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70號﹕不單只是取消一條巴士路線

70號﹕不單只是取消一條巴士路線

70號巴士於12月7日起停止服務,一條客量低落、全程要105分鐘的路線被取消,看似是多麼的合理,看似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為什麼70號會客量低落﹖為什麼虧蝕就一定要取消﹖這一系列的問題問下去的話,我們會發現一條巴士路線的取消,實在是關乎整體的城市、交通、環境、社會等各種規劃的大問題。

九巴70號的取消爭議持續十多年,自八十年代起九廣鐵路的電氣化及吐露港公路的落成起,這條取道大埔公路(俗稱舊路)的路線,客量便不斷下跌,這亦是巴士公司及運輸署要取消此線的其中一個原因。地區人士及區議員一直以沿途替代服務不足為由反對。直至近幾年,運輸署採取了更為積極的態度,這點與政府的策略轉向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為港島及九龍市區的繁忙路面引入巴士配額制,限制巴士路線加班,又以削減巴士公司的車輛數目為目標,拒絕開辦長途點到點的路線,打擊非專營巴士的擴充。這項政策美其名是減少路面擠塞、改善空氣污染以及鼓勵使用鐵路,名稱叫「鐵路為本」。

這項政策成效為何﹖本港的路面交通依然擠塞,已登記的私家車數目由二零零一年的381,757架增加至二零零七年的406,995架,增幅達到6.6%,本港的空氣污染指數亦比起數年前更為惡化,再者,這真的是「鐵路為本」嗎﹖以政府堅持興建的中環灣仔繞道為例,官方說法表示,新建的道路將可讓車輛不經灣仔,直接駛為港島東部,此舉可降低交通擠塞。但要知道的是,愈多的道路會招引更多的私家車。舉例而言,若果政府回購東隧及西隧,平衡三條隧道的收費,那麼私家車的使用會增加還是減少,答案肯定是前者。

交通是一個城市規劃的整體問題,過去建立的新市鎮,導致大量市民的日常交通的時間及距離增加,商業區的過度集中亦令交通不能分散。而近年隨鐵路發展及市建局重建出現的堡壘式住宅群,割離新建築物與鄰近社區的關係,更是變相鼓勵私家車的政策。任公共運輸系統如何發達,都不能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長距離的交通,以及要求乘客多次轉車或接駁鐵路的運輸策略,在本已高企的工時之上再加重了上班一族的負擔,不便的公共運輸亦降低不同社區之間的接觸,形成社區孤島,引發種種社會問題,最著名的例子叫「天水圍」。

回到70號的問題,運輸署強烈希望取消此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70號駛經繁忙的彌敦道,在「鐵路為本」下,使用量低的路線就只有削班及取消一途。可是,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上述的政策,70號又是否不能被保留﹖單單怪罪巴士阻塞繁忙地區是一個錯誤。若果看看70號目前的2,000位使用者的習慣,我們會找到很多需要直接巴士往返沿線如大窩西、大埔公路沿線的乘客,而巴士公司及運輸署是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去改善此線的營運情況,包括﹕設立不少城市都施行的巴士雙向分段收費,讓例如往返大埔及上水的乘客不需要繳付往九龍的價錢;改用單層巴士或更小型的巴士;修改行車班次,讓乘客預算巴士到站時間;重新招標等等,都是可行的方法。而且巴士公司專營的概念,就是以有營利的路線去補貼虧損的路線,讓不同的市民均有機會享有巴士服務。點到點的巴士服務,則是降低乘客在交通上付出的體力及時間成本。

70號的取消是一個標誌,代表本港的運輸政策的悲哀。我們會繼續看到區議員的橫額上印有永遠不會成功開辦的巴士路線;樓下的巴士路線即使如何的難以登車,要增加班次仍是難比登天;市區的道路每日繼續被大量的私家車佔據;堡壘式的建築仍不停落成。居民要求設立的各種小巴、專營巴士及居民巴士,總會被「鐵路為主」所拒。我們失去的同時是交通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