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退聯公投答客問

近日有同學對學聯體制提出疑問,包括討論個別院校學生會應否退出學聯等問題。我們特此編寫了下面的《退聯公投答客問》,闡述我們對這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資源豐富討論。

Q:學生退聯,點睇?

一)學生按照憲章有權利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退出學聯,正如06年港大學生會幹事會要求私會時任特首曾蔭權並就事件保密,不獲其他學生會認同,事後釀成港大學生會幹事倡議退聯公投。

Q:學聯同學生會關係疏離?

二)學聯全名即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作為學生會組成的聯會,學聯一直須向成員學生會問責,而院校學生會須將意見帶進學聯討論並議決,以向學生問責。而學聯體制是行「代表會-常委會-秘書處制」的三層架構。代表會作監察、常委會任常設機關,議論決策、秘書處執行決策。每星期常委會皆會召開會議,不存在學聯成員與院校學生會成員疏離一事,運動期間更是經常踫頭。而學生會幹事或會員更屬學聯常委會成員及代表會成員,有權責參與會議。如果院校學生會失職,當屬學聯代表會或院校評議會問責。無疑,院校於學聯的代表確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另外,學聯決策行共識機制。換言之,院校代表的聲音在學聯平台內是平起平坐。如有院校反對個別決定,則該決定不會以學聯名義就某議題行動或表達立場。共識制其實最求保障院校聲音是否以共同姿態涉足個別議題。

「提名作為特權」所為何事?

文:戚本盛

返求諸本,提名權為何從本應人皆平等有之的政治權利中切割開來,成為一種特權?當中究竟有甚麼理由?有甚麼依據?

有人提過,特首候選人的人數不宜太多,所以有需要設提名門檻。對此,暫且不爭議限制候選人數是對是錯、有無需要,即使同意限制候選人數,最多也只能是支持提名制度,而不能推論到「提名作為特權」。換句話說,即使提名確有需要,但為甚麼是小部份人能夠手握特權,而大部份港人卻不能享有的呢?

也有人提過「社會貢獻」的說法。且看提名委員的組成,按目下建議,提委要非工商巨賈,就是專業人士,他們對社會的貢獻非同小可,他們人數雖少,但其財富總額卻極為可觀,以1:99之類的說法來形容,可能仍有小覷之嫌。有人會說,這創富力,已說明了提委非如此設計不可,提名權本就不是普通百姓應有企盼的。

且假設那財富是社會的貢獻,按此來組成提委,則提名權是一種獎賞嗎?是我們社會對創富者的肯定,將提名權視作勳章,用以表揚?可是,他們的財富,暫且不論是否藉覇權或不義的制度或施政所掠得,這些財富本身不正是他們已得的報酬嗎?為甚麼社會還要再給予嘉許?即使要嘉許,為甚麼不是因普通百姓由衷欣賞帶來的榮譽,而是逼使公民拱手讓出的權利?

論電影《Rocky》於我人生的指導

《Rocky》一直是我最喜愛及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我看完這電影多年,曾為它跑到費城朝聖Rocky's Steps,一直尊稱Rocky為師父,但原來沒有為它寫過任何文字。
Rocky是一部勵志片,也是拳擊片,又或可以叫做愛情動作片,對我而言更是一套哲學片。它不僅在藝術的層面上震撼了我,更在人生存在的課題上為我上了重要的一課。

法國文學家卡繆(Camus),存在主義文學代表、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 Paul Satre)的好友(後期決裂),對大眾而言最為津津樂道的作品相信是短文「薜西弗斯(Sisyphus)的神話」。卡繆在文中將希臘神話人物薜西弗斯描寫為對抗命運的英雄,他被眾神懲罰不無止境地推一塊巨石上山,然而巨石每次推上山後必然會再滾下山。即使面對徒勞無功的命運安排,仍然以自由的、勇敢的心去面對,以精神上的不屈去對抗懲罰他的眾神。卡繆強調了人生要面對世界的荒謬性 - 世界是沒有目的的、人生也沒有充分的存在目的,並且生存是徒勞無功的,但人類可以勇敢地去面對這個事實。薜西弗斯是神話中與命運對抗的人物,而Rocky則是在我們現代人生活處境中的薜西弗斯。

制度不改,真相未明,何以修補裂痕?

聖誕佳節,香港的基督宗教領袖及牧者紛紛發表文告或講道,呼籲教徒推動修和,修補社會裂痕。確實,聖誕之教導就是仁愛與和平,但假若拒絕正視結構的罪惡,對不公制度視而不見,而大談修和、修好,則只是逃避責任,甚至助長仇恨滋生。

南非的民主化過程中,由聖公會大主教圖圖(Desmond Tutu)領導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可謂不可或缺。南非之白人專權政府,長久以來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黑人飽受打壓與迫害,自然心生怨恨,武力衝突也時有發生。民主領袖曼德拉早期也發動武力抗爭,被捕入獄多年後,決定運用自身強大之道德力量,以和平方式與白人政權協商調解。一九九四年,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並開放選舉,曼德拉當選為總統。然種族間之矛盾依然存在,黑人對於白人過去之惡行無法釋懷。曼德拉於是宣布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推動種族修和,使國民得以團結。

香港的宗教領袖或許希望大家能學習曼德拉及圖圖的寬恕精神,修補社會裂痕。但他們故意或無意中忽略了,所謂和解或修和,必須有兩大前提:制度改變及查明真相。

平行世界的香港 麻木的聖誕

「平行世界」這個詞,我是從叮噹漫畫學回來的。印象最深的是大長篇《大雄的鐵人兵團》,只要穿過鏡子就能進入鏡子世界 : 與現實世界別無二致,只是左右相反,無人居住,大雄他們能隨意佔用空間與資源。

2014年的香港,就是許許多多的平行世界。

一如往年,商場過早播放聖誕歌,觸目皆是閃耀誇張的掛飾,以烘托琳琅滿目的商品,鼓動消費慾望。彩色的包裝下,所為的還是一股俗氣的銅臭味,純粹是金錢聖誕。

很多人在名店不亦樂乎地購物時,亦有很多人去了鳩嗚。佔領區被拆後,仍難以磨滅市民對真普選的追求,那兩個多月曾見到過的美好與醜陋,近乎超現實,刻骨銘心。我眼中的香港人,是一個個圍繞著事業、金錢、家庭,無法停止轉動的陀螺,但仍有人死守信念,選擇捨棄大餐與消費,回到旺角、銅鑼灣、金鐘等地過一個本土的聖誕 : 報佳音、齊鳩嗚。

單是在旺角倒數的人,就數以千計。可是,在後佔領時代形成一個詭異的規律 : 不管是多和平的聚集,都會被官方等同於非法集結,最終以警民衝突、市民被帶走為收結。警察的聖誕是執法,市民的聖誕是鳩嗚,跟聖誕全不相干,反正香港一向如此 : 商品過盛,節日氣氛卻弔詭地淡薄。

鳩嗚團友咁樣樣

小編的朋友早兩晚第一次見識鳩嗚,他說最印象難忘的,是鳩嗚團友的成份:「原來好多中年人,並唔係清一色後生仔!」係呀,小編搭訕,其實乜年紀都有,唔單止中年人,仲有若干老年人,例如八十七歲的吳伯伯,風雨不改晚晚來,係小編心目中佢堅過賭王,真正老而彌堅。

有人以為鳩嗚團友不少是後生仔、高登友。小編不知道團友有沒有高登友,不過,其實鳩嗚團團友年齡層真正廣闊,由初中生到老人家都有,小編去鳩嗚,左邊青年人跳跳紥,右邊老人家靜靜舉黃傘堅毅的一步一步走。

鳩嗚團友確實是普通市民,沒有社運或政治明星,不過旺角區街坊應該早已熟悉幾張鳩嗚明星臉——舉牌叔李生、畫家大哥B、美國隊長,這三位在旺角佔領區時代(是的,現在兩個月已變成一個時代)已廣為旺角街坊熟悉。三位都曾被差佬拘捕,舉牌李生及美國隊長據悉是保釋中,是以後者近日已較少露面,而舉牌叔則繼續勁揪舉牌。

鳩嗚團友亦有女將代表——錢阿姨,之前錢阿姨相對較不顯眼、沒有站得很前,但鳩嗚團的成功是每人的努力,早前的標記人物有些被捕,前仆後繼,錢阿姨接力上場。

她/他們都不是青年人。事實鳩嗚團青年人並不是大多數。

另一專頁「抗爭在線」訪問了不少團友,有老有少,邀請大家有空去看看,關注、支持下團友。 https://www.facebook.com/protestlive

嘉年華式抗爭

正如學聯羅冠聰所言,香港「有些人是「在最後一刻留守」而非「留守到最後一刻」」。

不論是金鐘,還是銅鑼灣,清場前一晚都有大量港人去到佔領區,嘉年華式的拿免費紀念品、唱歌、拍照、上facebook打卡。不少網民直斥「又開嘉年華」、「你咁開嘉年華到2046係咪有真普選?」。

金鐘和銅鑼灣清場前一晚,筆者也很沒用地「在最後一刻留守」。筆者剛到達金鐘佔領區的時候,心情非常沈重。先不提再次踏上抗爭者無辜被擲催淚彈的道路,和看到寫滿香港人心聲的連儂牆帶給我的複雜心情;最揪心的莫過於看到留守者執拾帳篷,為離開作準備。揪心,不是因為他們不願「留守到最後一刻」,等待被捕(何況我這small potato也沒資格講呢啲),而是因為想到他們在這裡捱過多少個寒夜,結果,港共一句「清場」,他們七十多天以來一起捱出來的大本營,就一日盡毀。

筆者獨自在對清場愛莫能助、對佔領區不捨而揪心的同時,卻看到身邊絕大部分人都是笑意盈盈,仿佛真的置身於玩樂嘉年華中。那一刻,筆者終於明白為何網民如此生氣。原來,真的很多人抱著湊熱鬧的心態來到這個認真爭取民主的地方。

《冬日甦醒》:給上流社會的話(文:庸生)

www.facebook.com/hkfilmcritic

本年度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由土耳其導演Nuri Bilge Ceylan執導的《冬日甦醒》(Winter Sleep)奪得。電影沒有花巧、凌厲的鏡頭和剪接,只是簡單直接地由一場接一場寫實的對話組成。從涉獵貧富懸殊的問題,延伸至展示離地中產及富人的自私和偽善,借他們的捐獻行為側面批判整個社會製度。

主角Aydın從前是一個演員,退休後靠出租房子及經營山上的酒店賺錢,並在山上過著富裕的生活。無憂的生活讓他能夠同時擔任業餘作家,在報章撰寫專欄。電影初段Aydın與為他處理收租事宜的代理人在山下駕車,車子玻璃窗破裂的聲音突如其來,原來有一個小孩向二人的車子拋擲石頭,一幕平凡而寫實的貧富衝突隨之掀起序幕。

沒有尊嚴的貧苦大眾

拋石頭的小孩一家,數十年來一直是Aydın一家的租戶,Aydın與收租代理載小孩回家,收租代理向小孩的父親解釋其兒子促意弄破其車子的玻璃窗,但父親只是擺出一副懷疑的目光,質疑收租代理是否捏造事實以索取賠償,父親的反應反映當地窮人被拷詐的現象頗為普遍。

請用加倍誠意換取光環——不期待《立場》的七大原因

《主場新聞》死,《立場新聞》生,引起的「爭議」或「論辯」,仿彿間接以「立場之爭」當其開刊序幕。

現在的讀者看文先看立場,就說說像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的看法。我不是要說「看好」或「看低」這類抬高自己的話,只有一種簡單的感覺:不期待。已經沒有期待的感覺,即對刊物沒有願景,沒有雀躍,沒有熱情。一切來得那麼自然,像對著曾經深愛現已無情的人:「嗯,回來嗎,噢……這樣子。」

曾經每天讀幾回《主場新聞》,不只關注時事議題,也留意藝術、體育等版面,幾乎可以說是「主場撈飯」(看來我是很多網友口中的「離地中產」)。《主場》突然告別,那夜我相當失落,覺得可惜,少了一個相對可信的媒體,並覺得投入的熱情被「那看不見的力量」淋一盤冷水。對於「誤判而恐懼」的蔡東豪,作為讀者是體諒並支持的,我們不能要求人人是烈士或英雄。

你可能會問,曾經一直支持《主場》的我,不應也為《立場》進場欣喜?雖說淡然,見護航者對批評聲音的誅心之論,想回應幾句,支持《立場》的朋友,不要只當批評聲音「居心叵測」,為罵而罵,有些問題不論立場,也值得反思 :

我們都是雙重標準的動物

我們都是雙重標準的動物。詭異的是,在我們眼中似乎社會的人和事普遍有著雙重標準,唯獨我們甚少承認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雙重標準並非一面倒的壞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一種雙重標準的取態,但不見得可憎。由此可見,雙重標準惡不在於標準的不等稱運用。雙重標準之所以可惡是其運用所帶出的不公義或偽善(hypocrisy)。例如否定別人說謊,自己卻徹頭徹尾地撒謊便是雙重標準的典型例子。既然雙重標準相當普遍,我們必須瞭解其中肇因並時刻反省,免得令社會蘊釀出習慣性的偽善和不義。以下文章會嘗試解構導致雙重標準的思維元素(非惡意性的雙重標準),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70
  •  2471
  •  2472
  •  2473
  • 2474
  •  2475
  •  2476
  •  2477
  •  2478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