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uber facebook 專頁
文:前線科技人員/宋安來
Uber 是否合法,民間仍然是眾說紛紜,但執法部門已經急不及待「放蛇拉人」,企圖制止 Uber 模式在香港發展 [1]。爭議勢必進入司法程序,而座擁 500 億資金的 Uber 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其律師團隊早已摩拳擦掌,等待「法庭見」的一刻,他們已發短訊通知所有司機,無論如何會提供全面法律支援 [2][3]。
問題的根源,是《道路交通條例》第 52 條,禁止私家車取酬載客,以確保的士為唯一合法的點對點公共交通工具。Uber 是否違例,只能待法庭判決。但政府絕對有權修例,合法化 Uber 模式以助市場健康發展。只是政府一直以來拒絕開放市場,認為透過發牌制度進行嚴格監管,市民才會得到理想服務,但這想法是否依然正確?
科技令的士發牌制度失去原有優勢
過去因為未有流動互聯網,在路邊「截的士」差不多是唯一找車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又真的要配合發牌制度的嚴格監管才能運作良好。監管有幾個目的:一、按錶收費,因為乘客無法量度路線的實際距離;二、劃一標準服務,因為乘客無可能在街上比較不同車款,更無從得知司機的服務質素;三、限制的士數目,因為如果的士太多,便會出現大量空車「兜客」,浪費路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