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遙距觀察:10月20日反政府黑箱大集會

因不在香港,反而帶點距離地觀察大集會期間,各運動持份者開始醞釀的矛盾,與及這場運動的一些特質。只依靠收看直播,與閱讀認識和不認識的集會參與者在社交網絡的陳述(美其名為散漫的網絡民族誌),嘗試綜合了以下觀察。

1. 似乎許多參與者對「分組討論下一部行動」感莫名其妙(不是極抗拒的話),因現場較早時段(香港電視員工集會期間)已凝聚了初步公眾共識,留守至特首回應及發牌,是香港電視員工採取的策略,也迅速得到集會者支持。「分組討論」出現的timing和場合變了錯位,而群眾亦非帶有這種動機和預備前去集會,以致「直接民主」的理想,在現場反而變成動搖參加者參與的障礙。

2. 集會明顯出現了兩群低度整合的主要組織者,而群眾無法弄清兩者的關係。在香港電視員工發言的時候,他們明顯是現場的領袖與維繫群眾的人物,另一班組織者,即開放電視行動的網民等(有大學生、有社運活躍參與者),則盡力提供大型集會應有的支援。問題是,兩者的關係看來並不清晰。似乎在現場得到認受性的領袖,是前者,但前者並不在意領導群眾的角色。後者嘗試拾起前者遺漏的工作,但後者擔當這個角色,與希望impose的方法,看來與群眾的意願有大落差。開放電視行動希望強調讓群眾由下而上組織,但首先那極其困難,二來群眾已唯香港電視員工馬首是瞻,因此就有了錯摸。

第五個電視牌照

是日,上午我在大角咀的海富苑,柏景灣做了「還我睇電視選擇權」簽名運動,有位街坊對我說:「我支持香港電視,是為了我的下一代,確保他們不會被洗腦」並簽下名字走了。

的確,電視是我們接觸最多的傳媒之一,假如電視劇的內容染紅或電視新聞自我審查的話,我們的腦袋難免無形無色被洗了。

完了簽名運動,隨即加入在銅鑼灣的遊行隊伍,大叫「不要黑箱作業,交代發牌準則」,在雲雲人海中,有位媽媽推住嬰兒車參與其中,她說: 不但為自己發聲,也為嬰兒爭取第五個電視台,不希望孩子長大後要看中央電視台, 所以即使多辛苦也要走上街頭 。

回到政府總部,黑衣人佔領政總,聲勢之大不禁令人想起上一年反國民教育的情況, 過了一年後的今天,很多人估不倒會那麼快就再到同一地方,同一種顏色, 同一個信念,不要洗腦電視,不要政治審查,支持香港電視。

政府洗腦的方法層出不窮,上年嘗試透過推行國民教育,洗我們下一代的腦, 今年在我們家家戶戶都有一台電視機下手, 透過考慮過一男子因素, 把一些不合意的電視台判死刑,只剩下其可以操控的,成為政府的電影台,成為其的喉舌,精明的香港人當然沒有上當。

今天政府仍然堅持審判過程是公義,實則極為黑箱作業, 難以令市民信服, 今年,有十二萬的香港市民不相信政府,政府的信心懸崖一天比一天危險, 政府會不會回心轉意,除了考慮一男子因素外,還有聽聽民意?

為公道 為播劇 藝人首上街

(獨媒特約報導)走上街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為了公義、有的為飯碗。對今天走上街頭的藝人而言,他們更希望團隊辛苦拍攝的節目能夠「出街」。為了播劇,他們已經準備好去盡!

白彪:決策不公難服眾

演員白彪從影近四十年,曾效力佳視、亞視及無綫,今次是67歲的白彪首次上街遊行。2012年,白彪加入香港電視,暫已拍攝三部劇集。他認為香港電視願意開拓新題材,當中不少都是其他電視台不敢涉獵,而且劇集製作認真,「有一套原定20集嘅劇集,播出嚟效果唔太好。老闆為左節目質素,寧願浪費幾千萬剪接到剩低9集,可見我哋係很認真地製作節目,亦都令我好有幹勁去工作。」

「我相信老闆王維基真心去出錢出力,希望做好香港電視節目質素,但最後(政府)連呢個機會都扼殺,我覺得好傷心同失望。」白彪坦言,自己以往是「梁粉」,認為應該要給予時間梁振英做事。但免費電視牌照經多年審理過程後,最終政府只用「一籃子」因素否決牌照申請,又以行會保密作理由不願公佈「死因」並不公道,政府決策令市民難以信服。

教徒的佔中商討日

(獨媒特約報導)社會一直十分關注基督教群體如何看「和平佔中」,但香港教會過去較專注如何傳播福音,甚少談及政治和社會的議題,這漸漸在教會內形成忌諱,擔心討論佔中議題會破壞教會合一,以至令教徒不認識亦不懂得如何去談論這些議題。來到和平佔中商討期的第二階段﹣﹣第二次「佔領中環」商討日,今日(10月19日)「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4位發起人羅秉祥教授、胡志偉牧師、蒲錦昌牧師、馮智活牧師及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教授,以「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Christians’ Deliberation Day)為題,在石硤尾中華基督會深愛堂主辦了長達4小時的商討日,讓教徒去思考民主普選對基督徒的意義;如何辨識普選特首的不同方案;及教徒該怎樣理解「和平佔中」的行動。

今次商討日形式與首次商討日相類,經胡志偉、羅秉祥和戴耀廷先後致辭後,來自逾50間不同堂會的參加者分成14組,每組12至15人,在一位促導員帶領下,展開約兩小時的小組討論,由大組討論壓軸出場,最後大會在一片詩歌聲中完結。

為誰冒險為誰亡?

作者/小花
時間/2013年10月18日9:09

《出版法》由1990年8月頒佈至今,已接近23年,原文本中訂定要設立的「出版委員會」和《新聞工作者通則》,因業界擔心官方色彩甚濃,因此多年來一直未達成共識。在2010年特區政府重新啟動《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修訂時,在一片業界和公眾的爭議聲中,當局最終決定在更新的諮詢文本中,刪去設立「出版委員會」和《新聞工作者通則》的官方規定,改為由業界自行商討,此舉被視為業界反對官方以組織層面拑制新聞自由的一個里程。

三年貶眼過去,新聞局再重提《出版法》修訂,今次甚至打正旗號「只刪不增」,以為可以對傳媒工作者大派「定心丸」。可是看真一點,才發現只刪不增是真的,問題是刪除了的更多是原文本中對傳媒工作者的保障,包括刪去「初犯」和「以罰金代替入獄」的條款;但同時,卻保留刑罰在現存《刑法典》的基礎上加重三分一刑期的條例;另一方面,部分條文雖沒有增加、沒有減少,卻原來已默默地「更改了包裝和樣式」,當局解釋是與時並進的行文修飾,我們且不爭論這個。

萬人上街  抗議政府黑箱作業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電視不獲發免費電視牌照,網上支持香港電視的專頁人數突破四十八萬,不過五日來政府亦未有交代香港電視失敗原因,事件繼續發酵。今日下午多個團體發起遊行包圍政府總部,多位香港電視員工輪流上台發言,形容在香港電視工作的日子是「錢易搵,情難求」,並批評政府的發牌過程為黑箱作業。約12萬名市民迫爆公民廣場,要求政府公開發牌程序,給員工一個交代之餘,亦還香港市民一個公道。

IMG_8803

洪水橋發展補鑊假諮詢滅村村民

(獨媒特約報導)洪水橋新發展區計劃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已於10月15日結束,規劃中有五條非原居民村落(亦園村、田心新村、石埗路尾村、新生新村、沙洲里二村)將被剷平,讓路發展,然而政府於兩個階段諮詢期均未有諮詢這批受最大影響、遭滅村的村民。代表亦園村、田心新村、石埗路尾村的聯村關注組於10月7日到立法會申訴,交涉後政府才安排於昨天(10月19日)到亦園村舉行諮詢會。逾百名居民出席諮詢會,炮轟政府製定發展大綱後才落村是假諮詢,並提出多項數據質疑發展計劃的理據。

PA192081

滅村村民不獲諮詢

悼念港劇的光輝歲月

香港,一向被認為是遍地黃金、機會處處的福地,人們只要肯努力便可以換取成功,經歷過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的香港人相信感受會更深。當年,人人有工做,肯搏肯捱的不愁工作,不少人願身兼多職望多取工錢,以改善生活;家庭主婦除了照顧家庭,更可以參與串膠花等工作,幫補家計。當年,是一個百家爭鳴,百業興旺,大家為經濟打拚的年代。

當年,工作雖辛勞,但回家與家人一邊吃飯,一邊收看電視劇集同樣樂也融融。八十年代,電視行業興盛,電視台之間競爭激烈,佳藝電視開播和麗的電視的改革行動,促使無線電視不敢怠慢,形成良性競爭。麗的電視起用一批創作力豐富的年輕電視人,如麥當雄、李兆熊等,製作連串震撼性節目,給予無線電視極大衝擊,如劇集《鱷魚淚》,《變色龍》等都成為經典,其中《大地恩情》的高收視更迫令無綫電視劇集《輪流傳》腰斬。

俗語有云:有競爭才有進步。電視台間的劇烈競爭,促使港劇日益進步,使港劇風摩全球華人地區,不單在香港,近至東亞,遠至北美皆可看到港劇的影響力,學習粵語甚至成為一時風尚。電視業的興旺更推動整個創意產業發展,其相關人才帶動了香港其他創業工業,如電影,流行曲等工業。現時不少蜚聲國際的港產導演、演員皆來自當年的電視業界。

從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看媒體、文化工業和資本主義的關係

剛過去的周二,政府宣佈發表新免費電視牌照的報告,宣佈增發兩個免費電視牌照給有線寬頻旗下的奇妙電視及電訊盈科的香港電視娛樂,然而郤獨獨不發牌照予第三名申請者──香港電視。這個三選二的發牌結果,自然引起媒體和社會對於香港電視落選的原因,然而,政府郤以行政會議保密為由,拒絕透露當中的評審準則,此舉引起社會極大反響,質疑有關決定黑箱作業,並且懷疑香港電視落選是因為「政治原因」。短短一兩日之間,網上數十萬人表態支持香港電視,抗議行動此起彼落,而香港電視的老闆王維基,突然之間,化身悲劇英雄,公開露面,得到龐大的支持。

在這個事件裡面,討論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這是否一個政治決定?」問的人和答的人,都只是陳述立場,甚至作出政治動員,而非單單討論事件本身。他們忽略或刻意忽略的,是發新電視牌這個決定,是否真的可能存在一種「非政治決定」的原因呢?難道當年無線電視和亞洲電視發牌時,真的不考慮所謂政治因素嗎?為何現在公眾和媒體對此,則剎有介事地反覆提出呢?在這個過程裡面,媒體(包括主流媒體和網上媒體或平台)又是擔任甚麼角色的呢?

《引力邊緣》:新生命的偶然性

生命的奇妙之處,在於其概率極低的偶然性。男人於性交過程中每次射出1至2億條精子,每條精子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要穿越一系列的難關,將男性基因帶到女性卵子,與女性基因結合成新生命,精子與卵子之間彷彿存在著「引力」。一億多條精子當中,只有千份之一能夠通過子宮頸,能夠抵達輸卵管的只有幾百條,而能夠遇上卵子的只有數十條,最終只有一條精子能夠鑽進卵子完成授精。當筆者觀看完《引力邊緣》(Gravity) 這齣電影之後,即時聯想到的就是新生命誕生的奧妙,相信這是電影的一個主要隱喻。

先評價一下這齣電影的片名。原先英文片名為《Gravity》,中文的意思是「引力」,在物理學上,是指有質量物件之間互相吸引的現象,亦即是萬有引力。英名片名中「引力」一詞,可比喻作電影中幾位太空人之間情感上和物質上的連繫,又可比喻主角渴望能返回地球的那一鼓「吸引力」,也可指出地球上「引力」的可貴。台灣譯名《地心引力》雖然勉強仍可以比喻作主角渴望能返回地球的那鼓「吸引力」,但它將範圍收窄至「地心引力」無疑限制了觀眾的想像空間。筆者最喜歡的是香港的譯名《引力邊緣》,字裡的意境表達出故事是發生於有地心引力與沒有地心引力之間的邊緣空間,也暗裡隱藏主角在生死邊緣的意思。

新生命誕生的隱喻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16
  •  2817
  •  2818
  •  2819
  • 2820
  •  2821
  •  2822
  •  2823
  •  282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