望推薦BBC的一部舊紀錄片 “The Century of the Self”,道出Bernays利用其舅父,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Bernays不只改變了市場推廣和公關行業,他更改變了整個世界,將主動的市民改變成被動的消費者,他更影響了民主背後的運作。

雨傘運動,下一站...?

(獨媒特約報導)文化界監察暴力行動組於星期日(11月9日)舉辦論壇,討論雨傘運動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思索上與方向性的刺激。內容包括近日爭論不斷的退場問題及雨傘運動未來的何去何從。論壇主持為文化監暴召集人舒琪,而四名嘉賓分別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時事評論員黎則奮、 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及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

黎則奮首先分析雨傘運動,他指運動與本身三子所構思籌劃的有所不同,他們實際上已經退出,但主流媒體仍以他們的意向解讀成運動的發展方向,令原來沒有大會、大台,沒人能領導的運動更矛盾。他相信激進派批評三子是因為旺角是他們自己打拼而來,主要由基層群眾組成、與全鐘等佔領區有目標分別。他認為是次運動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是數個深層次矛盾的大爆發,而成因有三:

1) 地產霸權導致貧富懸殊
2) 世代之爭
3) 中國問題及本土主義的興起

他又指,參與行動的多是年青人,因為由數據顯示,年青人十年來平均入息幾近沒有上升,難以生活。故此他們都沒有退路。

懷舊老店新鮮人——九十後復興五十年老店新香「茶記」

「新香士多」及「新香快餐店」

「今日要不要去挑戰『新香』?」中六那年,朋友笑著問。

位於屯門虹橋的新香「茶記」(下簡稱「新香」),是筆者中學時代經常光顧的一間小店,小店分兩個舖位,一邊廂是「新香士多」,另一邊廂是「新香快餐店」,兩者之間只相隔一條小巷。「新香士多」店面不足六十呎,樓上有閣樓,「新香快餐店」店面連廚房約一百多呎,小店雖小,但以一間「茶記」而言已是五臟俱全。

「挑戰新香」,是一個令筆者會心微笑的中學回憶。當年每次到午飯時間,大家都會三心兩意地想到哪吃午餐,當有人提議「食新香」,大家便會竊笑。小小的舊式茶記比我們熟悉的普通餐廳多了一份神秘感,因此亦會有一些類似「聽說『新香』的食物『好伏』」、「『新香』的老闆好有趣」的小傳聞,當年的我們常抱著「挑戰」的心態到「新香」午餐。當時筆者最愛吃的,是超有「鑊氣」的五香肉丁炒公仔面。

沒料到幾年後重遊舊地,舊日淡靜的小社區多了很多食肆,亦訝異地得知「新香」竟由兩位年輕人後接手了,在好奇心驅使下,筆者再次「挑戰新香」。

由玩音樂開始 因緣際會接管「樓下」老店

【西港島線系列】西港島線通車 巴士路線點搞

原圖:港鐵面書專頁

港鐵西港島線鐵定於本年底12月28日正式通車,惟除了西營盤站初期不提供服務引起公眾關注外,大家亦應注意西港島線的幾點配套安排。

一、新巴18已死?

因為「雨傘革命」而一直暫停服務的城巴路線3B及新巴路線18,均是預定在西港島線通車後取消的路線。而因為西港島線通車日期已確定,因此這兩條路線很大機會再不會投入服務而直接取消。(編按:其實兩線均可改道繼續提供服務,疑是乘佔領運動而提早變相取消。)

問題是,新巴18並不只服務西區居民的,因此西港島線投入服務並不能完全取代此線的服務。由於18來往北角至中環一段取道灣仔北,不經人多車多的怡和街及軒尼詩道,車程極具吸引力。每當繁忙時間定必「客滿」,甚至出現「飛站」情況。

一旦18取消,儘管新巴承諾會為路線18P加班,以及將路線2往上環方向改經港灣道以取代18,可是仍然有幾個問題會浮現:

一、18P 只會於早上繁忙時間,加開五班特別班次,由北角開出,前往中環,取代原有路線18的服務。究竟五班是否足夠呢?要知道,現時路線18於該時段的班次為7-8分鐘一班;

二、路線2儘管價錢比18吸引($4.1 vs $5.2),可是往上環方向,2需要繞經銅鑼灣道及大坑,失去18的特快效果。究竟路線2的分流作用有多大?如果不大,那18P「爆煲」的機會就更大;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509
  •  2510
  •  2511
  •  2512
  • 2513
  •  2514
  •  2515
  •  2516
  •  2517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