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你支持特區政府人道援助菲律賓人民嗎?

圖為編輯所加,來源自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撥4000萬向菲律賓賑災,議員黃毓民説人質事件未解決,反對撥款,又説如果政府要顯示「人道」胸懷,他同意捐廿蚊給菲律賓。我認為毓民講的,即使有人視為見死不救,行為只算是冷漠而非加害,沒行善亦沒作惡。

特區政府要求撥出的捐款,是「人道援助」,這是國際間的協定,經由聯合國提倡,亦受到一些國際救援組織,如紅十字會的參與和附和,對陷於災難痛苦的人,只要是人,便會施予援手和救濟,被視為責任,那裹有危機或緊急狀況,便有責任出動提供。國際協定,當然是政府與政府間、國與國間的事,但遇上特區政府撥出公帑提供「人道援助」,包括在大陸發生的災害,香港人總會問,我們應否支持特區政府履行這項國際協定,即支持捐款呢?這個問題會立即將問題轉化成「我應支持政府的決定嗎?」。

為何針插油麗邨?

孤立的小學,瑟縮在油塘區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中。

昨日傳媒報導,房屋署向觀塘區議會提交文件,計劃在油麗邨第七期發展面積約0.19公頃的地盤,興建一座40層的「插針樓」單幢式公屋,提供約500個單位,預計容納約570人。最快明年動工,2018年落成。

不止油麗邨,據聞其他已發展公共屋邨也可能會面臨相似命運,而官方說詞是要解決本地房屋供應不足問題。這些「盲搶地」的措施,勞民傷財,真的有大用嗎?

阿敏:追逐夢想,也有錯?

文/ 舍利

11月7日,一個永遠烙印在她心中的日子,那天的天色,跟她心情一樣,被一層灰暗而濃厚烏雲,掩蓋著,烏雲有著一種壓在胸口、無法令人釋懷的重量,她無法爭脫這種重,一種幾近不能承受的重。19天的留守以後,阿敏繼續回到工作崗位,把未完成的工作完成,然後又怎樣?在小島上,她努力工作,堅持自己的理想,換來了甚麼?一個虛耗青春、不容許有夢想的地方,實在不值得人眷戀。

以辭職控訴TVB不人道制度

阿敏得不到續約,只會工作到下年2月,然後或者會去working holiday,暫時離開這個地方。她的工作,是做綜藝節目及紀錄片的後期工作,其實無必要離開,大可試試其他電視台,阿敏搖搖頭說,很難,曾經滄海難為水,她說其他電視台的紀錄片很難做到香港電視的級數,「NOW和有線的人,大多來自TVB,因為王維基不是電視人,才會願意冒險。」

阿敏進入港視前,做過TVB,她以「車衣女工」來形容自己當年的工作,「所有部件已有人準備好,我只要把它們縫合,根本不會有自己的output,即使你有意見,監製也未必會批,不是人們沒有心思,而是工作太趕!」在TVB那時,她做PA(助理編導),一星期工作6天,拍8天的節目,絕對是一個勤勞的工廠女工,但她也樂在其中,因為很充實,她笑說,自己最拍悶,做過OL,準時放工逛街食飯,太無挑戰性。

如何不讓你白白死去?——《星星之火——全泰壹評傳》 簡介

趙英來 著
劉建洲 譯
勞動力 出版

文:覃

零.前言:有關英雄的憤慨

2011年,當我還在使用臉書的時候,曾收到一則消息。一名南韓造船廠女工人金珍淑(譯音),獨自在釜山造船廠高達三十五米的巨型起重機頂靜坐抗議超過二百餘天(最後的數字為309天),為四百名遭裁員工人請命。由吃飯到大小二便,均只能在高空那狹小的空間裡進行,期間經歷的種種,實不足為外人道。這段新聞在我的友儕圈子裡瘋狂傳著。閱畢以後,我感到非常不快。「是不是只有這種慘烈的英雄主義,才能獲得大家毫無代價可言的讚與分享?」我近乎發洩的寫下了類似的話語。

撇開一些反精英的情緒,筆者的厭憎在於我們消費英雄事蹟的心態,獵奇驚嘆以後,就再沒有甚麼以後。整件事是如此的廉價。事實是,我們不願行動,才出現了英雄們不斷慘烈的犧牲。我們忽視了這些英雄們背後所付出的到底有多沉痛。他們所承受的熔鍊,不只是因為造化陰陽與社會制度,我們也是責無旁貸。而最後他們所獲得的,就是我們不到一分鐘的關注。

誠然,在這些犧牲之中,我們的確看到了意志的巨大能量,以及人性高貴的一面。如果你確認你真正需要一個英雄,那麼本書之中的全泰壹,他就在這裡等著你。

一.全泰壹簡述

李慧玲被調走《晴朗》 陳志雲否認為續牌取悅政府

(獨媒特約報導)外界一直流傳商業電台的續牌條件之一,是踢走經常批評梁振英的《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李慧玲。今早(11月15日)李在主持節目後收到通告,將被調回晚上的《左右大局》與現任主持黃潔慧拍檔,早上開咪的改為陳志雲。

商台行政總裁陳志雲下午召開記者會,交代節目調動事宜。陳強調,事件不是「商台風暴」,節目調動與續牌絕對無關,未有政府人員與商台接觸過,不是要取悅政府。商台牌照至2016年8月,根本未開始商談,調動是要在大是大非的年代,投入更多資源增加節目議政質素,商台會秉持「為民發聲,處變不驚」的方針。對於這些傳聞,陳志雲表示感到「唔開心」,認為沒事實根據,他就調動已考慮一段長時間,但他承認是今早才「拍板」落實決定。

他指對電台而言,黃昏時段同樣重要,調李慧玲至黃昏節目並非針對個人,「邊有主持人做一世唔改?」,決定是為增加整體資源,服務市民。他指李慧玲和黃潔慧各有所長,有助改善節目質素。

有記者質疑調動決定倉促,陳志雲表示,11月18日商台生活節目會有改變,希望趁機會一併做其他節目的改動,宣佈為《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加入國際內容,「而家唔做,幾時做?」。

是誰佔領了大浪西灣

原題為《大浪西灣,誰調換了我的私產權》,作者是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周月翔。

編按:今日舉行的毅行者,原定經過大浪西灣,但大浪西灣村民封村(實際上是封住一條公家路)抗議,毅行者需改道行走。村民指政府將西灣列入郊野公園,是強奪民產,但事實上是否如此?

政府提出修例將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本料是眾望所歸之德政,應可順利完成。怎料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一句「強奪民產」,就得到眾多議員的呼應,爭相要保障村民的「私產權」,即使是一早答應支持政府的政黨,也要考慮變陣,說要兼顧考慮劉皇發的理據,令大浪西灣的命途頓變兇險。

今次主要的爭拗點是政府「強奪民產」, 指控是否成立,可以分拆兩部分來看。第一,有否「強奪」; 第二,民產的定義。

增值潛力 由郊野公園創造

根據政府文件所講,大浪西灣被納入郊野公園後,村民原有的居住模式不受影響,將來亦可按程序申請興建丁屋。講到強奪,容易聯想的例子是政府收地興建高鐵、市建局重建舊樓等。

莫拉堤走了,他仍然在;向國米靈魂辛尼迪致敬!

如果有小朋友未來想做足球員,就叫他學辛尼迪吧!他就是球員的典範。

他是莫拉堤第一個要買的球員,與班主一起走過18年的藍黑道路。如今,莫拉堤離開了,他還在國際米蘭打拚,而且不受歲月時間所限,如過去18年一樣,在綠茵場上不斷奔跑。他是辛尼迪,一個職業足球員的典範。

上星期六,國際米蘭主場對利禾奴,這是莫拉堤最後一次以班主身份,在聖西路球場觀看國米的比賽。在看台上,球迷展示一張長達400米的橫額,感謝莫拉堤的貢獻,上面寫住:「撇開一切,你跟我們有一個共通點:對國米有著無可爭議的愛。我們期待新主席上任,但更感謝你為國米所做的一切。我們由衷地愛你。」

莫拉堤時代結束,原本這是這場比賽的主題;但當一個人出現,莫拉堤都成為配角,襯托出那人的偉大。82分鐘,第4裁判舉牌,施列迪泰達被換出,養傷半年的辛尼迪入替。全場球迷紛紛高呼:「隊長,你是唯一的隊長。」


他是國米隊長辛尼迪,也是職業球員典範辛尼迪。

編輯室周記:從佳視到港視,都是假發牌

這一周的熱話離不開中共三中全會、國安會、同志遊行和菲律賓風災過後的救援工作等,但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的言論和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每況愈下;令筆者還是不得不再談電視風雲。行政會議違憲、審批程序不公義和通訊局直指從不存在三揀二等,相信讀者都已知一男子的好事多為。當局一直表示,必須借佳視的例子來引以為誡,避免香港電視網絡因財政問題而重蹈覆轍;實際上這是當局的藉口而已。然而,從佳視到港視,執政政權都是「假發牌」。

佳視倒閉原因,表面看似是財政問題,實際是當時港英政府一手造成。有評論認為,當時佳視同樣投入大量資金製作電視劇集,導致入不敷出。但不要忽略一點是,佳視在競投牌照時,其中一項競投條件為必須在星期一至五晚上的黃金時段(21:30-23:30)播放長達兩小時的教育節目,令該台的競爭力已受到先天限制。而教育節目的內容又以成人教育為主,如一些在職訓練的課程。這當然難以吸引廣告商的投資,佳視倒閉根本是時間問題。

港英政府真發牌?

獨立媒體(香港)支持UGC版權方案

獨立媒體(香港)(www.inmediahk.org)就「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諮詢文件」的意見書

前言:

現時版權制度和法例偏向版權持有者一方,強調他們的權益多於消費者獲得公平使用的權利,而原創者受制於壟斷的創意文化產業,有時連授權自身作品與他人使用亦受到限制。現行版權誰屬和授權制度十分複雜而不透明,近期例子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播放電視劇《衝上雲霄II》時,因版權問題無法使用同劇第一輯的主題曲《歲月如歌》。若連專業處理版權及資金充裕的企業都無法洽購適當或者理想的版權作品,「外行人」的普通用家根本難以找尋途徑快捷取得版權持有人口中的「合法授權」,進行各種二次創作如戲仿、模仿、諷刺或「惡搞」等。再者,用戶使用授權作品時,可能會受到版權持有人的不合理的創作限制。

旅遊作家鄒頌華

English version

Photo by Tai Ngai-lung

朋友兼鄰居鄒頌華的名字曾經在《城市日記》中出現。近年她只光顧二手書店,我也受影響,結識了在中環扶手電梯旁的二手書店「Flow」。她又向我推薦在灣仔經營古董店的長毛馮永權。經過大半年努力,她的最新著作終於完成,我把握機會約訪,寫下她的故事。

頌華擁有一份令人非常羡慕的工作。她是旅遊天書《Lonely Planet》旗下的特約作者,今年上半年已經去了台灣三次,留在寶島的時間比在香港還要多,遊走當地收集資料,撰寫最新版的台灣《Lonely Planet》。她也為中港兩地報紙和雜誌寫旅遊文章,亦做翻譯工作,就是靠寫作為生。最近她又跟朋友合資開辦旅行社,專門做本土文化和歷史旅遊。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05
  •  2806
  •  2807
  •  2808
  • 2809
  •  2810
  •  2811
  •  2812
  •  281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