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同時於天文匯的網誌發表。)
在上一期筆者為讀者介紹了不同的電腦後期處理手法,相信大家已對它們非常了解。但是,除了增強視覺效果,還有甚麼原因驅使大幅度「執相」呢?近一兩年才開始學習天文攝影的朋友未必了解背後原因,年資超過二、三十年的天文愛好者卻有另一番體會。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的急速發展,香港的光污染越來越嚴重,要拍攝一張不受光污染影響的銀河照片變得越見困難,於是「執相」的一個理念就是嘗試還原無光害的星空,在可容許情況下減低光害對照片的影響。不過,這條原則只適用於銀河、星野等天文照片,而天文風景則不在此列,因為後者拍攝的目的皆在於忠實反映天地之關係。故此,「執相」大部份情況下是有依有據的。在以下篇幅裡筆者將為大家介紹。
天空應該是甚麼顏色?
當然是藍色!不,這只適用於日間。在無光污染的地方,晚上的天空當然是黑色,或深灰色。在黑暗環境下大部份數碼相機未必能準確判斷色溫,因此手動調校RAW檔的色溫值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