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尋找我們腳下的土地:虎地的前世今生

文:艾迪叔叔 排版:PLUSY
原刊於第114期《嶺南人》,由於原文較多圖,故看排版後版本更佳

各位嶺南人或多或少聽過嶺南大學的「正史」,嶺大建於「咸豐年前」,其前身格致書院興建於清光緒十四年,但天知道那是多少年前,就連新任「校長」也搞錯嶺南的校齡 。大學網頁有詳細的學校「正史」介紹,但我們腳下的虎地與嶺南往事,卻埋藏在重重的水泥與鋼筋底下,學校不說,乏人追問。究竟我們每天踏過的土地,有著怎樣的前塵往事呢?

虎地村的痕跡

經過北閘,不難發現嶺南土地的舊日痕跡。北閘旁有虎地村花炮會及村公所,嶺南所處的地方,前身正是虎地村——這個聽來有點神秘而兇險的村莊。虎地一名的由來,已淹沒在歷史的黃沙中,難以考證。一說是虎地下村(現為富泰)山邊有虎口型山崗,其狀兇猛,故正對的屯子圍、青磚圍村民認為不利風水。一說是虎地確是出現過老虎,香港多山,樹林茂密,曾是華南虎的樂土,此地出現老虎并不為奇。最後一種說法是堪輿學稱臨近險要多石的山邊一帶為虎地,利武將、行軍或主出門。這三種說法都沒有詳細的文獻記載,為後人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小心「被遺忘權」變成「刪除權」

2014 年將結,本年其中一個最受爭議的國際互聯網議題可數「被遺忘權」。一直以來,有關「被遺忘權」的討論都圍繞個人控制關於自己資料的權利和搜尋器如何執行,然而以保障個人資料之名,社會整體因而要付出的代價卻甚少討論。被遺忘權對網絡自由、言論和新聞自由的影響龐大,若「被遺忘權」變成某些人的「刪除權」,難免會打擊及限制資訊自由。

「被遺忘權」正在全球成為話題

互聯網技術發展令數碼痕跡永久保存於網上成為常態。本年其中一個最受爭議的國際互聯網議題可數「被遺忘權」—即個人若認為網上和他有關的資訊是「不相關、不足夠或不再相關或超乎適度」(Inadequate, irrelevant, no longer relevant or excessive),便可以向互聯網搜尋器提出申請移除該連結。今年五月歐洲最高法院對谷歌公佈的最終判決,指出 Google 須移除西班牙律師 Mario Costeja 在報章上的債務記錄的網上搜尋結果。

歐洲因歷史背景而重視保護個人私隱,德國則是全球第一條個人資料保護法律的發源地。被遺忘權引發的爭議,將歐盟與言論自由傳統深厚的美國的角力升溫。最近歐盟工作小組要求 Google 將「被遺忘權」用於主域名(google.com),而並非僅僅只是歐洲的子域名,大有向全球輸出「被遺忘權」的意味。

研究指房屋策略與新世代格格不入

研究指房屋策略與新世代格格不入
盼長策檢視房屋供應過程而非「唯搵」

近年一直研究香港土地與房屋問題的本土研究社,於十二月十四日發佈《供不得其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新視野》的民間研究報告,回應政府即將定案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本研究由80、90後青年新世代參與製作,平均年齡為26歲,是一份新世代為主體的房策報告。」研究報告有六章,涵蓋了(1)歷年來的長策比較分析、(2)房屋主導權調查、(3)租賃市場與(4)空置狀況的分析,與及(5)市區重建模式檢討,正正回應了當今長策只重「唯搵」及欠年青視野的問題,報告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的思路出發:

一、長策未有檢視新增土地供應過程的效益 未善用已盲搶

  • 研究報告檢視梁振英上台之後(2012年)實際上的土地供應,發現公私房屋土地分配大約為「四比六」,整體房屋土地供應仍是發展私地為主導。
  • 檢視實際透過年度賣地計劃及其他方式供應的土地,只有預期的60%至70%,仍有很大優化空間。
  • 現時長策訂立的六四比例,其實只和曾蔭權時代公私房屋的比例(56:44)差不多,未來房策在公私比例上與過往變化不大。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二):寫見證、格格漫畫、棟篤笑、小說

圖:Economist

上周五的文章《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科技是我們的武器》,今天早上好像被封鎖了。假如這是惡意行為,說明了我們誤打誤撞,又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根據毛主席的「死仔包/死女包理論」: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那我們集體發文、創作,可能是可行的出路。周末聚餐,討論到這篇文章,有朋友說我給的建議未夠具體。以下是根據好朋友「ICC的MCC」的思路,再給大家一點發聲的建議。

「ICC的MCC」的想法是單說理論,必然很悶,而且很容易流於雙方互叫口號,卻沒有交流的境地。與其說教,不如說故事,更能發揮理論。很多宗教經文,用的都是故事形式。整部《聖經》,基本上就是以色列民族的立國神話,以及耶穌及祂的門徒的事蹟。許多最重要的理論,都是故事中的故事:耶穌在某地傳教時候說的比諭故事。以故事傳教,簡單易明,亦容易記憶。

港警墮落為大陸公安的背後秘辛

香港警察隊(Hong Kong Police Force,HKPF)於1844年5月1日成立,為世界上首個現代警察機關之一,目前公職人員近38,000名。以往香港警察紀律嚴明、執法文明,曾在1960年代起被國際刑警組織及國際社會評定為「亞洲最佳」(Asia's Finest)、享譽世界。但是隨著現任警務處長曾偉雄上任,尤其隨著「和平占中」運動的展開,香港警察的形象在全世界一落千丈,其野蠻殘暴、流氓卑鄙、選擇性執法、甘為中共專制之惡狗,已經可以與臭名昭著的中共黨衛隊——大陸公安相比高低。

世人在震驚於香港警察的野蠻暴力同時,不禁要問,為何港警幾乎是一夜之間發生如此突變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港警墮落軌跡背後,是中共黑手多年對港警的經營、滲透、洗腦和控制。自1997年香港回歸北京政權後,中共就有目的使港警從以前政治中立、只擔負社會管理功能的治安機構轉化為服務於中共政權意誌、鎮壓反對中央及其代理人港府的人士的專政工具,從服務市民的行政機構蛻變為中央政權依賴的國家機器。

從警方拘捕佔中網上發言者看言論自由及互聯網私隱

自佔中開始兩個多月以來,警方已拘捕了至少四名在互聯網上發表「 煽動性 」言論的網民。這不僅帶出了政府對網上言論自由的管治問題,亦暴露出政府及互聯網公司在處理網上用戶資料時的不透明做法。

12月4日, 警方以涉嫌「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拘捕一名顧姓男子,他涉嫌於12月3日在社交網站上煽動市民於聖誕節到旺角及立法會集結並進行非法活動。

11月7日,警方拘捕一名二十五歲男子,因其在互聯網上發布「佔領禮賓府」指南,涉嫌在社交網站煽動他人參與非法集會。

觀鷹的露台

每年秋分之後,我家向西南的露台,當太陽普照的日子,太陽光直射入屋,11月-1月更會有 「射上牆」的情況出現。有兩種情況下可得悉麻鷹飛近露台。

第一個情況就係牆上掠過的「黑影」,上圖的牆是我家的一面牆,黑影是PS出來方便描述,實際的情況只是一個速度很快影像模糊的黑影掠過。當棲息於堆填區的麻鷹在露台附近翱翔時,黑影就有機投射在牆上,我只要在抽屉拿出一支$300鴿記雙筒望遠鏡,一架普通影相機,行出露台就可以觀鷹甚至「打雀」。

銅鑼灣佔領者最後感言:很榮幸能和各位走到現在

我們是一群在銅鑼灣佔領區留守的市民,在這裡我們再一次向於週邊居住及上班的朋友,以及其他香港市民,就我們的佔領行動帶來對每位於生活上的影響,致以萬分歉意。

於佔領行動之初,我們早已明白,要是特區政府沒有回應我們的政治訴求,我們無可避免要面對警方的清場行動。我們現在知悉了警方決定於星期一早上進攻銅鑼灣佔領區,就此,我們將決定留守至警方展開行動的最後一刻。

在旺角和金鐘的清場行動中,我們可以看見警方以集會人士難以抵抗的訓練及裝備,去驅趕表達自己政治訴求的一般市民,去踐踏集會人士於佔領區建立的小社區,去破壞集會人士設立的惠民設備和藝術品; 同樣的情況,我們相信在銅鑼灣亦將會發生。

警方將表達政治訴求的集會,當作治安問題處理,力度越大,正好反映特區政府於政治上的懦弱。 雨傘革命持續七十多日,但特首梁振英及政府政改三人小組從未親臨任何一個集會區域,去和任何一個在場表達訴求的市民直接交流。 特區政府以眼不見為乾淨的態度去處理民意,正好反映這個政府未能做到施政者最基本的要求,即認真聆聽市民的聲音,更特顯了香港人需要一個有真正代表性的政府之重要性。

敗選感言

我再次參選主席,是相信民主黨應該勇於革新。如今無法達到大家期望,我深切明白各位失望的心情,在此感謝每一位對我有期望、予以支持的朋友,亦感謝33位沒選擇棄保而堅持投票給我的黨友。

雖然大家有各種意見,我首先要恭喜卿姐,也謝謝吳永輝,因為這次選舉的確結果難料;我也要衷心感謝胡志偉,特別是因為看到我文章而參選,把不可能變成某種可能,在第二輪投票取得相當接近的票數。他是把變革的希望不致於變得一無所有的人。

希望來屆中委會認真面對黨員要求革新、打好區議會選戰的訴求、乃至檢討港人優先政策的逼切。民主黨過往太有歷史包袱,由我來換取黨起點重來、輕身上路,是我當初理念。但更想改變的,是非立法會議員擔任黨主席的可能性。公民黨陳家洛任立法會議員前是黨主席;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也不是立法會議員。香港政壇位置本來已經很少,若黨主席不是立法會議員,便可多一個晉升可能,讓有志帶領政黨者有發揮機會。

畢竟這已是過去。改變從來不是輕易的事,即使提出幾多想法,我要面對的是如何說服黨內不同的人。這次改選就是社會縮影,參選黨內主席還是區議會選舉,同樣要面對這樣的問題。選舉最難的,是要說服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的支持。所以單純說年輕,沒可能得到所有人認同。你必須有足夠的才幹,才能在別人的遊戲規則裡得到別人認同,玩贏別人的遊戲。

反思另類媒體:挑戰與出路

2014年12月《街報》特別報導
整理報導/眾意媒體編輯室

近幾年來,因循大選和社會運動的脈搏,馬來西亞開始出現一些小眾媒體與實驗刊物,無論在經營或組織模式上,都與一般的主流形式有別。有眾多社區報開始扮演凝聚社區的角色;有者作為社區抗爭突破主流媒體牽制訊息流通的網絡媒體,例如:當今峇南;有者雖然只短暫出現,但是主題和立場非常鮮明,例如曾在大選時期印刷超過10萬份的《向陽花》,就是一例。媒體的百花齊放對營造多元,打開讀者想像有積極意義,但理想要長久經營,卻不容易。

主題分享:另類媒體實作
05/10/2014(日) | 5pm-6:30pm | Lostgens' |雨|

分享人:
林宏祥(《獨立新聞線上》馬來文版前主編,現任中文《火箭報》編務顧問。)
楊潔(現為眾意媒體編輯,實驗著不同的媒體形式與內容傳播。)
劉嘉銘(《當今大馬》駐檳城記者,也參與與推動《明察暗訪》網絡媒體。)

《街報》一周年之際,眾意媒體邀請來三位同在實驗各種可能性的媒體人來暢談媒體實作經驗。嘉銘認為記者必須有內部突破,才能推動現有媒體環境的改變。楊潔相信另類媒體的接力和跨越,能撐開更多對話和看見彼此的空間。宏祥則表示現今社會要反思能否提供獨立媒體永續經營的條件,而讓媒體走得更遠。

僵化vs自主:內部突破·記者業餘組織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87
  •  2488
  •  2489
  •  2490
  • 2491
  •  2492
  •  2493
  •  2494
  •  249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