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殘疾資歷:香港精神障礙者文集》第一章 如何掌握病「釋」感?)
「去疾病化」──就是指不先入為主地以病理為中心思考,去純醫學視角的過程。我們作為主體應有自主的空間去選擇哪裡哲理來解讀自己和世界。
我試圖把表述去疾病化,就如高夫曼於《污名》中提出的「去識別符號」(disidentifiers)──「不是建立一個新的身分主張,而是藉此強烈質疑虛擬身分的有效性。」明明那些行為舉止符合精神科所理解的精神病病徵,足以確立「精神病患」這個身分,但基於多元解讀的可能,不該讓它成為唯一的解讀方法,要「去」的就是這種必要/必然性。
(一)「醫療模式」何價?
儘管戒藥九年,我與家人常常與醫療制度扣連的社福、房屋政策「埋身肉搏」。醫療模式只是解讀和處理精神障礙的方式之一,但絕非唯一。
可是,現實生活中它往往成為「一定」或迫不得已非選擇不可的「選擇」,這種壟斷又是精神障礙的社會因素。從來,談論「精神病」的社會因素多只觸及工時過長、房租太貴等等,很少研究一群早早不選擇以精神醫學處理困擾的人所面對的社會壓力。
醫生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