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一群梁振英沒接觸過的科技人員「一人一相」反對倉促成立創科局

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

我們是一群你沒有接觸過的科技業界人士,對於你最近在立法會表示「業界都很心急」,恕我們不能認同。日前,不少業界人士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表示反對倉促成立創科局(詳見附件)。因此,我們組織了「一人一相」活動,以進一步收集業界的聲音,並讓政府明白業界對於馬上成立創科局絕非一面倒的支持。

「一人一相」所籌得的每一張相片,得來不易。參與「一人一相」的每一位從業員,除了要付出時間製作相片,還要在 Facebook 裡公開發布,等同於在家人、朋友和同事面前公開自己的立場。作為業內人士,這需要一鼓不平則鳴的勇氣。當中有許多人會介紹自己的工作,並陳述反對理據,發佈後更會引來不少業界內外人士激烈討論,交流心聲。因此,這些相片,和普通的一個聯署簽名,分別很大。「一人一相」為的不是以數字證明我們的理據,相反,我們要政府看清楚我們每一個從業員的一顆真心,一顆為業界及香港謀福的真心。這亦與創新科技不謀而合,創新科技從來不以數量自居,質量才是成敗關鍵。

可惜的是,特首和不少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均沒有上 Facebook 的習慣(可能是不懂得使用),一直漠視我們的聲音,所以才會說出如「業界都很心急」等魯莽說話。

七一又關動保事?

文:陳燕遐

剛過去的七一遊行,倡議動物權益的團體在灣仔申請了街站。我第一次企街,教書人面皮薄,為動物也就豁出去了。在街站派《動物生命報》的時候,有經過的市民問:「這跟七一上街有什麼關係?」語氣似乎頗不以為然。

每年七一,遊行路線沿途街站林立,各類團體各種議題都把握這機會爭取曝光,爭取市民支持,面對五花八門、目不暇給的街站,也許很多人心裏都有同樣的疑問:這跟七一有什麼關係?回歸以來七一遊行的主題都與政治密切相關,尤其2003年民陣發起的七一大遊行號召了超過50萬人上街,美聯社形容的「憤怒和憂慮的香港人」成功迫使政府擱置二十三條立法,自此七一便與本地政治議題劃上等號。然而,各種社會民生議題其實一直是七一遊行的中堅,議題之多之廣如百花齊放,一度有擔憂會模糊了七一遊行的焦點。

你照顧我地兩個,好攰㗎嘛!

「你照顧我地兩個,好攰㗎嘛!」阿囡說這句話時,正是細佬出世後第一次母親出差後、本人被細佬搞到無覺好瞓兩晚之日,差不多要發火鬧阿囡食飯又扭屎弗花之時。聽罷這樣的說話,真是哭笑不得。

查看網誌,上一次更新是2月尾,當時細佬才出世兩週。四個多月轉眼過去,網誌沒有更新正好說明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即得閒死唔得閒病。有朋友分享過生第二個孩子後絕對不只是1+1那麼簡單,真正體驗過後才知道這說話背後的厚度。

記得大囡出世後我放了一個月的假在家中幫忙,雖然當時覺得累得不成但還是看了不少的書。早上有陪月幫手,我與太太那個月其實睡得挺多,而且我還明顯增磅了。小兒子出世後,開始時晚上睡不好,早上一起床就要面對大囡的「苛索」,簡直是潰不成軍。

但其實我是沒有喊累的權利的,相比起細路的媽媽。這幾天老婆因新工作出差,我在我母親的強力支持下仍然覺得十分勞累。而之前幾個月,我老婆孩子的媽卻經歴著帶孩子、上班,以及外父重病住院到及後過身的重擔,我實在不知道老婆是怎麼撐過來的;那段時間中我當然是照樣的上班、需要出差時就出差,老婆也沒哼聲半句。

書展的兒童天地是孩子的天堂,還是地獄?

孩子以前走進書展前都尚且看到一絲興奮,不知何時起,卻見從書展走出來的孩子都是一臉愁容。是書展讓孩子變苦嗎,還是是社會把書展的定位扭曲了?

甫進入三樓屬於兒童天地展覽廳,只要你是攜著一名小孩子,不同攤位的推廣員就會一個箭步走到你身旁,問:「孩子是否小一?小三?小六⋯如果是準備升小一,就要買英文拼詞練習,好讓他/她豐富vocab bank;如果升小三,就一定要選擇TSA練習,我們有齊中英數;如果是小六,就要買多點初中語文練習,穩固了根基才可應付公開試;升中六就更加不得了,只操past paper是不足夠的,我們具有不同科目模擬試題,掌握不同答題技巧,一定可以奪星而回的⋯⋯」此彼不落的推銷聲會響備整個會場,你會問:這鬼是兒童天地?!

孩子愛進兒童天地是他們憧憬兒童天地是他們的後花園,可以拋棄平日無窮無盡的補習、默書、抄詞的生活,在這裡找到他們心底所渴望追求的知識,而非硬邦邦道理。但是,在會場走了一趟的筆者,卻看見售賣補充練習的攤位人流絡繹不絕,正在等候付款的人龍未曾有消散跡象。家長手執著不同的「全方位應試攻略」、「入U摘星練習」、「快樂寫作手冊」、「TSA模擬試卷操練」⋯⋯孩子默默走在後面,追趕著父母急促的步伐,只見一臉疑惑。今時今日的兒童天地,究竟是孩子的桃花林,還是孩子的活地獄?

鉛來錄音機

文:築蟲@思政築覺

鉛水風波越演越烈,政府每天拉大隊開記招,反應之快力度之大,簡直可媲美佔領初期。平心而論,政府在安排供水、驗血等補救措施是合格的,但公關、調查方法及檢討機制則慘不忍睹。張炳良局長昨天懇求傳媒打下留情,謂房署職員已經「做到三更半夜」。筆者曾在公營機構服務過,絕不質疑房署員工的壓力,但公務員的這些血汗又是否花得其所呢?

要知道政府每逢回答一個公眾提問,小至一個電話查詢,出街的新聞稿/台辭/答問備考(Q&A),皆要經過無數部門/小組審核,花費人力物力不計其數。作為面對傳媒的首長級官員,皆要熟讀下屬為其預備的「貓紙」(line to take),其用字精準之要求往往到了矯枉過正的程度。當筆者看到房署署長因「怕讀錯」而沒有透露總承建商名字時,我真心相信他是「唔熟書」而已(因為這些公開資一查就查到了,根本無需亦無可能隱暪)。可見「緊跟貓紙」對官員來說是多麼重要,「人肉錄音機」就是這個意思。房署職員要在短短幾天預備數以百頁計的Q&A,其壓力可想而知。

就正正是這種過份小心眼,就算前線公務員花多努力,找了多少証據,能向公眾正確表達的,恐怕不足十分一,這些公開資料,恐怕更要被千錘百煉的假字所掩沒,變成沒重點沒靈魂,公眾越聽越火滾的假字。比如說黃碧雲議員與水務署助理署長的電台對質,當黃議員三番四次追問水務署會否調查中國建築,水務署只不斷重覆:「持牌水喉匠有責任」

誰說鉛水無毒 先把鉛水喝掉

公共關係真的很重要,面對鉛水事件般的危機,更見重要。

7月10日,衛生署在啟晴邨被驗出食水含鉛後,衛生署代表在居民大會如是說:「現時評估仍是低風險,間中超標無損健康,除非長期飲用。」;7月13日,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會見記者時表示:「相比世界其他國家個案,有關樣本超標水平不算太高。」

7月15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主任程卓端醫生仍在記者會強調:「一生拉勻計飲不明顯威脅健康。」食衛局長高永文同日在立法會表示:「若食水含鉛量符合世衛標準,長期飲用應該無問題。」

在政治危機關頭,官員重複着搞不清周遭情形的說話,只會令問題火上加油。你不會在火場面前說「一生拉勻計呢,火都不太威脅人的生命……」這陣膠味,完全是幫倒忙。按此說法,以後有人駕車超速,大可向慈母辯解:我的車速一生拉勻,也不明顯快很多。

或許,只是或許,居民短期飲用含鉛食水,真的不太威脅健康,但專業人士所以為公眾信任,不但是基於其所屬範疇知識,更包括應對事情的幹練。他們應該明白,當工程黑幕不斷被揭示出來,愈強調沒有問題,反而愈令人覺得有問題,現在新公屋居民大都人心惶惶,說怎樣調查怎樣預防也比說沒問題好,官員的措詞卻像不解苦况,並沒有從居民設想的打算。

學生要求改革大學條例 廢除特首必任校監制度

(獨媒特約報導)各大學學生會及學聯昨日(7月16日)由香港大學遊行至禮賓府,要求廢除行政長官必然出任資助院校校監的制度,及修改院校校務委員會或校董會之組成,以保障院校自主。學生到達禮賓府門口焚燒大學條例,以表達對現有條例的不滿,及對推動改革的訴求。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要求校方立刻處理委任前法律院院長陳文敏為副校長的事宜,將視乎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的回應,考慮是否將行動升級。

是次遊行未有申請不反對通知書,隊伍欲沿上亞厘畢道直接前往禮賓府正門時遭警方阻截,被要求跟從警方指示,從下亞厘畢道前往禮賓府東閘後門。學生則認為遊行示威本是公民應有的權利,無須申請,更不應遇到任何阻撓。雙方一度對峙,警方更一度展示黃旗,學生其後跟從警方指示前往禮賓府東閘。

執達吏明抵馬屎埔收地 村民促停「原址換地」政策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上月19日,通過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兩份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受影響的馬屎埔村村民區流根日前收到執達吏的第一封信,要求他在明天(7月17日)前交出土地。馬寶寶社區農場聯同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古洞北發展關注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土地正義聯盟及東北支援組,直斥政府和地產商勾結,將公共政策問題扭曲為居民與地產商之間的私人糾紛。團體要求政府立即中止「四萬呎原址換地」措施,並公開所有換地資料。

「四萬呎原址換地」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措施之一,意思是在發展範圍內,如果業權人(即地產商)擁有4萬呎以上土地,就可以在2016年4月前申請將土地用途由農地轉換成住宅用地。目前馬屎埔最大的業權人是恆基,擁有逾8成的土地。

未審議先迫遷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稱,在2016年才會向立法會申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撥款,團體斥地產商「未審議先迫遷」,在法定程序仍未完成前就開始收地,造成程序上的不公義。

是次收到執達吏信件是村民區流根,他的女兒區晞旻稱一家人已在村內紮根三代,地產商20年來都用不同手段迫遷,而「原址換地」無疑是鼓勵地產商加快收地,忽略村民的居住權利。

謊稱前期勘探 荃灣1億重點項目偷步動工

半個西樓角花園被圍封。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3年1月提出預留1億予每區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荃灣區議會在同年3月議決用全額重建西樓角花園。工黨、民主黨及新民主同盟社區幹事連同地區組織荃灣社區網絡及荃灣居民服務社昨日(7月15日)在西樓角花園舉行記者會,批評區議會諮詢不足,又在短短兩個月內草草決策,對真正需要解決的交通擠塞問題視而不見。

現時項目尚未獲立法會財委會批出撥款,但建築署已在花園架起圍板拆卸涼亭,新民主同盟地區幹事王珮芝質疑政府「未通過先上馬」,破壞程序公義。荃灣民政事務處指有關工程是前期勘探工程,然而根據區議會文件,勘探工程早於去年10月已完成。

鉛水事件:要推卸責任到幾時?

(攝:陳裕煒)

是時候整理事情始末。

公屋單位發現鉛水事件至今,雖然仍有相當多的謎題有待政府部門交代,包括房屋署訂做的喉管檢驗程序是否妥當、食水的鉛從何而來等等,但繼啟晴邨後,葵聯邨、水泉澳邨先後發現食水樣本含鉛量超標,肇事屋邨中,啟晴邨、水泉澳邨由中資背景的中國建築負責工程,葵聯邨則由港資、「梁粉」羅康瑞任主席的瑞安建業承建,筆者認為,這已不僅僅屬個別公司失誤,而是整個建屋制度存在相當大問題,使劣質喉管能夠通過建造、驗收程序、如果沒有人揭發,現在還可以大剌剌使用。

承建商造件 水喉匠埋單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43
  •  2344
  •  2345
  •  2346
  • 2347
  •  2348
  •  2349
  •  2350
  •  2351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