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2014年卷二題一:「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以上是文章的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

從來,考評局都是最懶的政府機構,題一乃翻炒2010年ASL卷一《沉默》一文,作者梁實秋先生說:「在『有不發言的自由的時候』而甘願放棄這一項自由,這也是個人的自由,在如今混濁的時代,沉默是我們唯一的自由。」梁氏為文時正是向國民黨當局打壓言論而寫,說出知識份子欲言不得的困境。他認為,沉默是對當權者的諷刺,因為當人民的言論自由受到威脅,他們只好逼不得已選擇沉默。

梁實秋之言套在今天,乃可用來聲援劉進圖,也是為欲力陳己見而受打壓的維權人士的一種表態。

網絡媒體《熱血時報》的編輯不熟考試出題史,竟亂扣帽子,說考評局維穩,實在多有欠傳媒應有的道德水平。

退一步說,此題非必要宣揚明哲保身的「鄉願」或「犬儒」,而可以弘揚孝道,說父母誤會你云云,力陳己見反會「贏左場交,輸左個家,值得咩?」

又大可引出道家哲學,不爭之爭,天下莫之能與爭。反正答案有一百種可能,強說他是維穩,實在很大公、很文匯、很環球。

不管是學校課程,或是餘暇閱讀,我們總是讀西西。香港電台文化節目的一位監製知道我們在拍西西時,甚至說:我們這個年紀的,不讀西西讀什麼?是的,讀本土作家,不可能不讀西西。

我年輕時已讀西西,二十多歲遊學歐洲半年,其中帶上路的是《石磬》,那是詩集。我不特別喜歡詩,只是覺得詩集比較符合歐洲情調。在噴水池旁邊、在咖啡店、在公園、在火車站……可以隨時拿出來讀讀。而且詩集裡有《法國梧桐》,這四個字彷彿是歐陸的化身,是值得仰慕的符號。西西的詩很淺白,讀著不會頭痛。多年以後,我要教一班從中國大陸來的成年人讀文學,拿了西西的《可不可以說》做教材,大家讀得很開心,一堂課,就可不可以的亂說一通。顛覆語言帶來無限創造,那一刻,大家都覺得寫新詩何其容易──這是我喜歡西西的其中一個原因,它總是那麼平淡輕淺,很容易親近。

今季不少人都會說飛馬的推廣工作出色,包裝旺角大球場,製作賽前預告、賽前賽後訪問、辦賽事飛馬最佳球員選舉、化妝畫臉、攤位遊戲、精美的球會紀念品、打氣大家姐Crystal、打氣吉祥物阿Pi、As One的打氣歌和MV、新增的即場入球片段,以及雖然惹來爭議但筆者個人非常支持的,在售票分開發售飛馬的球迷打氣區的門票,讓同聲同氣的飛馬球迷可以坐在一起,又不會遇到憤怒阿伯投訴我們打氣阻住他們,而且這些是每一場主場賽事都做。還有在銀牌決賽場內場外的工作,筆者還是頭一次見到本地賽事中,大球場的紀念品店有開閘做生意。

但其實這些推廣工作出色在什麼地方呢?這些事得到媒體的報導而增加飛馬的知名度,但若只為了揚名,只求令更多人知道飛馬這隊球隊,飛馬只要像一些企業為了IPO花錢買一陣子的廣告就可以了,花兩三個星期設計和製作,然後在流行報章雜誌和人流多的地點,就著預算找媒體公司預訂一季的廣告位置,過程不會太煩,錢花完乾手淨腳輕輕鬆鬆。又或是把門票收益和心口贊助都捐給慈善團體,既能行善亦能提高知名度。這些都比現在飛馬做的簡單得多,毋用花這麼多時間心機,那麼飛馬不是很蠢嗎?

認識韓國電影的,不會對姜帝圭導演感到陌生。姜導演可說是推動韓國電影至外國境地的「先驅」。

他執導的電影,多與南北韓關係有關,如《生死諜變》和《太極旗飄揚》,都離不開探討兩韓民族因戰爭而變成敵人的無奈事實。曾經說過已經大體把自己對戰爭的看法交代,姜導演在2014年再次回到南北韓的分界線上,但這一次是關於一段分隔超過半個世紀的愛情悲劇(《戀慕》。收錄在電影《美好2014》中)。

座落在韓國一處平凡的舊式小市鎮裡,清秀樸素的女子蓮熙(文彩元 飾),她的生活單調無奇,每天的生活,都是與居住在美國的莎拉準時打來電話通話。可是,記憶力逐漸衰退的蓮熙,始終無法忘卻那個令她掛念的男人珉宇。她一邊想著珉宇回家的日期,也去光顧並懷念昔日與珉宇最愛吃的平壤冷面店的美好時光,更會每天下廚準備珉宇愛吃的飯菜。

就是等到那一天,韓國政府派來的人員通知蓮熙,有關兩韓離散家庭團聚的安排。拿著藏好的飯菜和熱湯,巴士也駛到分隔兩韓的軍事分界線前,忽然因為一句「由於不得已的原因,原訂的團聚活動被迫無限期延期。」而取消。蓮熙拿著準備好的食物,與邊界的軍事求情時,頃刻間發現自己原來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人。花了半個世紀的期待,結果原來還是停在邊界線上,未有前進。

兩韓離散家庭問題

小野豬 Tommy 仔自去年十一月中,因被列為案情證物,迄今一直被拘留於漁護署的上水動物管理中心長達約五個月。唯漁䕶署一直向公眾和香港野豬關注組宣稱:野豬是適應力強的動物,因此在完成所需法律程序後,初步決定野放西貢郊野公園。

「關注組」並不絕對反對野放,無奈署方就野放的計劃上,不但欠缺具體、實則和透明評估,而且更漠視市民的訴求,完全高估Tommy 仔的覓食能力、罔顧牠的生存權。需知,Tommy 仔自幼因傷致被 Uncle 標暫養,長期在家化的成長環境下長大,故此從未由父母、同伴身上培養出野外覓食的能力。

然而,根據署方以往搬遷動物的案例和處理能力,實令公眾既憂心又悲憤。如去年十一月,署方在完全沒有徴求保育牛隻團體的意見下,私下搬遷五十頭牛,結果多頭牛隻不但失蹤,好些更因不適應環境而生病受傷,更甚有一頭牛隻無故死亡,而署方卻對外稱牠是「死於自然」。此事在所謂「專業」的生態顧問公司評估下,竟可出現如此錯誤評估的結果,所造成的死傷,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有鑑於此,我們在參考公眾意見之後,現要求漁護署在實行任何野放 Tommy 仔措施前,提交一份「事前成效評估報告」,具體細節如下:

一)Tommy 仔的存活,是「關注組」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如何有系統偵測和記錄牠的行踪是必須的。野放計劃,署方會否為 Tommy 仔配帶追踪裝置,或有其他可行方法以便了解其情況?

圖:萬宜水庫的「工殤紀念碑」

掃墓了沒有?你家先人的墓碑上寫有甚麼?姓名、籍貫、出生和仙遊日期和誰人立碑,年代久遠些的西式墓碑,或許還寫上死因和有一兩句墓誌。若先人是病患過身的,會否寫上「鋻於過往此病的死亡率頗奇高,醫院已引入xx方法,把死亡率大幅降低。醫院關心每個病人的生命,不繼努力改善醫療質素。」等歌頌表揚說話?

黏附於汀九機場工程展覽中心(一個看不到機場,絕少有途人步經的地方)一塊石頭上有件不鏽鋼板,正是刻有讚揚該工程如何重視安全及死了多少人的文字。據說,那是機場核心計劃工殤紀念碑。還是1979年,萬宜水庫建成當年,立於東霸人側的工殤紀念碑較像樣。簡單寫上為紀念因水庫工程而失去生命的人而建碑,他們的全名及去世日期,座立於水庫建築群中間。

公平點說,政府的確立了一塊「工殤紀念碑」,在科學館地庫層,職業安全展覽廳的一面牆上。我們和當時一起爭取立碑的工友認為不能接受。

搜集資料時,找到朋友於5來前,轉載他朋友05年一篇題為《我好想要一座工殤紀念碑》的短文,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蘋果日報》上月中揭露香港政府曾構思在廣州南沙或珠海橫琴兩地,發展各項產業,引起全城譁然。後來,政府承認「經研究後,認為大部分構思並不可行」。不過,粵港合作的風,不會這麼容易吹掉。其實,香港青年協會、前海管理局、和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在不久前的2月28日,簽訂了「前海青年創新創業夢工場合作框架」。場地在6月底前建成啟用,匯聚內地、香港和海外青年人才。夢工場會提供各類支援,培育文化創意產業、資訊科技等新產業。

不少內地和本地報章也曾報導前海的青年夢工場。惟獨今年3月青協出版的刊物《Youth Hong Kong》(見主題圖片)的內容較詳細。該期刊物推廣青年創新。首幾頁是介紹前海及夢工場。隨後是香港和亞洲的培育例子。

圖:支援當日,沒有拍下甚麼相片,數十人分作好幾組,守著一些出口。人不多,但連結開始了。

「黎先生你覺得怎樣?」

「太累了。」

這句太累了,是黎先生經過兩年多與地政來來往往的程序後,到了今天被保安抬離耕耘三十年的農地後的感嘆。

太多時候,我們從媒體看到官迫民反的影像都只是瞬間之事。即便來到網絡年代,這瞬間甚至變成與時間無干的虛擬。畫面出現在我們面前,那些照片,那不超過兩三分鐘的錄像,背後的主人公之前所經過的辛酸與掙扎,原來已有好幾載。

也許一件事情的發生,除了畫面上沒能力交代主人公苦幹的那兩三年外,我們也可以將時間線推得更久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人、好幾代人。沿著這條線,我們或會發現歷史。

一、

歷史不是靜止的東西。它是由現在對過去被遺忘的碎片,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拼湊。

甚麼是被遺忘的碎片?那當然是我們在忙碌生活中所沒有看到、不允許被記著、與及極力地埋葬的事情。那甚麼是沒有看到、不允許被記著、與及極力地埋葬的事情呢?那就是謊言要不斷掩蓋的真相。再問謊言是甚麼?在香港、台灣、茂名及全球許多地方,由當權者所主張的發展主義是也。

早前我在《明報》的專欄短文(《KANO》、成敗和民主運動),受到惡意攻擊。

對於網上的扭曲和批評,筆者早就見怪不怪,一向無心理會。但基於自己喜歡《KANO》的緣故,又一廂情願地覺得,電影能為愁雲慘霧的政治氣氛注入精神力量,那就借此機會談談之前意猶未盡的東西吧。

1. 輸贏的重新思索

輸贏的問題,很值得玩味。《KANO》的勝利並非現實賽果規定的勝利。在最後一場比賽,台灣嘉義農林明明是輸了,但在場的觀眾卻一面倒的為輸掉的一方歡呼打氣,為甚麼呢? 不只觀眾,還包括它的對手和那位原初敵視他們的記者也都同樣遭到俘虜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在此,《KANO》展現出冠軍杯以外的勝利,即相對於冠軍,彷彿亞軍更像是勝者的吊詭。因為,通過實現了《KANO》式的精神特質(包括鬥心、誠心誠意、專注、不怕輸、相信自己和隊友,以及沒有退路的迎戰,等等),嘉義農林隊獲得了人性和體育競技場上的最後勝利,這個勝利根本超越了正常賽果意義下的世俗勝利。

整齣電影當然不只一場比賽(有輸有贏),但無論如何,這最後一場「輸了」的比賽,所表達出來的「勝利觀」,卻最為豐富,跟之前的有所不同,因而成了電影的高潮所在。這是第一點。

最近思考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消費問題-我想買一部智能手提電話與平板電腦,但不知如何配搭。掙扎,因為不甘心花近一萬元來買兩件電子產品,而兩者不少功能是重叠的。回想起五年前,我不曾認為平板電腦是「必需品」,因為它壓根兒未正式面世,但現在我卻很需要它來讀PDF檔案與電子雜誌。雖然平板電腦並非每個人心目中的「必需品」,但這一天可能終會降臨,正如我們以前不會想像到智能電話會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一樣。事實上,已見愈來愈多人在巴士、地鐵上拿着平板電腦看電影、雜誌。

香港人很「窮」,至少大量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在抱怨物價騰飛,入不敷支,但其實令我們「窮」的不單單是因為物價上揚,還有消費模式的改變,正如我比五年前花更多錢在電子產品一樣。經濟學 101 告訴我們,通脹會令我們的購買力降低,但如果再仔細一點分析,將「通脹」的定義拓闊到經濟學以外(即不是在談經濟學上的通脹),我們可以更了解「窮」的根源。

藍海式通脹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10
  •  2711
  •  2712
  •  2713
  • 2714
  •  2715
  •  2716
  •  2717
  •  2718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