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並非只是七十多天。長期運動要贏,雨傘世代的經濟勢力亦是重點。最近很多同伴引述了李小龍的話:像水。政治或街頭運動以外,在商業領域,我們亦需兵形如水,佔領一切能佔領的經濟空間。最好是能將現有顯露出來的能量,融入商業領域中。文化創作,是其中一個途徑。
文化創作,從來都受整體政治社會形勢所影響。沒有社會變遷,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沒有靈魂。中國近代的文化創作,最興盛莫過於民國時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動盪,令很多人有話要說。魯迅的棄醫從文,就是例子。香港在六十年代開始,經歷了一個文化高峰。當時的冷戰,華人社會化成壁疊分明的兩岸三地,提供了無數的啟發。回看當時的作品,很容易能看出各種明喻隱喻。
雨傘運動,是一個分水嶺,無論長遠結果如何,香港也將轉型。沒有人希望會出現動盪,文化創意亦不需要政經動盪,但是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共同觀念、乃至文化符號,都已經在急速轉變。這種轉變,能化成創作能量。所以筆者認為,香港未來十年,應可迎來另一波文化高峰,而當中最重要的作家、詞人、導演,很可能是今天的中學生或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