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成為「聰明城市」(Smart City)—建立智能、低碳、易行的社區。政府冀在這一大片內容空泛的重建土地上注入新元素,建立創新、智能的城市形象,為市區重建樹立楷模。
九龍東正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往建立的社區連繫和地方色彩在推土機下土崩瓦解,豐富的城市內容和故事亦逐漸被淡忘。高調建議將九龍東打造成所謂的「聰明城市」,不禁令人有種欲蓋彌彰的感覺。城市智慧是區內居民合力營造和累積的成果,社區的文化傳承、居民的參與以及自由共享的空間全是有機、由下而上、雙向互動的體現。突然「被聰明」的九龍東,令人錯愕之餘,亦令人擔心這種由上而下灌輸的「聰明」概念最終會成為市區重建的方程式,將城市設計單一化,局限了城市發展的可能。
對於政府的「聰明」大計,我們或會感到一頭霧水。但其實大家對「聰明」這個概念如何在社區實踐並不陌生,也深深明白當中所需的條件。香港市民在一四年共同塑造三個令人喜出望外的聰明社區,利用智慧、技術及創意,突破種種空間的局限,成功建立既強大又能自給自足的共享社區:在馬路兩旁石壆搭建的木梯、於綠化帶開拓的農田、在夏慤道興建的自修室、市民設計的自衛裝備、舒緩催淚煙的溶液、牢固的鐵馬陣、工人搭建的竹棚、無處不在的藝術創作......市民利用他們的智慧、技術和創意,解決各項問題,衝破種種局限,一步步塑造多元共融的社區,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