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攝:Manson Wong

(獨媒特約報導)人人監機會今日下午舉行〈香港航空發展之區域合作〉研討會,全場滿座。講者之一、監機會召集人林超英批評民航處在未解決空域問題,爭取更多天上空間的前題下,先花千億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天上第一個窿,三條跑道共有一個窿」會增加航班是「違反物理及數學」。

研討會同場有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批評民航處不懂內地官場,未能解決空域問題,遭政府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面譏為「過氣」。人人監機會召集人、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笑言自己也是退休公務員,但沒有林先生那麼多「夾萬」,自己只是一個讀理科的市民。林超英的簡報多次以「民航處的誤導」為題,指民航處周二宣佈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給傳媒的簡報中有多個誤導。

扭曲民間方案 無故飛越鳳凰山

林超英首先指出民航處所謂回應民間提出,削平大嶼山兩個小山大陰頂及花瓶頂,令向東起飛的航班能提早南轉以增加整體航班數量的建議。林指民航處的簡報中將飛機亂指,有飛機更飛向大東山、鳳凰山,「無人諗得明點解飛機突然會飛向南」。林超英批評民航處故意製造假像,扭曲民間方案。

(獨媒特約報導)新婦女協進會、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區、職工盟婦女事務委員會及大專同志行動發起行動,要求內地立即無條件釋於三八國際婦女日前被捕的五位女權人士,並要確保她們在拘留期間擁有基本人權,包括跟律師和家人見面,保證女權人士免受酷刑。職工盟婦女事務委員會代表林英卿認為,女權人士被捕突顯中共政權的荒謬,亦反映內地人民關注社會問題面對的打壓愈來愈大。

內地公共交通工具性騷擾問題嚴重,女權人士武嶸嶸、韋婷婷、王曼、鄭楚然和李婷婷計劃在三八國際婦女日到北京、杭州及廣州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張貼「制止性騷擾,安全你我她」標語,要求設立「公共交通性騷擾防治機制」,保障女性權益。三月六日深夜,五人被公安帶走,上周被指觸犯了「尋釁滋事罪」,被正式刑事拘留。

遊行人士先於西區警署集合,然後遊行至中聯辦,沿途高呼「女權無罪」、「反性騷擾有理」、「釋放女權人士」等口號。最後遊行人士將有二千多個簽名的聯署信貼到中聯辦門外,並刺穿寫有五位女士的名字和「釋放」的汽球,象徵釋放五人。

官方的「青年事務委員會」,目的是與青少年多交流,解決青少年的問題。但此委員會成效一向不彰。就好似田二少今年早前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就提到,青年事務委員會原本是官方同青年溝通橋樑,但當中大部分政府委任,仲「唔少係富二代、地區議員、非青年阿叔」。

「佔中」行動後,社會有意見指應從教育入手,扭轉青年現今的「錯誤價值觀」。琴日,政府就立即進行「換血」,加入年紀比較輕委員。但背景又如何?又能否了解年輕人心聲?

一)謝曉虹
香港學生發展委員會主席謝曉虹去年於罷課期間撰寫文章「十問罷課為甚麼?」,指責反對派煽動學生罷課行為及質疑罷課作用。文章中,謝曉虹指出學生罷課甚至是不合作運動只是徒勞無功,而學生要求推翻八三一決定是「不現實」。她亦表示上課是學生的天職,不明白為何要利用上課時間去抗命,甚至說「提倡罷課的學生高舉為民主為公義,但罷課只是讓某些同學可以名正言順的「走堂」」。

文章後段一句「學生需要一張安靜的書桌,請還我們一張安靜的書桌!」,更顯示謝曉虹沒有解決問題成因的誠意,亦沒嘗試了解學生發起不合作運動背後因由,只是要求學生別去理政治,將全盤心機放在學業上。

二)蔡若蓮

文:何松江(荃灣民生動力義務總幹事)

「房委會為無法負擔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 (公屋)。

機構理想:是協助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入住能力可以負擔的居所」

《房屋署網頁》

以下為真實個案:

荃灣居民胡先生,38歲,原職裝修工作,30歲失業後至今一直沒有正職,與母親及弟弟關係惡劣,離家出走往劏房生活,成為綜援人士,每月有$5,000多綜援金,亦早於26歲已申請公屋,至今已131個月還未有上樓的機會。

他向我求助,因為過半的綜援金額都用作交租用,不足以過正常生活,他覺得不公平,被剝削,很憤怒,因為見到身邊很多朋友早已上樓,自己一直被社署及房署「兩邊踢」。

大家會否覺得很荒謬,這麼年輕就不工作,有手有腳要靠政府,還嫌棄津貼不足,為什麼要幫助他?

《見光》拍攝現場

文:小鳥

本地製作電影《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早前分別在本地兩家戲院前後上映了差不多三個星期,如果跟主流商業電影比較的話,《堂口3》的上畫映期已超出不少荷里活和港產片在澳門上畫的時間了,那都是多得很多澳門本地觀眾對本土製作的支持,不管好看與否都抱着撐本土電影的心買票捧場,致使兩大戲院多次延長映期,這絕對是善良的澳門觀眾對本土電影支持的功勞,觀眾看後有些大讚特讚,有些則感到失望。

製作費只花180萬

的確《堂口3》有不少地方是做得不夠好的,至於關於這部片的影評,有說好的,也有大力但卻善意的批評,但好像,或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還沒有一篇影評有提及到這部電影的製作費和宣傳費加起來只用了不到200萬澳門幣。如果扣除了20萬宣傳費,前期籌備、拍攝、後期剪接、調色、後期錄音、配樂、聲效和混音等加起來的製作費也只用了180萬。只有這少少的製作成本,《堂口3》整體來說已算是不俗了。

3月23日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將討論三跑融資方案,不過有關融資方案的文件在周五下午近四時才提交立法會,連官員出席名單亦都欠奉,然而接下來就是週末假期了。

同時,一批立法會議員助理怨聲載道,因為運輸和房屋局在周五早上突然要求和他們在下午四時見面。即是文件還未及看,先要接受洗腦,教育他們坊間的哪些質疑是錯的,其中包括人人監機會之前提出的削山方案

遲交文件 急約議員助理洗腦

其實有關削山方案的材料,政府早在周二記者會前已向記者派發過,現時再向助理下手,想是人人監機會的說法確有一定殺傷力。其實人人監機會只是將1992年機場發展大綱的建議翻炒,並無新建議,政府又何須如此緊張呢?倘要反擊,只要將官方對相關方案所做的研究和評估資料拿出來不就可以了嗎?

除非,根本沒有做過。

議員助理是議員重要的左右手,他們的工作應是集中精神研究文件,為議員開會準備功課和問題。但政府就選擇利用這個時間進行洗腦工程,又遲遲才提交文件。究竟是工作倉促還是根本不想議員作出有質素的提問呢,蒙混過關呢?

民航處處長 究竟出不出席立法會會議?

收購AC米蘭無補於事   真正足球改革由禁止冠名贊助開始

內地早前正式公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當中近50條改革措施,分近期、中期及遠期目標,當中更包括改革足協、聯賽、青訓系統、進一步開放足球彩券和申辦世界盃等。習近平早明言有個「足球夢」,誓要令中國成為足球強國,實在已眾所週知。但奈何國足「唔生性」,令習總遲遲未能圓夢,今次改革方案正時從全民足球為起點,大力增強軟實力為最終目標。不過,中國足球要真正改革,問題不在於收購世界級勁旅,而是由國內聯賽球隊做起。

在該方案中的近期目標正是整頓現時的行政架構,先是中國足協不再隸屬體育總局,爭取更高的自主權。更重要的是,中國足協更被明確規定不設行政級別,由中國國務院體育行政部門代表、知名足球專業人士、社會人士和專家代表等組成,保證足協領導機構的專業化云云。這一項不多不少有些作用,現時是由前乒乓球名將蔡振華擔任中國足協主席,他在方案出爐後表示:「10年後中國足球人口達5000萬人,想想就醉了。」由外行人管理及領導內行人,無可避免令人質疑對足球的認識不透徹及做成行政優先主導。

(獨媒特約報導)標準工時委員會成員及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日前與委員會主席梁智鴻一同出席記招發佈共識,否決規管工時改為規管合約,並籲市民接受「袋住先」。坊間狠批之後,吳秋北今日出席now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時修正立場,指共識並不是終極方案。有聽眾致電指電籲吳秋北「你真係唔好代表我地勞工界。」

標準工時委員會公佈「共識」當日,委員之一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籲「袋住先」,變相放棄規管工時。然同屬工聯會的陳婉嫻卻指建議是「大玩笑」,對於與吳秋北立場南轅北徹,陳婉嫻指吳經驗不足。吳秋北今日出席now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一開始便被主持質問立場。吳秋北指當日委員上討論的並非最終方案,「無話規管合約等於規管工時」,接下來還要討論其他細則。

對於被陳婉嫻指為經驗唔夠,吳秋北指「嫻姐過於睇得起我」,表示自己當日只是願意與記者交代曾在委員會討論的事項,市民過份解讀立場。主持人彭晴追問吳秋北發表該言論前有否與工會相討,吳無正面回應,只表示工聯會一直是要求設立標準工時,是「談判底線」。

幾天前,一位購買了Keurig K-Cup膠囊咖啡機(圖)的朋友在面書上與我分享了一則有關此品牌咖啡膠囊如何不環保之新聞。

新聞報道說,這款咖啡機在美國大受歡迎,平均每3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擁有類似的膠囊咖啡機。可是,這些膠囊即用即棄,不能回收,去年被送往堆填區的K-Cup的數量就多到可以圍繞地球足足12圈,就連K-Cup膠囊的發明人也對自己發明了這不環保的產品表示後悔。

今天剛巧約了這位朋友吃午飯,因此有機會聽她娓娓道來她和咖啡機的故事。當初想到要買這部咖啡機,不外乎因為方便省時,並且價錢不貴,咖啡機賣港幣800多 元,冲製一杯咖啡需要使用兩個膠囊,一個裝着咖啡粉,另一個裝着奶粉,每天飲一杯花費港幣8元。每天棄置兩個膠囊,日積月累,一個月就是60個。朋友對此開始感到內疚,上網尋求減廢辦法。發現有網民拍片示範如何重用膠囊:重新放入咖啡粉,另備錫紙蓋上,並用橡筋箍實。這樣做,既能省錢,又可減廢,可是卻費時兼不便,所以朋友並沒有仿效。

正在實行的折衷辦法是不用裝奶粉的那個膠囊,改為另放奶粉落杯底,咖啡冲落杯時將奶粉溶掉,並沒有影響到咖啡機製造泡沫的效果。

朋友並告知她身邊有不少愛喝咖啡的朋友,差不多人人家裏都有一部類似的膠囊咖啡機。我問這些人當中可有如你一樣對每天製造兩個膠囊垃圾感到內疚、並尋求減廢方案的有心人,朋友回答:一個也沒有。

香港國際電影節即將開幕,今年率先引起話題的不是選片或焦點電影人,而是大會海報的設計。據蘋果日報綜合網上討論,每屆主題海報均無薪設計,但這不代表設計質素會參差。問題在於大會「外行人管內行人」,對海報設計指指點點,導致今年海報字體與插圖配襯不美觀,質素可謂連康文署電影放映會也不如。但是,看著海報上的維港的紫霞和一堆花草飛禽,我不禁深想電影節的本質是甚麼。

電影節慶祝電影以藝術媒介的形式誕生,為觀眾引入非商業性質的藝術電影,透過一連串的放映會、講座推廣電影文化。這是最老土的說法,但到今天仍然適用。電影節同時帶動電影工業、旅遊業的發展,市儈角度來說可以帶動經濟。全世界不同的電影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有競爭、獎項頒發的電影節,如康城影展及威尼斯影展,另一類是沒有競爭、獎項的電影節,如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及鹿特丹電影節。這些電影節非單一而成,面向公眾或許只有放映、講座,但對業界來說電影節更附帶相關活動。以香港國際電影節為例,同期亦會舉行亞洲電影投資會及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吸納同行的參與,衍生更多製作電影的機會。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18
  •  2419
  •  2420
  •  2421
  • 2422
  •  2423
  •  2424
  •  2425
  •  242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