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之前和一位任職大學講師的朋友吃飯,談到以香港為本位的研究,不論是政治哲學、生物倫理學、土地房屋規劃、綠色運動農業政策,討論時都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理論框架全都是「外國」的,有說是香港的格局太小,已經引不起學者的注意,要討論要研究,就定必是大中華,或者是東南亞的比較性研究。
雨傘運動是否能夠讓香港重現在國際格局的視野當中?這或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盼望,但運動模式之深之廣,在思想理論藝術文化視覺以至動員模式及政治參與等層面的影響,有關的疏理才僅僅開始而已。毫無疑問,這是屬於香港、最本土不過的一次大型政治動員,無論你是反對抑或支持,是藍絲抑或黃絲,影響都已經烙印在這一代人的DNA當中,成為「雨傘世代」。
香港談普選已經談了三十多年,「爭取真普選」作為一個劃分香港政治藍圖的圖騰,理應廣為香港人所接受。但普選作為一個基本的政治權利,其落實與實踐,理應有一個以本土論述為基礎的生活藍圖,當中涵蓋庶民文化、藝術創作、城市歷史及社區肌理,作為各項政策的推行根基。
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香港談城市學,便不只單單是土地規劃、建築美學和空間政治等範疇,而應該更跨學科、更在地,由小販與墟市文化、可持續發展、城鄉關係與農業發展、共享空間與群落、重新發掘城市的公共空間與創意使用等議題,都應該是後雨傘運動民間社會著力推動的幾個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