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編輯室最忙碌的工作,當然是大專院校民主牆出現「香港獨立」標語,以及在教大的奚落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的字眼。「港獨」訊息本來無傷大雅,也屬言論自由,可是院校高層如臨大敵,高調表示不認同言論,搬出「違反基本法」等荒誕理由,又不依程序、逕自派員除下本應由學生會管理的民主牆上的標語,令「問題」愈滾愈大。
事件亦再次不幸地挑起中港矛盾,除中大學生會外,多家報導事件的媒體亦受到網絡攻擊。大量留言湧入獨媒反對「港獨」,這亦沒有辦法,不過月前才有法官詢問「香港獨立媒體網」是否支持香港獨立。借此惟有重申一次,「香港獨立媒體網」由三部份組成,分別是「香港」、「獨立媒體」及「網」,意謂我們是立於本土、立於香港,運作獨立於政治及商業的媒體,而我們的載體是網絡。
教大校方處理標語的手法,演變成「關公災難」。校長張仁良高調譴責並稱將予追究,兩名張貼相關訊息在民主牆的人士,其閉路電視影象遭公開於媒體。此外又有消息引述中學校長稱永不錄用教大畢業生,並已有10名原獲安排實習機會的教大同學被取消資格。這可才是對「教育」兩字的最大侮辱,教育只是為了「搵食」?
獨媒借此周記,歡迎被取消資格的同學或「苦惱」中的學系向我們申請實習,如果適合的話我們必會錄用。過去幾年,獨媒亦有與教大及前身教院學系合作,提供實習記者一職,每年暑假均錄取兩名同學參與報導,有曾參與實習的同學畢業後亦獲主流媒體錄用。
在獨媒實習會做乜?如教大派來實習同學,我們必定會派遣他們繼續跟進報導教大民主牆事件,這是獨媒「派job」的原則之一:讓實習記者採訪與他們日常貼近的事務,不要令同學「異化」,將「實習/採訪」與生活割裂,令他們即便結束實習後也會持續關注身邊發生的事,並懂得如何向公眾發表的公民記者。
報導自己學校的事,或許會令學校「不快、尷尬」,但在「教育」效果上,我們相信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正在獨媒實習的兩名中大同學,他們上週最主要的採訪工作,便是留守中大文化廣場民主牆及本部范克廉樓,他們的感言節錄如下:
「以另一個身分回到中大,我發現中大校園還是十分親切,學生在sem頭都是埋首在dem beat、招莊等指定事項,所有人好像對校園正發生的事視而不見。最讓我不解的是,當我們嘗試訪問路過學生,換來的都是一句句「唔知道」、「不便評論」、「不了」。作為記者,報導事實可能已是工作的完結。但是,報導以後/外發生的事才是我真正關心的。作為一個中大學生,我更關心的是同學為何不再參與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政治」,甚至連了解的興趣都沒有。
記得初到獨媒實習時,除了對記者的工作懵懵懂懂之外,對獨媒主張的公民記者更可謂毫無想法。直至近日在中大發生的「港獨」橫額事件,作為中大學生,首次以記者身分去理解整個事件,從訪問不同的持分者、參與者等擴闊了自己對身處的「世界」的認知。」
「連接幾日的報導,令我失望地發現校園內關注事件的學生不多,在學生會連日留守阻止橫額被拆及圍堵學生事務處的行動中,可以看見只有零星的中大學生出現,卻有大量媒體爭相報導。當社會各界紛紛對事件表達關注,將事件無限放大的同時,中大學生卻似是隔岸觀火。如果我不曾參與其中,或許還會天真地以為中大學生是捍衛民主與自由的先行者,很多美好的想法被現實打破,卻令我反思公民記者的意義。
摘錄一段網上對公民記者的定義,「公民記者採訪的動力來自自己的生活,興趣和對社會的關懷,並透過採訪進入他人的生活處境,了解別人的狀況和思想」,這大概是我這幾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