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港鐵興建沙中線,在土瓜灣站地盤一帶發現大型古跡遺址,堪稱過去六十年來香港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工作尚未完成,但港鐵聲稱已獲政府同意,在第一期考古現場,佔地約15萬平方呎的範圍重新動工,因此被破壞的遺蹟超過200個。根據法例負責文物保育的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長陳茂波至今尚未向公眾交待,更未指示港鐵停工。

陳茂波在4月20日的網誌上提及這項考古調查,確認「發現了由宋元時期到廿世紀六十年代的遺蹟遺物,其中一口屬於宋元時期且保存狀況良好的方井,更是首次在香港發現,顯示一千多年前在啟德區內已有人居」.「沙中線鐵路發展項目,正好提供契機透過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機制,為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作一個系統性的審視。」他當時表示會原址保育上述宋元時期的方井,並會作進一步考古勘測,完全沒有提及政府會把遺址交還給港鐵動工,直至上周有傳媒向古蹟辦查詢,才揭發不少古蹟正被挖泥機和打樁機蹂躪。

圖:核災對人與環境的影響——切爾諾貝爾的松樹齡輪,揭露核災前後的生物異變——對木質的顏色、密度、與生長速度都有很大的影響。(科學家Timothy Mousseau 在考察切爾諾貝爾的時候拍下這封面照片。仍在衰變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將整個物種滅絕。)

(原載於《星期日明報》 P06 | 讀書 | 時令讀物 | 2014-04-27 | 文:文彥)

時年73 歲的台灣民主運動推手林義雄,回到34 年前家人慘遭殺害的舊宅,開始了無限期絕食,以死呼籲政府停建核四。台灣民眾在各地發起黃絲帶行動聲援這位絕食老人,要求實現無核家園。剛過去的福島核災三周年,全台灣也有十數萬民眾參加廢核遊行。

反觀香港,雖然福島的核禍害才逐漸浮現,雖然與邁入老化行列的大亞灣核電廠毗鄰而居,但港人似已淡忘核災的慘痛教訓。

其實,當年香港一百萬人反對大亞灣興建,人數之眾,直至現在都是世界少見的。當時正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切爾諾貝爾核災,市民立刻明白核電可怖的真相,便不可能無動於中。時隔整整28 年,再問人們對切爾諾貝爾的認識,則可能停留在擁核「專家」甚至教科書傳授的:歷史最大的核災只死了50 人,受疾病困擾的居民是心理壓力所致;核災隔離區內因再沒有人類的干擾反而使得動植物更生機勃勃,並沒有因核輻射而衰敗。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行動商討日(三)選出了三個政改方案建議,將交由6月22日讓全港市民投票選擇。三個入圍的方案均有公民提名,包括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和真普聯。究竟這個結果給予我們甚麼啟示呢?未來爭取民主的路應該如何走下去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歡迎賜教:

(一)

主張以公民抗命方式爭取普選的佔中行動,其本質決定了DDay3的投票結果。DDay3大約有2,500人參加,可以假設這班人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死忠」支持者,是最渴望看見真普選出現的一群人。為了爭取真普選,不惜要採取公民抗命行動,所以他們要爭取的方案大概也不會是溫和方案。現時社會上有超過二十個來自不同政黨和民間團體的政改方案建議,「死忠」民主支持者當然懂得分辨不同方案的民主程度,抑或是對抗中共篩選的程度。在深思熟慮之下,揀選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導致DDay3投票結果是三個入圍的方案均有公民提名機制,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情。

(二)

學界方案獲得1,124票,相信是來自學民思潮的支持者、大專生、社運界、民間團體等較進步的民主派人士;人民力量方案獲得685票,相信是來自社民連、人民力量、佔中後援會、蘭花系等支持者;真普聯方案獲445票,相信是來自泛民政黨的黨員和支持者。

圖: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昨晚和平佔中公布商討日(三)投票結果,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選聯盟方案均能入閘,反映佔中參與者絕大部分都支持公民提名,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任誰也不能否認。

民建聯葉國謙指投票是「小圈子選舉」,認為方案只是「篩選」出來。誠然,投票安排並非完美,如一部分學民思潮成員因未夠18歲不能投票。每個「未夠秤」的年輕人都應有權利對自己的未來表達意見,更何況,主辦單位似乎並未考慮到2017年時,該些成員已經可以投票,何以不能讓他們支持一個與自己切身攸關的方案呢?然而,將開放予所有18歲或以上又簽署佔中意向書的人參與的商討日投票,與只容許特權階級存在的「小圈子選舉」提名委員會混為一談,則未免比喻不倫。

投票日前,社民連公開呼籲支持者投票支持人民力量方案,被部分真普聯成員指「變節」,可是他們卻無視真普聯內各黨派內部都同樣出現所謂「變節」的情況,脫隊支持學界方案或其他方案。明人不作暗事,社民連公開投票意向,表明在「公民提名,必不可少」這個最大原則下作出策略性投票,務求確保公民提名能夠全取三席。而人民力量方案與真普聯方案均以公民提名及議會提名為基礎,差別只是秋毫之末,完全談不上變節。

根據多家媒體消息,曼城與巴黎聖日耳門兩隊因為違反財政公平原則,被判罰大約6000萬歐元(約5000萬英鎊)的罰款,同時來季歐聯報名人數來被削減至21人,全隊的總薪金也會受到限制。

在講述今次判罰之前,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何為財政公平原則和它的背景。財政公平原則為歐洲足協在2009年首次落實,在2011-12年球季正式執行。根據歐洲足協主席柏天尼所講,財政公平原則的用意是在於有太多球隊出現虧損的情況,而這個情況更有上升的趨勢,所以希望用這條原則強制幫助球隊達致收支平衡的狀況。而這原則最終在大多數球會支持下通過,正式實行。

在實施政策開始的頭3年,財政公平原則要求球隊每年的虧損不能超過4500萬歐元(約3500萬鎊),而這個數字要在明年開始進一步減少,只能允許最多的虧損為3000萬歐元。但這個虧損並不等同財務報表上的虧損,例如青訓的支出,和一部分特定資產的折舊,會被歐洲足協列入長遠投資,而可以在虧損中扣除。而買入球員的轉會費亦不是一筆過的計入該年的財務報表上,以一個2000萬鎊買入的球員計,如果球會和他簽約5年,該2000萬鎊就會攤分5年,分為每年400萬鎊計入支出。

文:思崎井

「兩億大餅」萬眾矚目,「文創界」視它為仙丹靈藥,只要有了這筆錢就能「持續發展」,全城文創熱。但誰在決定誰能得到補助誰不能?是誰默許這些人擁有至高的權力去選擇什麼是文化創意?文創是否大眾所必需的?有人說在社會還沒有一個共識時,為什麼要用納稅人的錢去搞些虛無的東西──雖然澳門稅收制度極寛鬆──補助一些或許只有中產會買單的項目?

無奈地,本地的文化創作導向,都很習慣躲在政府或政權背後。

先看看世界,設計或藝術品愈偉大,愈與政府無關,甚至是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文化創意的價值,與道德觀很相似,重要的內涵或價值觀通常很武斷,每個人心中的那道尺都不能勉強接受誰的對錯或美醜;但當文化創意打着商業掛帥的旗幟,創作人 / 藝術家就不怕有意無意被剝奪創作的自主權?文創的推手是創意,創意是想像力的實踐,為什麼(憑什麼)要由政府或者是文化官僚告訴你,你的項目賺大錢很值得被扶持,由小圈子的文化評審來選擇你們的文化認可,誰允許公共資源花落誰家?「國家機器的介入,將會傷害藝術文化的本質」,有可能成為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

深水埗重建清場期限已過  街坊留守爭取樓換樓

(獨媒特約報導)居住在深水埗桂林街天台屋多年的蕭太,受到市區重建計劃影響,5月5日是執達吏清場逼遷的限期,蕭太留守至今,精神受到極大困擾。市建局上星期拆去蕭太家的大門和鐵閘,但蕭太表示賠償未足以負擔現時同區住宅樓價,故將堅持至得到合理賠償及安置安排,在大廈門前亦擺設街站,希望讓更多街坊了解事件。

DSC01632
圖:蕭太

閘門被拆 精神壓力大

「在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個獨裁者想要鞏固自己的權位,並不需要做出對新聞下達禁令這種顯而易見的暴政措施。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確保新聞機構持續不斷傳播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大量轟炸觀眾,也毫不說明事件脈絡,同時新聞議程又不斷改變,也不闡明各項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而且不時穿插兇殺案與電影明星花邊的聳動報導──這樣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並且摧毀他們改革政治的決心。」

這是著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今年出版新書《新聞的騷動》(The News:A User’s Manuel )中的一段──雖然台灣不是一個獨裁體制,但這段話所有台灣人都會感到彷彿正是這個擱淺的島嶼所寫的。

我們都知道台灣媒體問題的嚴重:八卦化、瑣碎化、娛樂化,黨派化,但卻沒有真正重視台灣媒體的蒼白對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政治的惡質、公民精神的削弱、消費主義的支配,甚至對道德、價值與人性的扭曲。

狄波頓指出,我們對政治與政策或者國際新聞缺乏興趣,主要是因為新聞機構沒有讓這些事情和我們產生意義的關聯。他說:「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缺可靠的事實。重點不在於我們需要更多事實,而是我們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我們已經擁有的事實。」

停留在碎片化訊息

「小姐,其實我發生了一些意外,才來到了這裡。」

「其實,這座建築物之建築師也因為意外,被車撞死了。」

「他是誰?」

「高第。」

我對高第有特別興趣也源於這一場意外,發生在安東尼奧尼1975年的電影《過客》(The Passenger)。我沒有去過任何高第所設計的建築,本身對建築亦沒有甚麼認識,高第對於我最直接和深刻的印象,始終源於電影。

《過客》- 從高第中迷失自己

這一幕意外,源於積尼高遜所演的記者David Locke,在非州撒哈拉沙漠採訪期間,他所住酒店的同伴David Robertson意外死了,而他決定跟死了的那位調換角色,讓當記者David Locke死去,而自己繼續去演未知是什麼神秘身份的David Robertson。後來他到了巴塞羅拿,他發現以前做記者時之同僚因追查David Locke之死也到了這裡,為免被他發現行蹤,無意間走進了高第所設計的奎爾宮 (Palau Guell),在那裡遇跟Maria Schneider(曾主演《巴黎最後探戈》)所演的無名女主角第一次交談。

「其實,我覺得我可能現正被某些人跟蹤著。」

「高第的建築就是最好隱藏的地方,一個人想藏多久便多久。」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決心擴建三個堆填區及興建焚化爐,更在建制議員支持下將四個不同計劃綁在一起提交立法會工務小組,范國威議員更爆出工務小組主席盧偉國以 Whatsapp 「吹雞」,要建制派都出席支持。4月16日的工務小組會議,「三堆一爐」月因陳偉業及范國威議員臨時提出修訂動議而暫時未能通過,本月7日再議。政府一直表示民意支持「三堆一爐」,然而民意何來?獨媒跟進調查,發現最近一次發佈的支持民調,由一個「環保團體」世界綠色組織提出,調查方法問題多多,似是為政府鳴鑼開道。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688
  •  2689
  •  2690
  •  2691
  • 2692
  •  2693
  •  2694
  •  2695
  •  269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