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藝術,還是要麵包?To be, or not to be。
村上春樹在新出版的《有關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又再提及,剛出道時一邊開酒吧一邊拖著疲憊的身體每晚擠出一點時間來寫成《聽風的歌》。
要藝術,還是要麵包?To be, or not to be。
村上春樹在新出版的《有關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又再提及,剛出道時一邊開酒吧一邊拖著疲憊的身體每晚擠出一點時間來寫成《聽風的歌》。
(圖﹕Michael Wolf,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111, 2008)
編按:這式許是近十年來香港最重要的攝影展覽!回顧之餘再陳出新。文章為二位攝影界前輩的策展宣言,讓各位先睹為快。展覽除將巡回之外,開幕日早上十時還設有《後97中港澳攝影藝術》。不避親嫌,強力推介。
2008年12月10日公佈
一、前言
今年是中國立憲百年,《世界人權宣言》公佈60週年,“民主牆”誕生30週年,中國政府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10週年。在經曆了長期的人權災難和艱難曲折的抗爭曆程之後,覺醒的中國公民日漸清楚地認識到,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民主、共和、憲政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構。抽離了這些普世價值和基本政制架構的“現代化”,是剝奪人的權利、腐蝕人性、摧毀人的尊嚴的災難過程。21世紀的中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這種威權統治下的“ 現代化”,還是認同普世價值、融入主流文明、建立民主政體?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抉擇。
與《零八憲章》有關的資訊及活動資料會在Facebook“零八憲章運動 Charter 08 Campaign”群組網頁不斷更新: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39149338540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arter 08 Now Available: http://www.crd-net.org/Article/Class9/Class10/200812/20081210142700_12297.html and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222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零 八 宪 章
一、前言
70號巴士於12月7日起停止服務,一條客量低落、全程要105分鐘的路線被取消,看似是多麼的合理,看似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為什麼70號會客量低落﹖為什麼虧蝕就一定要取消﹖這一系列的問題問下去的話,我們會發現一條巴士路線的取消,實在是關乎整體的城市、交通、環境、社會等各種規劃的大問題。
轉載自日落前的魔術時光,作者:雨漣
1203的晚上,回到家後身體很疲累,但心情其實很平靜。有很多畫面、事物,並不激情的,一直迴盪在腦海裡。我一面又一面的在心裡默唸、溫習。告訴自己要記牢。這些東西,我知道它將完全和那些在電視上、新聞中出現的,截然不同。而這些卻是,關於樂生,關於這一天,我真正想記得的這些事情。
本來,一開始打開文件後,還有一些東西想說,想要去澄清、釐清一些什麼。但是準備開始寫之前,卻發現,其實自己只是在重複一年前自己就已經說過的話或領悟。關於為什麼要去做的,關於行動本身的,關於網路資訊所可能造成的假象,等等。那麼,我為何還要跳針般的重複再說呢?
10年前,《南方周末》被称为中国最好的报纸。
10年后的今天,《南方都市报》被称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
这两份报纸,都是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的努力分不开的。
可是,从12月3日起,这两份报纸就与江艺平女士无关了,她不再分管《南方都市报》及《南都周刊》,而是改为分管从发行到内容都影响不大的《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新闻研究所,实权被剥夺了。
从这天起,中国真话第一传媒的《南方都市报》,则改为由南方报业集团社长杨兴锋亲自兼管,江泽民说要政治家办报,杨社长这位厅级官员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了,五品大员亲自操刀办报,真令人担心《南方都市报》的明天会变坏,会变成广东的《人民日报》。
由于这一消息宣布很突然,南方报业的朋友们都很惊讶,多位南方报业集团员工的MSN已经挂上诸如"支持江老师"、"江老师您好"之类的签名。很遗憾,国内媒体没有报道,仅有牛博网等个别博客引述了相关消息。
由大學本科到研究院,六年之間,中大的青蔥山城一直陪伴我成長,陪著我思考知識與人生、世界的關係。近年中大在制度和地景上的變化,已令不少校友搖頭,最近更傳出可能連烽火台都要有所變遷。雖然校方信誓旦旦說絕對不會拆,但參與了學生會在烽火台的論壇,聽到許多校方以往誠信可疑的事實,讓人不得不憂心。
關於校園規劃等問題,已有多位同學及校友提及,在這裡,我只想以一個曾在校六年校友的身份,去談談這個名叫《門》的雕刻,以及烽火台這整片空間,對一個大學來講,為何如此重要,也好為各種意見的人士,都提供另一個參考點。
猶記得中六首次到中大參觀,是有點被那渾然的「大」嚇了一嚇,尤其是百萬大道,一條廣闊大道,盡頭是一個奇怪的巨大的雕像,中間空了一個洞,這洞後面是一座大圖書館。站在那裡,上有天下有地,大道盡頭是一座知識的大門──那時也還不知這雕像就叫「門」。
我不是唸美術的,但雕塑品的價值,應該不只有「專業藝評人」可以談論。尤其是一件公共藝術品,更要看它為周遭的人們創造的感受。年紀稍長,經歷稍豐之後,始明白朱銘先生這座《門》所表達的「空」及其所置空間的玄妙之處。
烽火台連同百萬大道這片公共空間,之所以不可以動一分一寸。原因,不是情感上的「集體回憶」,而是因為它存在於該處,正代表著一種對教與學的態度、對「知」和「行」合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