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財委會下午審議新界東北前期及一期的工程撥款,粉嶺馬屎埔村民陳基裘由昨日中午到立法會門外靜坐,不滿發展局的賠償方案,「其實精神好差,但因為相信公義,才能堅持來發聲,不然我已經倒下了。」
陳伯今年73歲,在馬屎埔已經耕種了廿多年。陳伯的故事要由二十年前說起,一介平民本來相安無事在地耕田,但在1998年時遭到業主迫遷,及以恐嚇方式收地,方法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他曾和業主打官司,三宗官司拖拉長達十八年。
發展局在去年5月10日公佈「發展清拆行動特惠補償及安置安排擬議加強措施」,合資格住戶不用經濟審查,便可獲安置到房協轄下的專用安置屋邨。方案又為合資格居住在已登記或「持牌構築物」的住戶,放寬現金特惠津貼資格及加大津貼額,但寮屋居民除了微薄的搬遷津貼身外,便近乎一無所有。
「寮屋係有編號,即係政府係承認我哋,既然違法,點解三十幾年前都唔拆、唔安置,依加要發展,就要沒收私人財產,你有無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