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內地收緊政策 港回收商明起停收廢紙 如何影響社區?

(左起)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事工統籌趙日輝、拾荒者蘭姐、立法會議員朱凱廸

(獨媒特約報導)內地收緊廢物進口政策,部份香港回收商在明天起停收廢紙。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昨晚於葵涌廣場對出空地舉行論壇,題為「大陸收緊洋垃圾進口 香港回收品何去何從?」。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擔心,囤積的回收品可能會被送到堆填區,更憂慮市民會對回收系統失去信心。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事工統籌趙日輝指出,事件不只影響拾荒者的生計,同時令拾荒者之間關係變得惡劣。

國務院於7月發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年底禁止24類固體廢物(坊間稱「廿四味」)進口,包括廢塑膠、未經挑選的廢紙、釩渣、廢紡織原料等。而且,內地工廠需要經過環境評估才可接收廢料。由於大部分內地廢紙回收商尚未得到批文,香港回收商堆積大量廢紙,或會到堆填區。香港的廢紙回收價格亦大幅下降,中、小型回收商和拾荒者的生計面臨影響。

港回收商技術未符內地要求

逾50團體個人聯署 批傳媒報導公務員夫婦自殺乏性別意識 歸咎女方高薪、合理化暴力

(獨媒特約報導)本月初,一對同任職政府的公務員夫婦雙雙墜樓身亡,多家傳媒以妻子薪金比丈夫高作大字標題報導。關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權會與逾50個人及團體今早發表聯署聲明,批評傳媒在報導時缺乏性別意識,未達專業道德標準。

聲明批評傳媒「大肆推測慘案的成因,並將家庭暴力歸咎於妻子收入高於丈夫」,特別引述《頭條日報》及《香港01》報導放大「妻子高薪」,認為部份報導「極之不負社會責任」,所引述的專家意見「滲入了性別歧視及咎罪於受害人的觀點,再次強化男尊女卑的觀念。」

聲明又指,香港兇殺案的女受害人比例為52.9%,與日本同為全球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傳媒報導將責任歸咎女性,只會合理化暴力行為及深化父權意識。

聲明全文:

聲明:有關油麻地「御金.國峯」夫婦兇殺及自殺命案
關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權會

最近一宗夫婦兇殺及自殺命案震驚全城。事發於九月四日,跟據警方推測,一名男子在油麻地「御金.國峯」以刀重創妻子後把她推下樓,然後再跳樓自殺。女死者頸、背、手多處有刀傷。跟據報導,男死者於上周五被妻子發現有婚外情後,妻子提出離婚,之後男方搬離住所。然而,男方於當日清晨返家,其間與妻子就感情問題爭執,隨後發生墮樓雙亡事件。

【東北案判詞出爐】法夢點評:被告可否上訴?

文:按針、K、腸
編:G

上訴庭在反東北案判詞中聲稱自己有權在刑期覆核中作出對被告不利的事實裁決,但上訴庭是否有足夠程序確保被告有充分權利挑戰這些事實裁決呢?若果沒有,那麼上訴庭作出這些事實裁決是否符合被告得到公平審訊的權利?

「公平審訊」-任何熟悉刑事的朋友都知道,它要求審訊要是公平、公開、公正,在合理時間內由獨立及不偏不倚的法庭,以「毫無合理懷疑」的標準來審理。根據《李亞生案》,在刑期覆核的程序中,上訴庭不會干預原審裁判官純粹的事實裁定,而只會覆核法律問題或法律兼事實問題(question of mixed law and fact)。東北十三子案發時行為「暴力」與否,正是純粹的事實裁定,本身並非有關法律的裁決(事實上,香港法律根本從未對「暴力」此一抽象概念作過任何一般性的定義)。無論如何,即使是涉及法律兼事實問題的情況,正如上訴庭今次亦有引用的《區志恆案》指出,律政司司長一方仍「有責任在毫無合理疑點下證明可以導致更重刑罰的案情。」

提到東北案,法夢一而再、再而三指出,律政司司長提出刑期覆核的權力,原則上只能基於公眾利益行使。但面對《公安條例》下的控罪,而控罪内容更是牽涉針對政府政策的示威時,身為行政會議當然成員的律政司司長,是否真的可以不偏不倚地作出判斷?還是應該交由身份利益衝突較小的刑事檢控專員,甚至長遠來説將檢控工作,從律政司的政治角色中獨立出來?

理大拆民主牆標語 擬限制言論 校方拒與學生公開對話

(獨媒特約報導)理工大學學生組織「理事亭」昨日揭發校方計劃推出言論守則,限制師生於校園內發表的言論,今日續聯同聯校社關平台「工學同行」十多名成員發起示威行動,要求與理大校長唐偉章公開對質,促校方就事件交代道歉。理事亭成員原計劃進入李嘉誠樓,於校長室門前請願,但校方拒絕記者等公眾人士進入大樓。理事亭成員遂要求校方代表於大樓外與學生對話,但不獲回應,成員最終決定結束行動,並批評校方「封閉」、「黑廂作業」,迴避媒體及公眾人士監察,聲言會繼續跟進事件。

機管局30億建大樓 僅便利轉機客 團體斥大白象 提3億替代方案

(獨媒特約報導)機管局擬斥資30億,在海天客運碼頭旁,興建中轉大樓,並新增一條私家路連接機場島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日後經大橋來港的旅客,可不須入境直接前往機場禁區。團體倡替代方案,取消興建中轉大樓及私家行車橋,改以接駁巴士代替,30年成本僅3億,只及機管局方案的十分一。

中轉大樓全稱為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計劃斥資30億,共設有五層,由第一層起分別為無人駕駛列車、行李轉運、離境、入境及巴士及轎車落客區。項目環評諮詢今日截止,料於2019年動工,料2022年完工。

理大將推守則限制校內言論  學生組織抗議批「打擊港獨高於一切」

(獨媒特約報導)大學民主牆風波尚未平息,除中大、城大及教大校方早前已因撕毀民主牆上港獨標語,遭學生會抗議打壓言論自由外,理大亦發生同類事件。理大學生組織「理事亭」今日召開記招,指責校方連日以來撕毀民主牆上有關「港獨」及「支援中大學生會」等字句,至今仍未有回應事件。「理事亭」成員透露,理大校方高層曾私下與他們接觸,表示校方將列出有關校園內言論之詳盡守則,禁示所有「違法違憲」的字句張貼在民主牆上或於校園內發表,而且沒有回應會否懲罰發表相關言論的師生。他們批評校方籍此打壓言論自由,並制造白色恐佈,表明將會發動行動向校方請願及公開對質,要求校方就事件交待及道歉,承諾保障學生言論自由。

一地兩檢關注組周六辦研討會 陳帆拒絕出席

(獨媒特約報導)「一地兩檢關注組」將於本周六聯同大專學界合辦公開研討會,題為「邊度檢 喺度揀」,將會討論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七大方案。關注組召集人陳淑莊表示,已嘗試邀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出席研討會,惟陳帆回信指已出席過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特別內務委員會等,因此拒絕出席是次研討會,只承諾日後會一直與各方溝通。

陳淑莊斥陳帆一直說願意溝通,但關注組至今也未收到政府討論高鐵問題的邀請,「把口就好方便,行動卻不配合」。關注組又邀請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及執業大律師梁美芬介紹政府方案,但兩人同樣未有確實答覆。陳表示若然未能邀請講者介紹政府方案,關注組會提供相關資料代為介紹。

七個方案包括由環保觸覺創辦人譚凱邦介紹的「兩地兩檢」、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講解的內地「一地兩檢」、法政匯思成員解構的「車上檢」、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介紹的「北上預檢」、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講解的「西九CIQ」(出入境、清關和檢疫手續)、學生代表介紹的廢除高鐵方案、及政府現時提出的方案。七大方案介紹完畢後,會有台上講者互相質詢和台下問答環節。

白腊豐富的濕地被破壞

圖:黃牛群在草地上覓食

白腊不包括土地,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近萬宜水庫東壩,有一個偌大的沙灘稱為白腊灣,是夏天假日遊船河熱門的停泊處。這個不包括土地在2013年曾進行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把超過兩公頃的土地規劃成可以興建79間村屋的鄉村式發展用途,環保團體大力反對把這片濕地破壞

嶺大民主牆標語被撕 警列刑事毀壞處理

(受訪者提供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近日本港多間大專院校民主牆出現港獨標語,引發連串風波。昨晚嶺南大學民主牆上,「你不主張香港獨立 亦應捍衛言論自由 縱然立場不同 但應互相尊重」的標語被人撕走,途經目擊的嶺大女學生拍下事發經過並報警。警方列作刑事毁壞案處理,暫未有人被捕。

事發在昨晚約7時半,一名女學生途經民主牆時發現一名男子正撕掉牆上「你不主張香港獨立 亦應捍衛言論自由 縱然立場不同 但應互相尊重」的標語和一幅有毛澤東圖像的紙張,她隨即用手機拍下整個過程,包括該名男子的照片。該女學生向獨媒表示,該名男子被發現後顯得「不知所措」,並立即離開現場。民主牆另外「維護國家統一 堅持香港屬於中國」的標語則無被撕掉。

嶺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陳峻軒向獨媒表示,暫時未能確認該男子是否嶺大學生,已交由警方調查。陳指被撕的標語符合民主牆守則,寫上有效的學生證號碼及張貼日期於右下角,亦沒有觸犯人身攻擊或誹謗、揭露個人私生活、使用粗言穢語,而有權撕掉民主牆標語的只有學生會代表會成員,因此該男子完全是無理撕掉標語。

陳峻軒又稱民主牆上的標語被撕,一般情況會考慮有否目擊證人、證人是否願意錄口供等因素,由學生會代表會決定是否報警。他又希望同學遵守民主牆守則,尊重每個人的言論自由。

編輯室周記:歡迎教大同學來獨媒實習

上週編輯室最忙碌的工作,當然是大專院校民主牆出現「香港獨立」標語,以及在教大的奚落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的字眼。「港獨」訊息本來無傷大雅,也屬言論自由,可是院校高層如臨大敵,高調表示不認同言論,搬出「違反基本法」等荒誕理由,又不依程序、逕自派員除下本應由學生會管理的民主牆上的標語,令「問題」愈滾愈大。

事件亦再次不幸地挑起中港矛盾,除中大學生會外,多家報導事件的媒體亦受到網絡攻擊。大量留言湧入獨媒反對「港獨」,這亦沒有辦法,不過月前才有法官詢問「香港獨立媒體網」是否支持香港獨立。借此惟有重申一次,「香港獨立媒體網」由三部份組成,分別是「香港」、「獨立媒體」及「網」,意謂我們是立於本土、立於香港,運作獨立於政治及商業的媒體,而我們的載體是網絡。

教大校方處理標語的手法,演變成「關公災難」。校長張仁良高調譴責並稱將予追究,兩名張貼相關訊息在民主牆的人士,其閉路電視影象遭公開於媒體。此外又有消息引述中學校長稱永不錄用教大畢業生,並已有10名原獲安排實習機會的教大同學被取消資格。這可才是對「教育」兩字的最大侮辱,教育只是為了「搵食」?

獨媒借此周記,歡迎被取消資格的同學或「苦惱」中的學系向我們申請實習,如果適合的話我們必會錄用。過去幾年,獨媒亦有與教大及前身教院學系合作,提供實習記者一職,每年暑假均錄取兩名同學參與報導,有曾參與實習的同學畢業後亦獲主流媒體錄用。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