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編輯室周記:中港政治霧霾

攝:Manson Wong

過去一周,天氣陰沉,空氣質素很差。

當然,香港空氣裡的PM2.5遠遠不及北京的嚴重,仍受霧霾困擾。跟北京一樣,香港的政治霧霾,也比PM2.5更令人窒息。

柴靜的《穹頂之下》,有超過二億點擊,這個數字,撇除了名人效應,反映環境污染是國人極為關心的議題,也使中央政府由默許影片流通的姿態,180度變成禁止播放,因為它不能讓這二億點擊,化成為民間的共識與民意,成為共產黨的政治壓力。

事實上,自共產黨於2013年開始打壓推動以「公民」作為主題的維權意識的自由派意見領袖以來,大陸的互聯網大眾沉默起來,這大眾大概是默默觀看並傳送《穹頂之下》的二億人。

劈柴

網上輿論,最響亮的,是一些極端的聲音:極端民族主義、毛左、陰謀論者。結果,就《穹頂之下》的論討,演變成「劈柴」的聲音:民族主義者指責她於美國生孩子,在中國沒有發言權;毛左指她以環保之名,推動媒、化、石的市場化為實,出賣國家利益;陰謀論者說她參與了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有的甚至以其他異見者被捕她卻能安全發聲作為助證,指她是中共棋子﹣﹣我很驚訝,在中國,如果一個異議者沒有被捕被打壓,竟然變成了原罪。

傘下獨媒回顧採訪點滴

(獨媒特約報導)富德樹屋開放日」於3月14-16日舉行,富德樓各個樓層的文化藝術單位也有參與,舉行不同活動開放予公眾參觀。位於9樓的獨立媒體(香港)舉辦「傘下獨媒:雨傘運動照片/裝置展」,展出了記者於雨傘運動的拍攝的照片,以音效和帳篷重現佔領面貌。獨媒攝影記者Gunam Lam和Manson Wong在開幕禮分享了採訪雨傘運動最深刻的事和得與失。

batch_IMG_1285
獨媒攝影記者Manson Wong(左一)及Gundam Lam(左二)。

未完的《夢想之路》(Selma)(一):由Zendaya在奧斯卡的黑人頭說起

今年奧斯卡在台上台下都有一條未完的夢想之路,台上有失意於電影金像奬的《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Selma),台下有歌影雙棲的黑人混血女星 Zendaya,因駁了個黑人頭(dreadlock extension)而被時裝達人Giuliana Rancic揶揄她: "I feel like she smells like patchouli oil ... or weed." Patchouli oil(虎尾草油)氣味和weed(大麻)兩者都令人聯想到不是什麼好東西;前者氣味刺鼻,多用作止汗劑,暗示骯髒;後者的潛台辭就是指癮君子、邊緣的階層。

Zendaya立即在Twitter情切回應:「美國黑人卷曲的頭髮在社會中已受夠了無知人的論斷。我以dreadlocks出席奧斯卡就是要提醒有色人種:我們的頭髮其實已夠好!對我來說,dreadlocks是美和力量的象徵,就像獅子的鬃毛...」Post 一出,引來網民大撐,結果Giuliana要在電視公開道歉。

但若不是Zendaya有知名度及網絡話語權,Giuliana的嘲諷只不過是另一則白人間流傳的家常笑話。就如在Oklahoma一個留dreadlocks的黑人學生被學校趕回家,但白人卻可以梳辮子上學;又或者白人留dreadlocks卻被時裝界吹棒為"edgy" and fashionable。

香港人說:命運自主。

教育專業不容干預──進步教師同盟譴責羅范椒芬關於教育言論的聲明

圖:星島日報

對於羅范椒芬於3月12日接受鳳凰網訪問時提出的抓年青教師、讓每一個大學生到國內上課等言論,進步教師同盟表示震驚及不滿,並予以譴責。作為現任行政會議成員、港區人大代表、前教統局局長、常任秘書長,此等言論,實是干預教育專業、干預學術自由。

羅范椒芬接受鳳凰網訪問時表示,為增強港人對國家認同感,建議當局考慮在師訓加入國情教育,例如要求準教師到內地大學讀一個月國情課,作為入職執教的基本條件,強調要讓學員理解管治大國的困難、複雜,才會產生認同感和同理心。她又提議香港的大學讓每個學生帶學分到內地上一學期課,認為通過這種交流,能讓學生對國家有不同看法。羅范椒芬更於3月14日在北京向傳媒解釋,認為「教師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也要裝備自己,對國家及香港有全面客觀了解,而現時教育及大學,並無有系統的制度介紹國家方方面面,如果能讓將來做教師的學生,有充裕時間全面客觀了解國家,將來有人提出疑問,便可有思考框架,對理解政策有幫助。」此等言論,實是干預教育專業,更是對本港師訓機構和大學教育的貶抑及不信任,到內地上國情課作為入職基本條件之說,實是強迫新入行的教師接受所謂的「國情教育」,是一種威迫與利誘。

安樂死前,他只想看一場比賽

史高碧特與女兒站在球場邊。

如果你的生命明天就完結,今日,你會去做甚麼?史高碧特(Lorenzo Schoonbaert)選擇了足球,他拖住虛弱的身軀,與女兒坐在看台上,觀看心愛的球隊比賽。他臨終前最後一個願望,就是想見證布魯日贏波。

2015年3月1日,41歲的史高碧特戴住冷帽,圍上頸巾,拖住7歲的女兒,走進布魯日的主場贊比迪球場。這是他最後一次入球場,最後一次看布魯日比賽。史高碧特過去20年受絕症折磨,經歷過大大小小37次不成功的手術後,最近醫生表示束手無策了。這是一個完結,也許也是一個解脫。

跟醫生及家人商量後,史高碧特不堪疾病的折磨,決定安樂死。原本他打算在2月離開人世,但一個心願,讓他延遲了安樂死的計劃。「我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我的球隊再贏多一場比賽。」就在3月的第一日,他入場觀看布魯日主場對比魯維斯的比利時甲組聯賽。

兩父女拖住球會的吉祥物出場。

蘋果百萬報酬徵報料 壹傳媒工會憂慮

編按:實行讀者「爆片爆相」獎金制度的蘋果日報,今日刊登廣告再度加碼,報酬可高至一百萬。壹傳媒工會發出聲明,擔心極高的報酬或有人會不擇手段製造新聞,甚至出現假新聞以期獲取獎金。工會亦擔心一旦養成用錢買新聞風氣,將令記者正常採訪愈來愈困難。工會要求管理層珍惜報章公信力,以免1998年「陳健康事件」(記者付錢予受訪者召妓拍下「獨家」照片)及付錢向警察買料醜聞的事件,要求即時終止巨額獎金計劃。

【壹傳媒工會 Next Media Trade Union聲明全文】

壹工會對巨額獎金計劃感憂慮

《蘋果》今日刊登廣告,以一百萬元作報酬,徵求讀者提供短片或照片。以現金報酬方式蒐集新聞,在新聞界行之已久,但工會憂慮,當酬金推高至遠超一般人的月入甚至年薪時,就會造成新聞工作者不願看見的現象。

1. 工會初步徵詢過同事意見,他們擔心,為了奪得巨額酬金,有人會不擇手段製造新聞,包括偽造新聞故事、偷拍或非法取得短片及相片,恐怕會引人犯罪,敗壞社會風氣,《蘋果》誤報假新聞的風險亦大大提高。

女權香水廣告—看清楚史上最偉大的搖滾女歌手

大家最近看電視(咁就緊係唔係講緊亞視啦!),有沒有留意到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那個香水廣告?

如果你知道是哪一個廣告,有沒有留意到廣告的配樂,是一首由一把相當沙啞粗糙的女聲演唱、旋律相當粗獷的歌?

那是六十年代的迷幻騷靈天后—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的經典歌曲Piece of my heart。即使你對珍妮絲不熟悉,大概也能從開場那一段結他聽到一種六十年錄音的粗糙及狂野—就更不用說珍妮絲狂放的歌聲了。

兩種截然不同的美

以色列出生的妮坦莉在1993年以12歲之齡演出《這個殺手不太冷》一鳴驚人,彷佛就是個天才演員。之後她一直是美國有名的「學生情人」,私生活也非常檢點。後來她更考入哈佛大學,畢業之後才重新全面投入演藝工作(跟其他一些童星年代就在大銀幕成名但一直往下沉的演員如《海角驚魂》的Juliette Lewis或《鋼琴別戀》的Anna Paquin相比,星途實在有天淵之別),非常關心各種社會政治議題。她漂亮、有才能、聰明、優雅。

【傘下獨媒】雨傘下的赤子之心

回想五個月前的片段,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早於922罷課始起,獨媒已日夜分派人手進行採訪。雨傘運動啟動前夕,各位前線同事更通宵達旦的留在佔領區,而一眾幕後的編輯們,為獨媒於整個運動期間的資訊傳播上,實在付出了許多精神及心血,亦是不為人知的。記得於群眾首次佔領龍和道不果後,我半夜三點回到獨媒的辦公室,有的同事已在沙發上倒頭大睡,而一位編輯仍望著發光的電腦視窗,面目無光的對我苦笑:「我已經幾日冇番屋企坐係度做嘢。」

因此,我由衷感謝留在辦公室中,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工作的編輯同事們。

雨傘運動期間,我常到旺角。可能在外人看來,旺角給人的印象是周而復始的衝突及口角,以及更多的路線之爭,然而若你細心觀察,總會發掘到不少動人的故事,當中的每一位主角所付出的努力,小至一名中學生獨自拿著掃把義務清潔彌敦道,大至一眾地盤工人以身犯險,走在前線保護學生,他們都不是滿腹經綸的學者,亦不是有遠大理想的學生領袖,他們可能只是每一名平日與你擦身而過,毫不起眼的香港人,但當你去了解他們的背景與參與運動的原因,你會發現,你們唯一共同擁有的,亦是現時香港人最為匱乏的——一份赤子之心。

傘下獨媒:雨傘運動照片/裝置展

【傘下獨媒】攝影師不只是目擊者

攝:Manson Wong

在東北發展示威期間,有人在海富中心附近衝出馬路。警察便移動鐵馬,想攔截這些示威者,於是有人想衝擊,而警察當然便拿出胡椒噴霧,用手撥開示威者的雨衣。當時我撥開了警察的手,然後舉起雙手。

那個年青人當然走開了。不是到生死關頭,正式的新聞從業員並不得參與任何報導的事件。但我們這群既不是正式新聞從業員,亦非示威者的攝影師,在拍攝新聞事件時,參與的界線在哪裡?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參與?在雨傘運動中,攝影師的角色和崗位是甚麼?當眼見有人被噴胡椒噴霧,攝影師應為他淋水,還是拍攝別人為他淋水?攝影師也是有感覺的,那在某些情況下叫一叫口號又可以嗎?叫口號是一種表態,示威者是認識的,行家也是認識的,在網媒的角度出發的我們,該如何報導雨傘運動?「我的眼睛就是證據」、「我甚麼都不會,只懂拍照」這類說話,說到底,是否真正有助整場運動?

我認為攝影師最後始終逃離不了一個課題:作為一個人,攝影師應懂得思考。這樣,攝影的意圖便出現,亦同時成為拍攝的最基本重心。雨傘運動的攝影角色在那裡?在運動前期的第一個月裡,圖片的供應需求是很大的,瀏覽量很高,但到運動後期便不然。那時候的圖片已具備故事性的論述,譬如金鐘夏愨道留守村民的故事,把「我要真普選」以及「公民提名」這些訴求傳播開去。圖像的需求少了,這反映了甚麼?攝影的價值是甚麼?我們為何需要借圖像去推動這場運動?

巴士線公開投標市民有著數 將軍澳至荃灣巴士線收費比往美孚低

(獨媒特約報導)將軍澳區一直要求設立全日巴士線往來荃灣,運輸署3年前提出以取消692(坑口至中環)作交換,692在2013年11月30日取消後,拖延至今,終於確實在3月28日由九巴開辦將軍澳至荃灣巴士線。路線經招標程序,在競爭下九巴以比標書最低要求頻密的班次,以及比將軍澳前往距離更近的美孚($10.5)及紅磡($9.9)的收費投得,新線290及290A開辦首年只收$9.2。不少網友對班次及收費均感意外,認為是九巴為力保九龍區及將軍澳區市場,在競爭下提出優厚條件。

路線公開投標 乘客受惠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22
  •  2423
  •  2424
  •  2425
  • 2426
  •  2427
  •  2428
  •  2429
  •  243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