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不在香港,反而帶點距離地觀察大集會期間,各運動持份者開始醞釀的矛盾,與及這場運動的一些特質。只依靠收看直播,與閱讀認識和不認識的集會參與者在社交網絡的陳述(美其名為散漫的網絡民族誌),嘗試綜合了以下觀察。
1. 似乎許多參與者對「分組討論下一部行動」感莫名其妙(不是極抗拒的話),因現場較早時段(香港電視員工集會期間)已凝聚了初步公眾共識,留守至特首回應及發牌,是香港電視員工採取的策略,也迅速得到集會者支持。「分組討論」出現的timing和場合變了錯位,而群眾亦非帶有這種動機和預備前去集會,以致「直接民主」的理想,在現場反而變成動搖參加者參與的障礙。
2. 集會明顯出現了兩群低度整合的主要組織者,而群眾無法弄清兩者的關係。在香港電視員工發言的時候,他們明顯是現場的領袖與維繫群眾的人物,另一班組織者,即開放電視行動的網民等(有大學生、有社運活躍參與者),則盡力提供大型集會應有的支援。問題是,兩者的關係看來並不清晰。似乎在現場得到認受性的領袖,是前者,但前者並不在意領導群眾的角色。後者嘗試拾起前者遺漏的工作,但後者擔當這個角色,與希望impose的方法,看來與群眾的意願有大落差。開放電視行動希望強調讓群眾由下而上組織,但首先那極其困難,二來群眾已唯香港電視員工馬首是瞻,因此就有了錯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